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坚持素养导向,立足语文本位
作者: 邵玲君语文,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担负着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神圣使命。然而,如何让语文课堂教学真实有效,让学生真正受益,一直是教育工作者探索的课题。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基础素养和综合能力的重要学科,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现听说读写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在语言运用中快乐成长,成为当前语文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窦桂梅执教的《圆明园的毁灭》为例,从教学实践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在整堂课中坚持素养导向,立足语文本位,让听说读写真实发生,实现全面育人的教学目标。
窦桂梅执教的示范课,就是充满浓浓语文味道,浸润深深爱国情怀的语文课。整个教学有两个课时,窦桂梅围绕“走近圆明园”“走进圆明园”“走出圆明园”三个板块展开教学。
一、带着问题读文本
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往往是教师讲解,学生听讲,这种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思考性。教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文本,有助于锻炼学生的阅读思维。学生真正的阅读应该是一个主动思考、探索答案的过程,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文本,让他们在阅读中寻找答案,落实语文要素学习目标。
“圆明园的毁灭”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这段历史对于学生而言陌生而好奇,为拉近学生对文本叙述对象的距离,窦桂梅从自己家附近的废墟说起,让学生观察书中的插图,感受圆明园的美丽辉煌和毁灭后的残垣断壁,抛出两个问题让学生交流:“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走近圆明园,你有怎样的感受?”学生带着问题读文本,对圆明园的印象从模糊到清晰,从震撼到可惜,从痛心到愤怒,层层递进,为深入研读课文打下基础。值得称赞的是,窦桂梅将生字词的学习与初读课文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学生在阅读时更加专注,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
二、听说读写学语文
听说读写是语文学习的四个最基本的要素,窦桂梅创设氛围浓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圆明园辉煌与毁灭的历史情境中学习,在听说读写中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读,是获取知识的主要方式。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就是“读”。课堂上,窦桂梅很注重学生的朗读。关于读的表述,窦桂梅课堂上共出现四十多次,比如,“请跟着读课题”“自读后齐读”“把这种感受带到文中读一读”“让我们打开课本齐读课文第一段,走进这个古老的故事”“我从你的朗读中听到有两个成语重读强调了,请你再读一读”“你的朗读让我注意到‘文化’一词”“那就把感受带到课文中再读”“让我们听到孩子‘高兴的读’‘难过的读’”……窦桂梅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感受到文字是有情感的,朗读时的速度、力度和强度都是表达情感的需要,声音的缓急轻重都有感染力,都能表现作者的喜怒,也能表达读者的共鸣。学生读出了自己对圆明园价值的惊叹、自豪,也读出了对圆明园毁灭的惋惜。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多读,读出理解,读出感情。
听,是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听,不仅是指听教师讲,更是听同学讲。在教学中,窦桂梅适时把评价权交给学生:“听了他的朗读,你的感受是——”“你的补充是——”“没有人查到资料,那就听我讲一段真实的资料”……虽然课堂上窦桂梅对“听”没有提太多的要求,但学生的倾听无处不在,真实地体现在师生的互动之中。
说,是表达思想的重要手段。圆明园损失的不可估量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窦桂梅让学生结合文本第二至四小节,用上连接词“有什么,也有什么,还有什么”反复地说;然后让学生将连接词改换成“不仅有……还有”的句式继续练习。从殿堂、买卖街、亭台楼阁等宏伟建筑到历史文物,学生通过上述句式,反复训练,从说得通顺到说得明白,最后说出自己的感受,发出自己的感慨,自然也就理解了“应有尽有、数不胜数”的含义。
写,是表达思想的重要形式。阅读与写作关系密切,相依相存。在第三个板块“走出圆明园”的教学中,窦桂梅引导学生思考:假设我们回到侵略者毁灭圆明园的那一刻,假如你是皇帝、假如你是大臣、假如你是一名士兵或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不管你是哪一个角色,请你实话实说,当你遇到这烧杀抢掠的强盗行径,你会怎么做?窦桂梅没有太多评价,有的只是肯定、掌声和喝彩,让学生参与表达,体验写作,感受不吐不快的冲动,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三、及时总结,水到渠成
语文教育不仅是一门学科教育,更是一项人文教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全面育人,实现语文教育的人文价值。
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体验文本阅读的情感,窦桂梅会适时引用诗歌、视频、名言、资料,拓展阅读范围,丰富学生的体验。在课堂上,窦桂梅的一个教学环节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圆明园中的大火焚烧了三天三夜,这是一个多长的时间呢?为了让学生有一个具体的感受,窦桂梅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支撑,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想象:大火之中,一幅名画只需几秒钟就化为灰烬,一幢建筑只需几分钟就灰飞烟灭。这样的想象有情境的铺垫渲染,有生活经验的支撑,有教师语言的启发,学生的情感得到激烈的碰撞。
在教学中,窦桂梅总是将发言权交给学生。她善于捕捉学生的思维,与学生平等交流沟通,让学生主动发表自己的看法。每结束一个教学环节,窦桂梅总是及时而又简洁地进行总结。这样的课堂能够让人感受到什么叫水到渠成。
在“走出圆明园”板块的教学中,学生亲身体验各种角色之后,觉得自己内心不再是简单的“自豪和愤怒”,而是“心中有种说不出来的滋味”“心里好像被刀插了几下那般难过、复杂”。窦桂梅让学生闭上眼睛,从废墟、火焰到耻辱、警示牌……教会学生打开思路、学会思考,从语文学习的小门出发,怀着更多的思考走向人生、走向未来。这是窦桂梅在《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中对学生的殷切希望,也是对语文教师的谆谆教诲。
在课堂上,窦桂梅坚持素养导向,立足语文本位,注重学生自主阅读,始终将重点放在学生的朗读与思考上;通过情境的创设,文本的补白,激发他们深度思考、主动提问、大胆交流,引领他们真正深入文本中研读、深思,实现师生的“精神向往”,让师生在语文课堂中“幸福成长”。
作者简介: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大众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