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渗透

作者: 吴蓉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各学科教师要发挥学科的优势,找到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途径,引领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为学生的全面成长保驾护航。基于此,语文教师可以借助阅读教学,引领初中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让学生在文本阅读中受到优秀人物的精神熏陶。

一、从教材中寻找适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

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层面上,相较于其他学科,语文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教学不仅涉及语言知识与技巧,同时也涉及思想、精神层面的内容。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在编写中以新课标为依据,力求落实素质教育,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提供载体。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将教材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从教材中挖掘适合心理健康教育的文本,不能随意插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对此,教师应深入了解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深入解读文本的内涵,找到文本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点。比如,《秋天的怀念》一文就是适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文章,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透过史铁生先生朴素的文字感受到母爱的深沉与伟大,引领学生从文章中的母爱联想到自己生活中是否感受到了母爱、是否珍惜母爱、是怎样回应母爱的,等等,让这份情感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助力学生学会爱人,感受到爱的力量。同时,学生在对史铁生先生生活状态的探索中,了解到史铁生先生在双腿残疾的情况下用积极的心态面对挫折,对抗苦难,这种正能量的内容适合用于心理健康教育。又如,在《背影》一文中,朱自清先生表达出了平静如水却又绵延不绝的父爱,可以引发学生对父爱的思考,教师可以以父母之爱为切入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二、在挖掘文章人物精神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精心品读文本,挖掘作者的写作意图或者思想情感,学习故事人物身上具备的积极乐观、坚持不懈、迎难而上等优秀的品质,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助力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如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这是一篇极具人生哲理的课文,阅读此文可以给人以启迪,期待学生从文章阅读中获得启发与感悟,这样有助于学生明确阅读的目标,抓住阅读的重点。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应要求学生认真地阅读文本,并在阅读后概括主人公的心理活动,说一说自己从文章中明白了哪些人生哲理,由此促使学生在阅读中有意识地搜集主人公身上具备的精神,从字里行间看到主人公在遇到困难时的心理变化过程,认识到这是主人公的一次爬山经历,由于害怕上不去、下不来,最后在父亲的引导和鼓励下终于克服了恐惧心理,也脱离了危险。通过故事的阅读以及人物精神的剖析,初中生明白了人生的道路上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犹如爬山一样,不得不面对,逃避并不能解决问题,只有勇敢地面对,克服自己内心的恐惧,才能够一次又一次地走向成功。

三、在人物命运描写分析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人属于群居类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需要与周围环境共同存在,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就是如何处理好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借助文本阅读教学引领学生正确地看待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学会自我调节,掌握人与人交往的方法,在无形中实现心理教育的渗透。以教学《再塑生命的人》一课为例,这篇文章描写了海伦·凯勒对待生活、对待生命的态度,她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表现出了对生命的热爱之情。在本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教师可以由此入手,先搜集海伦·凯勒的一些资料,在课前介绍海伦·凯勒一生中比较重大的事件,让学生在阅读前进一步了解海伦·凯勒,再进入文本阅读中,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假设自己是海伦·凯勒,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将会如何面对呢?以此引发学生对生活、生命的思考。

四、在群文对比阅读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群文阅读是新课改提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相较于单篇阅读而言,群文阅读常常是围绕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引领学生围绕议题进行对比阅读,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内涵的理解。在群文阅读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为阅读教学与心理教育的融合开辟一条新的路径。比如,教师在群文阅读中以“贬谪文学”为议题选择文本,可以实现挫折教育的渗透,提高学生心理的抗打击能力。教师可以选择同一个主题的作品组合群文,以苏轼为例,苏轼一生中三次被贬,在漫长的贬谪生活中创作了大量的作品,比如《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记承天寺夜游》等,这三部作品均是苏轼被贬黄州时创作的,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从三部作品的分析中,感受到苏轼在初到黄州时,创作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表达了内心的委屈、恐慌与孤苦,但是在随后创作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心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处处表达着苏轼乐观的人生态度,此时的他不再为忧愁、孤苦束缚,取而代之的是“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洒脱。在《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这种心理上的强大更加凸显出来,他认为人生可能会如同“藻、荇”一样漂泊不定,但是总有一轮明月存在,如同坚贞不屈的竹柏一样。在群文阅读中,教师借助苏轼这个立体的人物,向学生传达苏轼是如何从苦闷走向豁达、超脱的人生境界的,鼓励学生在面对挫折时学会自我调节。

五、在阅读表达与交流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应落实深度学习理念,不能只是停留在思想或意识的感悟上,还要让学生将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在表达与交流中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心理感悟水平,促使学生在相互分享中提升学习效果,实现心理的互动、情感的共鸣,为学生的心理发育提供助力。如在《愚公移山》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对愚公移山的看法,说一说自己支持文章中哪些人物的态度,比如愚公的妻子对于移山一事表示疑惑,并持有消极的态度,认为移山这样的事情想都不敢想,怎么能够做得成呢?智叟认为愚公实在是太愚蠢了,移动一座大山简直就是痴人说梦,而愚公却不顾他人的看法,坚持用行动去完成自己制定的目标。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加深对人物精神的理解,鼓励学生在梦想面前坚持自己的本心,不受外界干扰,并且为之付出努力。

总之,初中语文教师应肩负起育人的职责,找到阅读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有效途径,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语文课堂中,让学生在文本阅读、人物剖析以及内涵挖掘中,真正地理解与消化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形成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

[本文系江苏省南通市“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农村中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研究”(课题编号:GH2021155)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袁庄镇先民初级中学语文教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