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本解读的关键点
作者: 陈婷文本解读对初中语文教与学来说都处于基础地位,有些课文学生读起来难以找到抓手而觉得费劲,存在读不懂的情形。实际上,初中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他们能读懂课文中的大部分内容和细节,却不能读懂文本中的关键内容,这就自然不能说他们读懂了整篇课文。对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关键内容,探寻有效的解读方法与路径,突破文本解读的重难点,提升阅读能力。
一、创作意图的升华处
文章是作者有感而发的结果,需要体现其创作意图。很多情况下,作者尽量将自己的创作意图隐含在字里行间,避免直接呈现。在这样的文本中,作者善于以铺垫、伏笔、暗示等方法,逐渐在文末才显示自己的内心意念或情感指向,体现创作意图的升华。能够体现作者创作意图的升华处,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的关键点。
比如,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小石潭记》是山水游记中的名篇,也是柳宗元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革新运动失败被贬永州后,排解内心郁闷的表达。柳宗元在文章中先写小石潭独特的幽静之美,“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不可知其源”等表述,体现了作者对小石潭喜爱有加。从字面看,柳宗元似乎以山水之乐排解内心被贬的郁闷,但是,他的真正意图并非如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结尾处进行品读,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课文第4自然段表达的太过清冷的感觉,在前面描写小石潭幽静之美中有所铺垫,如“伐竹取道”说明没有人进去过,“空游无所依”有孤寂意味的暗示,“不可知其源”带有茫然感,这些都是为“寂寥无人”“其境过清”作的铺垫。文章的结尾,暗含着作者的创作意图——贬谪者即使置身幽美的山水之境,内心反而感到更加寂寞。
二、文本体裁的变异处
语文新课标在第四学段“阅读与鉴赏”中提出“能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就是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时,应重视文体意识,关注常规文体中的变异表达。
比如,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桃花源记》,就是一篇在文体上有明显变异的文章。在文学史和一些教辅资料中,人们都把它看作陶渊明散文的代表作;如果从文章标题中的“记”来看,作者记的应是自己对生活中的景物或事物的感受;如果只看文章表达的内容,我们就会认为它像一篇游记作品;如果看文章中发生的故事,我们会认为它与当时的志怪类小说很像。统编教材的编者,要求学生通过预习感受课文中描写的美好情景,学习课文后,讲述课文中的故事。基于上述分析,教师可以把文章作为一篇游记来教学,指导学生站在渔人的角度解读文本,理解游记的特点。在课文中,作者通过虚拟的故事,借渔人的视角,描写桃花源的独特景色。
三、言语表达的细微处
教师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时,应重视分析文本的言语表达形式,尤其是语言表达的细节,领悟作者体现在细节表达中的神韵。
比如,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背影》是一篇表达亲情的散文名篇,作者朱自清先生在文章中就是通过细节来体现亲情的,这正是教师引导学生解读文本的关键点。在这篇文章中,最典型的细节就是作者描写父亲买橘子的内容:“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微胖的身子向左微倾……”学生抓住父亲走路的姿势、爬月台的动作等一系列细节描写组成的背影进行理解,深入体会作者在这些细节描写中抒发的情感。
总之,在初中语文文本解读中,教师需要抓住学生觉得理解有困难的关键内容,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深入解读,让学生能够突破文本学习上的重点、难点,真正理解文本的内容。
作者简介:江苏省泰州市鲍徐初级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