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文本细读,体验散文之美

作者: 韩志勇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高中语文教育更加注重学生阅读深度以及审美观念发展。散文作为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支系,因其特有的语言魅力与深刻的意境给学生带来丰富的阅读感受。但是,在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着过分重视应试教育而忽略了学生实际能力、过分重视讲解而忽略了学生个体体验等问题。这样就造成了学生对于散文的认识只停留在表面上,而不能真正体会到它所具有的美感。在散文教学中,教师有必要指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细读,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深度阅读中体会散文的魅力。

一、反复朗读,品味散文语言美

散文的语言优美凝练,教师引导学生对散文进行反复朗读,可以让他们更好地品味和感受散文的语言魅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开展自由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让他们体会到散文的律动、韵律及语言美。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朗读时关注语音、语调及语速,使他们在朗读实践中逐步发展对语言的敏锐感知力及审美能力。

例如,教学《荷花淀》这篇散文,笔者引导学生在分角色朗读的过程中深入品味文中的人物对话。首先,笔者邀请几个学生分别扮演“丈夫”和“妻子”,要求他们熟悉对话内容,明确两人的关系,再融入感情进行朗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A扮演的丈夫用低沉的声音说话,而学生B扮演的妻子则轻声回应。接着,笔者引导学生分析两人对话中的情感变化,特别是在从“唠家常”到丈夫表明自己第二天就要“到大部队上去”的转折点上,学生的语调应该如何转变。在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的过程中,笔者提问:“女人的手指为什么震动了一下?真的是划破手指了吗?”这个问题引发了学生的热烈讨论。其中一名学生认为,这是女人担心丈夫的安全,她内心的不安映射到编席子动作的慌乱上。笔者对学生的分析给予了肯定,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朗读表现出人物的情感。另一名学生提出,在“水生小声说”时应该体现出严肃的情感;而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这句话时,应该在语气中夹杂自豪、鼓励与埋怨的复杂情感。笔者对学生的回答表示赞赏,鼓励他们在朗读实践中品味散文的语言美。

二、形神交融,触摸散文意境美

意境是散文作品的一个核心元素,也是表达作者感情与想法的一种重要方式。散文中的自然景物描写,能使学生感受作者的心情与情绪。在散文教学中,教师要综合使用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意象进行深入的分析,了解意象的内涵与象征意义,进而体会散文的意境美。

例如,教学《荷塘月色》这篇散文,笔者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感受作者笔下的荷塘月色的美景。接着,笔者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细节描写,如荷花的颜色、形态、光影效果等,以及作者如何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将荷花描绘得栩栩如生。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在分析完荷花的形象后,笔者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形象蕴含的情感和思想。学生逐渐领悟到,荷花作为美好事物的象征,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月下荷花的形象也反映了作者内心的孤寂和苦闷。通过深入探讨,学生对文章的主题和情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为了巩固所学知识,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一项课后作业,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篇散文,运用在本课所学的方法进行阅读分析,写下自己的感悟。

三、补充背景,体验散文情感美

高中生在学习散文时,既要领略它美的语言艺术,又要深入挖掘它蕴含的丰富情感。这些情感真实地反映了作家内心深处的东西,学生要想真实地了解散文蕴含的情感,离不开对作家生平及时代背景的了解。为帮助学生加深对散文中蕴含情感的认识,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介绍一些与文本有关的背景资料。这类材料包括作家生平经历、创作背景和当时的社会环境。

例如,在教学《故都的秋》这篇散文时,笔者首先向学生介绍了作者郁达夫的生平和时代背景,让他们了解郁达夫在20世纪初中国动荡的时代背景下,如何通过文字表达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笔者告诉学生,北平作为故都,既是政治文化的中心,也承载着无数人的情感记忆。郁达夫正是通过描绘北平的秋色,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其中,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那个时代的独特感受。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重新回到文本中,仔细品味那些描绘秋色的句子,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感悟。有的学生说:“清晨的院落,落蕊满地……我感受到了作者描写的故都的那种凄凉之美,好像看到了一个时代的背影。”学生的阅读感悟说明他已经逐渐体会到散文中丰富的情感。笔者对学生的回答给予了肯定和鼓励,强调通过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时代背景,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的主题和情感。笔者鼓励学生在今后的阅读中,也要积极运用这种分析方法,不断挖掘文本背后的深层含义。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故都的秋》这篇散文的美,也学会了如何通过作者的生平和时代背景来分析文本,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和审美情趣。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散文教学中,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指导学生细读文本,感受散文之美,既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为学生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立发中学语文教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