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跨学科教学中积累个体语言经验

作者: 杨楠

个体语言经验是在实践中形成的,是小学生运用语言文字传递某种思想和观点,又或是实现文化传承的必要技能和知识,它具有主观性、实践性和文化性的多重特点。新课标提出,各门课程原则上至少要用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将跨学科教学与个体语言经验发展融合,又能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呢?针对这个问题,笔者从跨学科阅读、跨学科分析和跨学科创作等角度展开研究,指出如何让学生在跨学科语文课堂教学中积累个体语言经验,让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得到有效提升。

一、开展跨学科阅读活动

跨学科学习能给予学生接触不同领域知识的机会,促使学生积累大量的专业术语或专业知识。在日常互动、交流的时候,学生可以依靠这些知识来完善自己的观点,有效地积累语言经验。

以《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为例,学生站在语文学科和生物学科的视角来阅读这篇文章,会发现不一样的风景。从语文的视角来看,这篇文章传达了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爬山虎不论处在什么环境里,都会向着阳光普照的地方攀爬,这种信念值得人们学习。从生物学的视角来看,学生可以看到另一番景象。首先,爬山虎具有超强的环境适应能力,耐寒也耐旱,对土壤的要求不高。其次,它的茎蔓粗壮,分枝力强,顶端长有吸盘,可以吸附在岩石、树木上面。学生可以记住爬山虎的生物学特点,积累语言经验。他们在撰写与爬山虎相关的习作时,就可以使用这些专业内容。

又如,教学《夜间飞行的秘密》这篇课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站在语文学科和科学学科的角度开展阅读活动,借助语文思维剖析文章的人文思想,围绕科学思维解析蝙蝠的生理构造,了解其可以在夜间飞行的原因。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教师可以搜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科学知识。比如,蝙蝠具有夜视能力,它们的眼睛里含有“感光细胞”,同时蝙蝠能够运用“回声定位”机制,通过发射“超声波”来辨别周围的环境。其中,“感光细胞”“回声定位”等专业术语都是学生在语文学科中很难接触到的。

上述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立足跨学科学习的视角开展语文阅读活动,能直接拓展学生的认知面,让他们有机会接触并积累不同领域的语言文字,有效地积累个体语言经验。

二、实施跨学科分析活动

在跨学科阅读活动中,学生会接触到不同的材料。通过分析句子、行文结构和专业术语,学生能够逐步掌握不同的表达手法,从而间接拓展他们的个体语言经验。

例如,《落花生》这篇课文中有这样的描写——“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这是经过文学加工的花生的形象,作者的写作用意是突出花生不计较名利的品格。同样是描写花生,《十万个为什么之自然篇》中的文字却是这样的——“花生属于豆科类植物,受到适应环境、繁殖方法、营养吸收等生长特性的影响,它们会在地里生长。”这样的描写,不如《落花生》中的描写那样优美,却让学生从科学的角度了解了花生的生长习性。通过对比阅读,学生站在不同的视角分析语言,充分领略语言表达的妙处,达到积累个体语言经验的目的。

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立足跨学科学习的理念,从多个视角阅读文本,体会语言表达的妙处,认识到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产生的效果,有利于促进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开展跨学科创作活动

小学生形成的个体语言经验,需要在具体的环境中灵活运用,才能算是真正的个体语言经验。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开展跨学科创作活动,给予学生自由、丰富的语用体验空间,让他们在实践的过程中检查自身的语用情况,不断地积累个体语言经验。

例如,在教学《落花生》这篇课文后,教师可以结合文本的特点,选择现实生活中的事物,让学生开展创作活动。比如,仙人掌是学生熟悉的植物,它不像鲜花那样漂亮,却有着独特的药用功效。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搜集仙人掌的相关资料,加深对仙人掌的了解,立足文学、科学等不同的角度去撰写文章。比如,学生可以站在文学的视角,采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生动地描绘仙人掌的形象。此外,学生还可以站在科学的视角,阐述仙人掌之所以能够发挥药用功效的深层原因。

当然,创作不仅仅体现在行文写作方面,绘画、演讲等,都属于创作的一部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有趣的语用游戏,比如拼图游戏,巩固学生的个体语言经验。以《四季之美》这篇课文为例,作者在文章中生动地描绘了四季的特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跨学科学习活动,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将脑海中形成的画面画在纸上,形成精美的四季图案。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创作的四季图案,利用总分结构进行描述,采取合适的语言来突出图案中的某个区域的特点,让语用训练变得更加灵活。

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组织学生围绕跨学科创作的角度开展语用训练,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个体语言经验。

总而言之,学生个体语言经验的积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遵循长期发展的原则,指导学生一点一滴地积累个体语言经验。

作者简介:江苏省常州市花园第二小学语文教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