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初中语文民俗文化教学的优化策略
作者: 顾亚琴中华文化涉及范围广,民俗文化便是其中之一,理解与传承民俗文化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师应深入地解读教材内容,挖掘出其中蕴含的民俗文化元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民俗文化,帮助学生了解民俗文化,提升文化素养。本文针对统编版初中语文民俗文化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旨在通过民俗文化教学彰显语文学科的人文价值,让学生感受我国民俗文化的魅力,形成文化自信。
一、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民俗文化元素
在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程改革背景下,渗透文化教育成为众多教师关注的话题。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选入了许多与民俗文化有关的课文,通过这些课文向学生介绍了特有的民俗文化以及人文风情。有些民俗文化隐藏于课本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地挖掘。在民俗文化教学中,教师应深入地研读教材,从教材中挖掘民俗文化元素,为民俗文化教学的实施打下基础。
比如,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以民俗文化为主题,安排学习的课文中均有丰富的民俗文化。第一课《社戏》极具民俗文化的气息,如“消夏”“归省”“行辈”等词语的运用及其含义,均展现了当地的家族文化、民俗风情;学生从中可以了解到鲁迅家乡有迎神赛会、新年吃福橘等民俗,以及当地人民的生活状态。第二课《回延安》提到了延安地区的特色食物,如米酒、油馍等,这些食物备受延安人的喜爱,也是每一个背井离乡的延安人思念的美食;此外,课文中还提到了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白羊肚手巾红腰带等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活细节和场景。第三课《安塞腰鼓》介绍了黄土高原地区的“绝活儿”,让学生可以从中认识到打鼓祈雨是当地的一种重要仪式。安塞腰鼓至今仍然存在,甚至被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了民俗文化的独有美感。第四课《灯笼》的作者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自己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自己以及民族的重要意义。
二、以民俗文化为线索解读文本内涵
在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多篇课文与民俗文化有关,大部分作者在写作中是以民俗文化为线索或背景的,目的在于进一步地展现出人物的形象特点或推动情节的发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民俗文化为线索,了解文章的重要情节,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感受作者在文本中抒发的情感。
以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四课《灯笼》为例,作者吴伯箫以灯笼为线索,将文章各部分内容串联起来。在教学中,教师要围绕“灯笼”这个要素,给学生渗透民俗文化,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与感悟能力。首先,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阅读课文的题目,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看到“灯笼”这个词的时候想到了什么?在哪些节日可以看到灯笼?作者写的灯笼与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灯笼是否一样?通过这些问题带领学生从民俗文化的视角解读灯笼象征的民俗内涵。在相互交流中,学生认识到在古代的灯笼是一种身份的象征,许多的富贵人家在逢年过节的时候都会在门前挂上两盏红色的灯笼,寓意是双喜临门、好事成双、鸿运当头。在学生基本掌握了灯笼的寓意后,教师开始带领学生阅读文本,要求学生找出与“灯笼”有关的几件事,并用简单的句子进行概括。学生深入阅读文本,发现作者讲述的几个故事都与“灯笼”有关,介绍了灯笼的多种象征意义,揭示了灯笼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我”与祖父、母亲的深厚情感。
三、注重民俗文化的课外拓展延伸
理解以及传承民俗文化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但是课堂教学的内容与时间有限,学生能够从中了解到的民俗文化并不多。想要促进学生系统地了解民俗文化,并且可以在行动中传承民俗文化,教师需要适当地拓展与延伸教学范围,组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让学生参与课内与课外融合的学习活动,亲身体验民俗文化,进而形成自觉肩负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责任感。
首先,教师可以开展专题研究活动。教师需要确定专题研究活动的主题,比如民间服饰文化、饮食文化等,进一步明确民俗文化研究的方向,避免学生在专题研究中出现手忙脚乱、无从入手的问题。以民间服饰文化的专题研究为例,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回忆已经学习过的《送东阳马生序》《蒲柳人家》,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让学生了解民俗文化研究的方向。接下来,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建立合作学习小组,鼓励各小组的成员从不同的途径搜集与服饰文化相关的资料,了解民俗服饰文化的起源、服饰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在着装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学生可以进一步对比与分析各民族的服饰文化不同之处,了解不同民族服饰文化的审美情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鼓励小组成员分享自己的专题研究成果,促使学生在成果的分享与交流中增加对民俗文化的了解程度。其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民俗文化实践活动。比如,教师可以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带领全班学生参观民俗博物馆;也可以请家长带孩子去参观当地的文化馆、民俗博物馆,获得更为直接的文化体验,受到各地民俗文化的熏陶。此外,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入当地的社区或者幼儿园,宣传我国的优秀民俗文化。
总之,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实施民俗文化教学,符合新课标中提出的“以文化育人”的理念,能够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我国民俗文化的内涵,懂得民族文化的价值。对此,教师应提高对民俗文化教学的重视程度,将民俗文化渗透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为学生提供更多了解民俗文化的机会,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宾山初级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