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小人物”形象教学初探
作者: 费秀英“小人物”是初中语文教材中推出的人物形象群体,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往往活动着多种多样的“小人物”,足见这一人物形象群体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在学习中容易有“对号入座”的感觉。在教学中,教师需要重视引导学生学习“小人物”的形象,品读作者塑造的“小人物”的特点,关注“小人物”的命运,深入理解不同“小人物”的形象内涵,让“小人物”能够在学生心中“扎根”。
一、认识“小人物”群体特点
初中语文教材中“小人物”的概念,最先出现在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人文主题表述中,给学生的初步印象就是有弱点,却又“常常闪现优秀品质的光辉”。教材中的各色“小人物”,从人物身份看,没有什么名望,社会地位不高,就是生活中的普通人;从个性特点看,这些“小人物”都属于有血有肉、不可替代的鲜明形象。
1.以正面形象为主的“小人物”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以正面形象出现的“小人物”分为两类,通常具有朴实、善良、勤劳的精神品质,在普通的言行举止中体现出温暖和浸润人心的力量。一类“小人物”淳朴善良,如《老王》中的老王,《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长妈妈,《台阶》中的父亲,《藤野先生》中的藤野先生等。在日常生活中,这些“小人物”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能够用自己带有惯性的言行,温暖身边的人。以《老王》中的老王这一“小人物”为例,老王是靠拉一辆破旧的三轮车为生的光棍汉,眼睛不好,生意比较差。即便如此,他愿意以减半的车费给作者家送货,送钱先生去看病还不收钱,具有老实、知恩图报的品质。另一类“小人物”具有奋斗、抗争的精神品质,他们在生活中遭遇命运的不公与生活的磨难,对生活的信念支撑着他们与命运抗争,如《秋天的怀念》中的母亲,《再塑生命的人》中的海伦·凯勒,《孤独之旅》中的杜小康,这些“小人物”身上体现出的坚强、勇敢、永不停歇的抗争精神,能够引起读者的心灵震撼。
2.以负面形象为主的“小人物”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以负面形象出现的“小人物”,是一些自身弱点突出,常做一些违背道德准则事情的人,容易暴露人性中的劣根性。作者往往借助这类“小人物”来警醒他人。这类“小人物”,有的自私刻薄,如《故乡》中的杨二嫂,《骆驼祥子》中的刘四爷,《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菲利普夫妇;有的恃强凌弱,如《范进中举》中的胡屠户,《变色龙》中的警官奥楚蔑洛夫,作者描写这些“小人物”时,往往突出他们恶的一面;还有的麻木不仁,如《骆驼祥子》中的小福子,《孔乙己》中的诸多看客,《故乡》中的中年闰土。
二、探索“小人物”教学策略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采用以下策略,引导学生理解和把握“小人物”形象群体。
1.抓住细节进行品读
无论是散文还是小说中的“小人物”,体现其精神品质的多是文本中的细节描写。因此,教师在关注“小人物”形象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细节进行品读就显得十分必要。以《故乡》中的闰土为例,闰土屈从命运的安排,可以列入负面形象中。在文章中,作者描写了闰土见到分别二十年后的“我”的情景:“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这个细节描写入木三分地表达出人物的独特个性,把闰土遭受封建礼教侵蚀的事实暴露无遗,曾经活泼可爱的少年闰土在不知不觉间沉沦为“木偶人”一般。
2.借助对比开展分析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小人物”现象是以群体出现的,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比较的策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分析,深入理解和把握“小人物”形象的特点。比如,《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菲利普夫妇和《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同属于“善变”类型的“小人物”,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设计表格,梳理两篇作品中人物变化的过程,帮助学生了解这类人物的特点。
总之,在初中语文“小人物”形象教学中,教师要分清类型,品读细节,深入理解,整体把握,让学生在群体形象感知的基础上,自主建构“小人物”形象的学习经验。
作者简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独山子第三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