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意象教学的实践策略

作者: 刘川容

意象是诗词最基本的审美单位。“象”是载体,“意”就是附着在“象”上的作者的主观情感。针对诗词意象的教学,教师需要采取恰当的策略,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内容,有效地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找出诗词中的意象,理解诗词的特点,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一、借助意象寓意,领悟诗词情感

在诗词创作中,作者往往借助意象写景,重点是借景抒情;借助意象咏物,核心是托物言志。诗词中的意象被赋予了特定的内涵。针对一些高频意象的寓意,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积累,了解和掌握诗词意象的特定寓意,以便能够在朗读中迅速走近作者,品析文本,理解作者的情感。

比如,“月亮”这个意象,在古代诗词中运用较为频繁,常被作者用来寄托美好的情感,或者表达诗人内心的孤独感;又因为“月亮”有圆缺变化这一规律,常被诗人用来寄托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比如,《静夜思》中“明月”为思亲怀乡之月,《古朗月行》中的“白玉盘”为清新美好之月,《枫桥夜泊》中的“月”为孤寂愁苦之月……此外,古诗中还有“流水”“柳树”“梅花”等意象,教师需要指导学生理解这些意象的寓意,为今后独立鉴赏诗歌,准确体验诗人的情感打下基础。

二、巧用意象特征,联想诗词意境

诗歌的意象是诗人内在情感、志向的一种寄托。在一首诗中往往涉及多个意象,且意象之间的跳跃性较大。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孤立静态的意象进行串联,通过联想和想象,将它们演变成一幅幅动态的画面,体验其中蕴含的情感,感悟诗歌的意境。

比如,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这首词,作者辛弃疾用灵动的笔触描绘了一家五口和谐幸福的生活场景。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发挥联想,想象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从整体上感知词中描绘的场景。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拓展阅读辛弃疾的生平资料,了解这首词的创作背景,联想词人看到这一和谐画面会联想到什么,是向往,还是惆怅?借助这样的联想,学生可以深入感受文本的意境,与作者进行深度对话。

三、突出意象理解,探索诗词创作

诗词中的意象具有特殊的含义,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才能领会其中的含义。古代的诗词,言简意赅,字字如金。学生需要通过想象与联想,才能理解诗词中的意象。鲁枢元在《文学心理学》中指出,意象分析是解读鉴赏诗词的重要途径。在具体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对诗词进行想象与联想,借助改写、续写、写读后感等形式,形象地感知意象的内涵,准确地理解诗词的内涵,锻炼诗词创作能力。

比如,《夏日绝句》这首诗中的意象主要为“人”“鬼”,以及“项羽”这一历史人物。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拓展相关的历史背景,让学生初步了解“楚汉争霸”“四面楚歌”“乌江自刎”以及“霸王别姬”等历史故事,帮助他们深化对古诗中意象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将“项羽”作为抒情的载体,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与联想,将这首诗改写成散文,或者对这个故事进行续写,或者写一篇读后感,加深对这首诗中的意象的理解。

总而言之,在教学中,教师要立足学生实际,创造条件,搭建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他们的情操,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也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诗词鉴赏水平。

作者简介: 重庆市北碚区勉仁小学语文教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