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策略

作者: 高迎芳

小学文言文教学,不仅承载着语言学习的任务,还肩负着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使命。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在小学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挖掘文本内涵,激发思辨意识

在小学文言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本内涵,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文言文作为古代汉语的精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哲学思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多元视角挖掘文本蕴含的思辨元素,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自主思考能力。教师要具备敏锐的思辨触觉,能够精准把握文本中的思辨元素,巧妙地设计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思辨意识。

例如,在《伯牙鼓琴》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引领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体会伯牙与钟子期之间那份真挚的情谊。紧接着,教师提出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为何钟子期离世后,伯牙选择破琴绝弦,不再鼓琴?”这一问题迅速触动了学生的心弦,激发了他们的思考。为了更深入地剖析伯牙的行为动机,教师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搜寻线索,结合课文后面的背景资料,开展小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了解到伯牙的这一举动彰显了他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知音难遇的感慨。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考维度,引导他们设想:“假如伯牙生活在当今时代,他会以何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呢?”这一问题不仅促使学生跳出文本框架,进行跨时代的思考,还激发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有的认为伯牙可能会通过音乐创作来表达情感,有的则认为伯牙可能会通过社交媒体来寻找知音。

以上教学案例中,教师通过深入挖掘文本中的思辨元素,巧妙地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学生不仅理解了文本内容,还学会了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养成了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二、引入多元资料,拓宽思辨视野

在小学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引入多元资料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有效途径。文言文的语言和内容与现代生活存在一定的距离。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教师可以引入与课文相关的历史、文化、哲学等方面的资料,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其思辨兴趣。通过对比不同资料的观点,学生可以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多元思考能力。

例如,在《书戴嵩画牛》的教学中,教师先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感受牧童敢于质疑的精神。随后,教师提出问题:“牧童为什么能指出戴嵩画中的错误?”这一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思考。为了深入理解牧童的行为,教师引入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以及现代艺术评论的相关知识。通过对比不同资料中的观点,学生认识到牧童之所以敢于质疑,是因为他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对生活的深刻观察。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情况,应该如何处理呢?”这一问题再次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火花,他们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有的认为应该像牧童一样敢于质疑权威,有的则认为应该通过学习和实践来提升自己的能力。

以上教学案例中,教师通过引入多元资料,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其思辨兴趣。学生不仅理解了文本内容,还学会了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多元思考能力。

三、创设生活情境,强化思辨实践

在小学文言文教学中,教师构建生活化情境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核心策略之一。通过精心设计与文本内容相契合的生活情境,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融入日常生活,锻炼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两小儿辩日》的教学中,教师先引领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体会两小儿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随后,教师提出问题:“课文中的两小儿各自持何种观点?他们为何会形成这样的看法?”这两个问题点燃了学生的思考火花。为了更深入地分析两小儿的思维逻辑,教师巧妙地构建了一个与文本内容相呼应的生活情境:“假如你在公园里偶遇两个小朋友在争论太阳的大小与远近,你会如何应对呢?”这一情境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探索欲望。学生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与解决方案,有的主张通过实地观察与实验来验证两小儿的观点,有的则倾向于查阅相关资料寻求答案。在教师的精心组织下,学生分组讨论,进行角色扮演活动。通过角色扮演,学生不仅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文本内容,还学会了如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以上教学案例中,教师通过构建生活化情境,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融入日常生活,培养了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提升了思辨水平。

四、激发质疑精神,提升思辨品质

在小学文言文教学中,教师激发学生的质疑精神是培育学生思辨素养的重要途径。质疑是学生思辨的萌芽,给学生提供探索未知的动力,助力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提升思维品质。

例如,在《学弈》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引领学生领略文本的大意,了解弈秋的两个弟子的不同学习态度。随后,教师提出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为何同一位名师的弟子,学习成绩却大相径庭?”这一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思考。为了深入地挖掘文本的内涵,教师鼓励学生对课文中的细节提出质疑。有的学生好奇地问:“为何课文仅聚焦两个弟子的学习态度,忽略了他们的天赋与兴趣差异呢?”在教师的悉心指导下,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与交流。通过一系列的思维碰撞,学生了解到作者以简洁的故事传达了深刻的哲理,但是现实生活远比课文中的故事复杂得多。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审视自己的学习态度与行为习惯,鼓励他们学习课文中的专心学棋的弟子,努力学习。通过一系列质疑与反思活动,学生的思辨思维得到了锻炼。

以上教学案例中,教师通过激励学生质疑文本,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了自主思考与批判思维能力。学生不仅深入理解了文本内容,还学会了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质疑与反思。

综上所述,在小学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是一项持久而富有挑战性的任务。通过深入挖掘文本内涵、引入多元资料、构建生活化情境以及激发质疑精神与促进反思能力等教学策略的灵活运用,教师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培养他们的自主思考与批判性思维能力。

作者简介:江苏省淮安市繁荣小学语文教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