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教学走向“立体化”的策略
作者: 李艳萌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与审美情趣的重要手段。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悉心品读、自主思考、群文阅读等三个方面着手对古诗词进行鉴赏,深刻了解诗人的感受与想法,形成自己独到的观点与经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悉心品读,让语言理解有“深度”
学生欣赏古诗词,深刻理解古诗词的语言,才能更好地领会诗人的感情与思想,从而领悟古诗词的含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古诗词的句式和修辞等方面的特点,对古诗词的语言进行深入理解,进而理解古诗词的内容。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高中语文《将进酒》一诗时,笔者给学生了播放一段音乐,营造学习氛围;利用课件展示《将进酒》的诗句,给学生介绍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李白的情况;让学生自由朗读文本,感受诗歌的音韵和节奏。在此基础上,笔者播放一段专业的朗读音频,让学生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和节奏。接着,笔者引导学生进行集体朗读,确保每个人都能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然后,笔者关闭背景音乐并提问:“读到‘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时,你脑海中浮现的是怎样的画面?”在这一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积极发言,描述自己想象中的场景。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诗中的情感,笔者提出问题“在这首诗中,李白表达了哪些情感,他的情感发生了哪些变化”,鼓励学生从诗歌中的关键词句出发,结合李白的经历和时代背景进行分析。
以上教学片段中,教师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对《将进酒》进行多层次品读,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这首古诗词的内涵,锻炼他们的审美能力,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自主思考,让审美体验有“高度”
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鉴赏古诗词,不能仅仅了解诗句表面上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要挖掘诗人使用的写作手法及其表达的感情,真正地体会古诗词的内涵,增强阅读审美体验。
例如,教学统编版高中语文《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笔者让学生自主阅读,感知诗的主要内容,然后提出问题“你们认为‘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描述了一个怎样的意境”。在这一问题的引导下,学生陷入沉思,努力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笔者继续提问“想象一下山崩地裂的样子,再想象有扇石门在眼前突然打开是什么样的感觉”,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此时,学生纷纷闭眼想象,有人皱起眉头,有人露出惊讶的表情。过了一会儿,笔者让学生分享他们想象中的画面和感受。有的学生说:“我仿佛看到了山峦崩裂,天空中出现电闪雷鸣的壮观景象。”有的学生说:“我觉得自己仿佛就在现场,感受到了那种震撼和惊心动魄的气势。”还有的学生说:“我觉得作者见到如此美景时,一定是非常激动的。”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笔者总结:“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想象,你们已经感受到了作者当时的心情。古诗词的魅力就在于能够激发我们的想象力,让我们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以上教学片段中,教师引导学生在想象中体会古诗词的意境。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学生在想象与分享中,可以更加深刻地体会诗句的内涵与作者的用意,从而获得更强的审美体验,有利于锻炼想象力。
三、群文阅读,让拓展延伸有“广度”
在古诗词鉴赏中,群文阅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几首相关的古诗词进行对比分析,能使学生对古诗词的特征及艺术手法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扩大阅读视野。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所学古诗词相关的文章指导学生进行群文阅读,鼓励学生独立挑选部分相关作品进行阅读,使他们能够按照自身的兴趣与需要拓展阅读广度。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高中语文《念奴娇·赤壁怀古》时,笔者首先提问:“苏轼为什么对赤壁怀有如此深厚的情感?”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充满了好奇,笔者解释道:“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他在流放生涯中似乎与赤壁结下了不解之缘,无论是他的诗词还是赋,他对赤壁总是一往情深。赤壁之战对苏轼来说有着深远的影响,因为这场战役对他的思想观念和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随后,笔者引导学生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让学生注意诗中描绘的景象和情感,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一个学生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苏轼对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笔者赞许地点点头,进一步解释道:“苏轼通过对赤壁的描绘,展现了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和自己内心的豪情壮志。”紧接着,笔者引导学生阅读《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提出了一个有深度的问题:这两篇赋与《念奴娇·赤壁怀古》有什么不同之处?学生陷入深思,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学生认为,《前赤壁赋》更侧重于对赤壁之战的回忆和思考,而《后赤壁赋》则更多地表达了苏轼对自然景色的感悟。
以上教学片段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群文阅读,拓展了学生阅读的广度,让他们更全面地理解了苏轼对赤壁的情感。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悉心品读、自主思考文本,有针对性地开展群文阅读活动,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古诗词的内容。在核心素养理念下,教师还需不断地探索与实践,不断地改进与创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更高效地鉴赏古诗词。
作者简介:江苏省栟茶高级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