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视域:回忆性散文教学的新路径

作者: 王泽宏

回忆性散文在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回忆性散文具有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的特点,是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育渗透的重要载体。在初中语文回忆性散文教学中,基于审美视域引导学生体验文本之美十分重要。朗读、想象和对话都是不可或缺的教学方法,通过这些方法,学生可以更深入地品味语言之美,领悟意境之美,体验情感之美,使回忆性散文教学散发“美味”。

一、朗读:声情并茂,品味语言之美

朗读是回忆性散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朗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感受语言的韵律和节奏。在教学中,教师可先让学生自行朗读,随后播放录音或进行示范朗读。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语调和语速,深入体会文章蕴含的情感。

例如,在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回忆我的母亲》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先引导学生通过自由朗读的方式,感受《回忆我的母亲》这篇文章的情感和语言之美,提醒他们注意语调和语速。在学生完成朗读后,笔者提问:“你们觉得这篇文章的语言有哪些特点呢?”有的学生立刻指出,文章的语言非常朴实,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笔者肯定了学生的回答,进一步引导他们关注文中频繁出现的副词“还”,思考“还”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含义。经过认真思考、讨论,学生了解到“还”这个副词不仅强调了动作的持续,还表达了一种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这样,通过细致品读的方式,学生逐渐领悟到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对于表达情感和突出主题的重要性。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语言表达的效果,笔者鼓励他们尝试用其他词语替换文中的“还”字,并讨论替换后的表达效果。在讨论中,学生发现用不同的词语替换“还”字后,文章的语气和情感会有所不同。如,“却”字带有转折的语气,“但”字则有一种否定或对比的意味。这一环节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语言的细微差别和表达效果的不同。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笔者请学生总结这节课的收获。学生表示,通过朗读、咬文嚼字和替换比较的方法,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回忆我的母亲》这篇回忆性散文的语言之美。

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对文章语言之美、情感主题等方面进行深入了解,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二、想象:心驰神往,领悟意境之美

想象同样是回忆性散文教学中的关键步骤。回忆性散文往往描绘具体的场景和细节,学生通过想象能更好地领略意境之美。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通过语言的引导,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学生通过想象文章描述的场景和人物形象,能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例如,在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先向学生简要介绍了这篇回忆性散文中的核心线索——看菊花。随后,通过多媒体展示史铁生笔下描绘的北海菊花,引导学生闭上眼睛,通过语言描述来想象自己置身那个场景中,与母亲一同看菊花。在学生进行阅读想象后,笔者提出第一个问题:“在史铁生的描述中,母亲与菊花有着怎样的关系?”在这一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开始思考并分享自己的看法。有学生提到,母亲就像菊花一样高洁美丽,有着热烈深沉的情感。接着,笔者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除了菊花,文中还有一句话‘好好儿活’出现了两次,这有怎样的寓意呢?”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这句话,并结合上下文来体会其中的情感。随后,笔者布置小组讨论任务:“请同学们结合文中对菊花的描述和两次出现的‘好好儿活’,思考:在母亲临终之际,她可能想对儿子说什么?”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了讨论,笔者请学生分享各自的想法。有的学生提到母亲可能会鼓励儿子要坚强,珍惜生命;有的学生则认为母亲可能会告诉儿子,生活虽苦但仍有美好值得去追求。最后,笔者总结:“菊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着高洁的品质,而‘好好儿活’则蕴含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视。通过这篇回忆性散文的学习,我们不仅要理解生活的不易,更要学会珍惜当下的生活,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想象、讨论、互动,更加直观地体会到文章的细节描写之妙,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利于提升学生文学素养与审美能力。

三、对话:情不自禁,体验情感之美

对话在回忆性散文教学中也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对话的方式与学生交流,引导学生深入体验文本的情感之美。此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开展生生对话,分享各自的感受。这种交流与分享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理解文本的情感和主题。

例如,在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背影》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先要求学生对题目进行分析,帮助他们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基调。这一环节旨在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为后续阅读和讨论奠定基础。接下来,笔者引导学生梳理文本的主要情节和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在这一过程中,笔者鼓励学生关注文章中的细节描写,体会作者在不同情境中的情感变化。这一环节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文章传递的情感。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要求学生围绕“背影”这一线索进行思考,分享各自的观点。在这个环节,笔者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倾听同学的意见,形成生生对话的交流氛围。这种交流与分享有助于学生拓展思维,从不同角度审视文章的主题和情感。最后,笔者从散文诞生背景的角度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文章的情感和主题。在这一过程中,笔者关注作者的家庭和社会环境对其情感的影响,引导学生从中领悟亲情的重要性。这一环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以题目分析为切入点,指导学生理解文章主题及情感基调,为学生解读文本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在回忆性散文教学中,教师综合运用朗读、想象和对话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回忆性散文的独特之美,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作者简介:山东省临沭县第二初级中学语文教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