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化学习”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曲影影初中生正处在思维品质与情感态度发展的关键时期,在阅读教学中采用问题化学习法不仅能帮助他们理清文章思路,还可以增强其情感体验,促进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课堂中,教师应根据课文内容与学生的基本学情优化教学设计,利用提问的方式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吸引更多人参与阅读活动,推动高效语文课堂的构建。
一、 科学设计问题,把握阅读主旨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为了更好地践行问题化学习,教师必须重视课堂互动环节,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要保证它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还要具备一定的探究价值,起到帮助学生深化文本理解的作用。过于简单的问题无法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容易使他们产生思考的惰性或盲目自大的心理,没有发挥问题化学习的最大价值。在传统教学中,部分教师没有意识到互动的重要性,提问环节设计得较为单调,导致学生的阅读兴趣不高,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根据阅读素材优化问题设计,从具体内容、表达手法、思想感情等角度提出多样性的思考问题,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探究文本内涵,顺利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以统编版八年级上册《藤野先生》为例,这是鲁迅对20世纪初自己在日本留学时一段经历的回顾,重点叙述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热情地歌颂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体现出他强烈的爱国之心。首先,教师带领学生速读课文,以“文中所写事件变了几次地点?请找出文中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这一问题引导他们梳理文章脉络,使其学会从整体的角度分析课文。其次,学生再次阅读全文,一边赏析一边思考“按时间和地点转移,本文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将独立分析的成果分享给其他同学,经过交流与讨论得出答案:本文共分三个部分,分别是东京所见所感、仙台学医生活、离开仙台以后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最后,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讨论本文构思布局的方法,达到理清文章结构、把握阅读主旨的教学目的。
二、 创设问题情境,丰富情感体验
初中生虽然已经在小学阶段接受过系统性的语文教学,但受年龄因素的影响,他们还不具备成熟的认知能力,且学习成果仍然受兴趣爱好的影响。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用问题化学习法时要融入趣味性因素,使思考的问题更加灵动,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快速进入阅读状态,高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的语言描述要呈现一定的氛围感,利用抑扬顿挫的语调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使其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保证各类问题的顺利解决。另外,教师也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转化问题形式,在图片或视频的辅助下降低思考难度,帮助学生快速地从文章中找到答案,感受作者的创作意图,从而全身心投入后续的阅读活动中,丰富情感体验的同时掌握多种写作技巧,达到一举两得的问题化学习效果。
以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白杨礼赞》为例,本课的教学目标是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象征手法;感受中华儿女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在导入环节,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现白杨的画面,配以舒缓的背景音乐,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画面带来了怎样的感受,在问题驱动下引出本课的主题。接着,教师播放与课文相关的音频,提出问题:“听读中,你的脑海里浮现了哪些画面?你是否感受到了属于黄土地上生长的另一种类的树?那是一种怎样的树?作者从哪几方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问题链使学生的注意力保持高度集中,学生认真聆听音频资料的同时产生自主阅读的欲望,在阅读中知道了作者从生长环境、外部形象、内在气质等三个方面歌颂白杨树,对文章主旨有了一定了解。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方式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以音频和视频调动他们的阅读热情,为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创造良好条件。
三、 完善难易标准,分层提出问题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问题化学习法,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围绕他们的基本学情设计互动问题,保证阅读教学的顺利开展。初中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他们的语文基础、接受能力、认知特点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统一的问题很难满足所有人的发展需求,学困生仍然无法跟上正常的教学进度,还会因为问题过于复杂而打击他们的自信心,逐渐对语文学科产生排斥情绪;统一的问题也会导致优等生丧失拓展训练的机会,使其思维能力的发展受到限制,不利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基于此,教师要及时完善教学计划,根据文章内容提出不同难度的问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问题,在个性化学习中加深对主题深意的理解,促进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以统编版八年级上册《中国石拱桥》为例,本课的重难点在于学习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的运用规律,学会分析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基础性问题:“你能概括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是什么吗?为了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作者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为什么举赵州桥和卢沟桥这两座桥为例子呢?”此类问题由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负责补充说明,使他们自行总结说明方法的运用规律。接着,教师适当增加问题难度:“请男生和女生分别朗读课文赵州桥和卢沟桥的相关内容,一边读一边思考,两座桥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为什么赵州桥如此坚固,一直使用到今天呢?都有哪些原因?”这样的分层提问方式,可以让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进行深度学习,有利于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自主分析能力。
四、 转换课堂角色,调整解题方向
在传统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根据自身的意识与观念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处在被动地位,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师生间的角色也比较固定,导致课堂互动不具备探究价值,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要转换课堂角色,在问题化学习法的引领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自己则起到辅助作用,鼓励学生根据阅读素材提出问题,阐述不理解的知识点或作者的某个观点,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思维和解题思想。
以统编版八年级上册《回忆我的母亲》为例,这篇课文通过很多事例来歌颂母亲勤劳的一生,从不同侧面表现了母亲的优秀品质。本文跨度较大,但条理清晰,教师指引学生以时间顺序进行自主阅读,以提问的方式发表个人见解。很快便有学生指出:文章用了多个“还”字,如果在日常写作中这样运用会给人一种重复的感觉,为什么作者却要这样表达呢?教师要先行表扬该生敢于提问的精神品质,然后与学生一同找出文中出现的“还”字,结合前后文的语境进行分析,证明这是作者的感情渗透方式,别具一番风味,另外这样的写作方法对于刻画、丰满和深化母亲的形象和抒发个人情感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由此可见,转化课堂角色的方式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新颖的授课手段使他们的质疑精神和解题能力得到锻炼。
综上所述,问题化学习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有多种践行路径,良好的自主探究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前提。对此,教师要重视问题化学习,根据文本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问题情境,保证问题的科学性和针对性,以分层的方式发挥提问的最大价值,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中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促进阅读思维的发展。
作者简介: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文华学校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