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非言语表达
作者: 朱通明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非言语表达作为信息传递的一种独特方式,具有超越语言的深远影响力。非言语表达通过多种渠道,如教师的神态、肢体动作、目光交流等,为学生构建一个多维度、多感官的阅读环境。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阅读体验,还促进了学生对文本情感的深入理解。非言语表达能够打破语言障碍,使得信息的传递更加直观、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此外,非言语表达在促进学生思维碰撞、提升审美能力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深入探讨阅读教学中非言语表达的具体运用方式,对于优化教学策略、提升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运用神态变化,引发情感共鸣
神态作为非言语表达的关键元素,其重要性不容忽视。教师的神态变化能够传递出细腻的情感信息,为学生提供一个直观、生动的体验渠道。这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帮助他们深入理解文本的内涵。此外,教师运用神态变化,可以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感受文本中的情感波动,提升对文学作品情感层面的理解与鉴赏能力。
以《背影》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讲到父亲为儿子买橘子,艰难地穿过铁道,攀爬月台那一幕时,眼神变得柔和且略带忧伤,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个艰难而温馨的时刻。这样的神态变化,无声地传递了文中深沉的父爱,让学生不由自主地沉浸在那份深情之中。教师并未止步于此,而是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并模仿自己的神态。当读到父亲蹒跚过铁道的文字时,教师微微皱眉,眼神中透露出担忧与心疼,仿佛看到了那位年迈的父亲艰难前行的身影。学生在教师神态的引领下,纷纷皱起了眉头,流露出对文中人物的同情与理解。这样的神态模仿,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还让他们从情感层面与文中人物产生了共鸣。在随后的小组讨论中,教师鼓励学生尝试用自己的神态来表达对文中情感的理解。有的学生模仿父亲攀爬月台时的艰难,眉头紧锁,嘴角微微上扬,仿佛在告诉自己“一定要成功”;有的学生则模仿儿子看到父亲背影时的感动与愧疚,仿佛那一刻所有的误会与隔阂都烟消云散。这样的神态变化模拟表演,不仅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文本中的人物的情感波动,还提升了他们对文学作品情感层面的鉴赏能力。
以上教学案例中,教师巧妙地运用神态变化,将《背影》中深沉的父爱直观、生动地传递给了学生。通过细腻的神态表达,教师不仅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还激发了他们的情感共鸣,使他们深刻地理解了文本的内涵。同时,教师指导学生模仿文本中的人物的神态,进一步加深了他们对文本情感层面的理解与体验。
二、借助肢体动作,丰富阅读体验
肢体动作是非言语表达的一种关键方式,具有直观且形象的特点。教师运用肢体动作,能够营造一种生动的课堂氛围,这种氛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学生借助肢体动作,能更直观地把握文本的意境与情感,进而提升阅读体验的深度和广度。
以《春》一课的教学为例,在分析“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这一句时,教师轻轻地舒展双臂,做出一个伸懒腰的动作,仿佛自己也是那刚刚苏醒的万物之一,体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学生看到教师的动作,也不由自主地跟着模仿,整个教室仿佛都充满了春天的气息。当讲到“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这一句时,教师用双手做出一个环抱的动作,仿佛将整座山都揽入怀中,然后又用双手做出波浪起伏的动作,模拟水涨的场景,最后用手轻轻地抚摸自己的脸颊,做出害羞状,仿佛在模仿太阳害羞的红晕。这些动作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天山水的变化,以及太阳温暖而羞涩的姿态,让学生仿佛亲眼看到了春天的美景。在讲到“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这一句时,教师用双手做出小草破土而出的动作,然后轻轻地抚摸这些“小草”,脸上洋溢着喜悦与怜爱之情。学生也被教师的情绪感染,纷纷模仿教师的动作,有的还轻轻地闭上眼睛,仿佛感受到了小草破土而出的那一瞬间的喜悦与生命力。在朗读环节,教师鼓励学生边读边做肢体动作,将自己对春天的理解与感受通过肢体语言表达出来。有的学生读到“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这一句时,双手做出鸟儿飞翔的动作,还模仿鸟儿的叫声,让整个教室都充满了生机与欢乐。有的学生读到“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这一句时,轻轻地摇摆着身体,仿佛感受到了春风的温柔与小草的柔软。
以上教学案例中,教师巧妙地借助肢体动作,将文本中抽象的文字描述转化为直观且生动的视觉体验,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阅读感受。通过模仿春天万物苏醒、山水变化、小草破土的情景,教师不仅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文本内容,还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在模仿和表演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对文本意境的把握,还体验到了阅读的乐趣。
三、进行目光交流,引发心灵触动
目光交流作为一种非言语沟通方式,是师生间、学生间传递关注、鼓励与期待的有效途径。当目光交汇时,学生能直观地感受到来自教师与同伴的情感流露,这种心灵的触碰有助于建立深层次的情感联结,连接着教师与学生的内心世界,使课堂氛围变得和谐而融洽。教师应主动示范,教会学生以真诚、温暖的目光去参与课堂互动,一同探寻文本的深层意义。
以《故乡》一课的教学为例,当读到描写闰土少年时的片段时,教师的目光中透露出一种向往与怀念,与每一个学生的目光短暂交汇,开启他们对少年闰土那充满生机与活力形象的想象。那些机灵勇敢、在西瓜地里手持钢叉刺猹的画面,通过目光的传递,在学生心中变得更加鲜活起来。在课堂讨论环节,教师提出问题:闰土为何从少年时的活泼变成了中年时那般麻木?有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有些紧张,声音微微颤抖。但是教师并没有打断他的话,而是用温和、鼓励的目光注视着他。那目光是无声的安慰,让学生渐渐放松下来,越说越流畅。其他的学生倾听这个同学的发言,投去专注的目光,目光里包含着尊重,让发言的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观点被重视。在分析杨二嫂这个人物形象时,教师的目光变得犀利又带着探究性,传递给学生一种信号,那就是要深入思考这个复杂的人物形象。有的学生在回答时,提出了杨二嫂的变化也是时代的悲哀。教师用赞许的目光看着学生,这是对学生深度思考的奖励。教师请一个学生朗读描写故乡萧索景象的段落时,他读得低沉而缓慢,仿佛置身于那片荒凉的故乡土地上。教师和其他学生都用沉静的目光看着朗读的学生。朗读的学生更加投入,他能感受到大家在与他一起体会文中的悲伤情绪。
以上教学案例中,教师巧妙地运用了目光交流这一非言语沟通方式,极大地增强了课堂互动的效果。通过目光的交汇与传递,教师不仅成功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了文本内容,还激发了他们的情感共鸣与思维活力。在学生紧张与困惑时,教师鼓励的目光给予了他们信心与勇气;在探讨复杂人物时,教师探究的目光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在朗读环节,教师沉静的目光让全体学生共同沉浸于文本的情感世界中。这种目光交流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营造了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促进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综上所述,非言语表达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神态变化、肢体动作以及目光交流等多种非言语方式,教师能够为学生构建一个多维度、多感官的阅读环境,从而丰富他们的阅读体验,促进对文本情感的深入理解和情感共鸣的产生。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在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市通海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