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
作者: 孙馥秀新课标背景下,教师围绕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落实深度学习,发挥问题情境的重要作用,借助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他们深入思考、探究课程知识,带动他们根据问题情境加深对课程知识的理解,达到提升教学水平的目的。在问题情境中,学生积极分析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笔者以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孔乙己》一课的教学为例,探究阅读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
一、张扬个性,诱发深度学习
(一)创设开放式问题情境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构建开放式问题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还能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意见,带动他们深入感受语文学习的魅力。
教学《孔乙己》一课,教师结合《范进中举》设置开放式问题情境,要求学生深入探讨当时的社会环境、人物的性格。通过对比孔乙己和范进的生活背景和经历,有的学生认为范进的遭遇更加引人深思,原因是“孔乙己的悲剧伴随他的死亡已经结束,但是范进的悲剧还在继续”。有的学生认为孔乙己的遭遇更加引人深思,原因是“孔乙己寂寞地死去,范进却中举了”。教师没有对学生的答案给予评价,继续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思考文本的立意,认识到自己的理解存在不足之处,很好地锻炼了他们的思考能力。
教师为学生提供开放式问题情境,促进他们发挥学习自主性,带动他们进行对比学习。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度学习,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优化了学习过程,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二)创设联系式问题情境
在教学中,教师围绕阅读内容创建联系式问题情境,可以带领学生复习学过的课程知识,预习新的课程知识,形成完整的阅读教学体系。
教学《孔乙己》一课,教师联系《范进中举》设计联系式问题情境,要求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比两篇文章的写作方式、语言表达的异同。通过对比、分析,学生发现两篇文章的内容都是反映病态社会关系和病态人物,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黑暗。教师结合学生的分析进行总结,指出学生思考方向的正确性,并对他们的回答内容进行进一步补充。学生联系自己的答案和教师补充的内容,对课程知识形成深刻的认知。
上述案例中,教师抓住《孔乙己》和《范进中举》两篇文章的异同点设置联系式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对比、总结两篇文章的异同点。学生通过分析教师提出的问题,掌握了更多的课程知识要点,达成了阅读学习的目标。
(三)创设矛盾式问题情境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矛盾式问题情境,打破学生对固有思维的理解,引导他们分析矛盾的问题,形成一定的认知冲突,利用矛盾式问题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找到新的认知突破口,锻炼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
教学《孔乙己》一课,教师要求学生分析“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便和掌柜都笑了”等语句,探究“笑”的深刻含义。学生圈画出文章中出现“笑”的语句,联系上下文的内容进行分析,发现每一幅画面都是由“笑”串联起来的,“笑”的背后隐藏着弱小者寂寞而痛苦的灵魂。教师继续引领学生对比日常生活中的“笑”和文章中的“笑”,学生发现文章中的“笑”与日常生活中的“笑”是不同的,不能用日常生活中的“笑”去解释文章中的“笑”。
教师通过创设矛盾式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转变思维方式,找到不同的理解方法和角度,形成辩证思维,锻炼了思维能力。
二、激活思维,强化深度学习
(一)创设层进式问题情境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层进式问题情境,将复杂的问题分解为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总结问题答案,获得解决问题的完整思路,强化学习深度。
教学《孔乙己》一课,教师设计阶梯式的问题,组织学生深入探究文章内容。首先,教师要求学生分析文章的写作时间和地点。学生通过阅读文章内容和写作背景资料,发现这篇文章的写作时间是“清朝末年”,写作地点是“鲁镇的咸亨酒店”。其次,教师让学生总结文章中写了孔乙己的哪几件事。学生阅读文章,发现作者写了“酒客取笑孔乙己偷东西、酒客取笑孔乙己不中秀才、孔乙己教小伙计写字”。最后,教师让学生说一说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学生阅读课文,得出结论“孔乙己生活在冷酷势利、欺贫媚富、唯利是图的社会环境中”。
上述案例中,教师通过逐步增加问题难度的方法,促进学生逐步深入分析问题,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创设辐射式问题情境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辐射式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有序地总结学习内容,深入挖掘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掌握表达思想感情的技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学《孔乙己》一课,教师围绕“自然环境描写”的基本知识点创设辐射式问题情境,引领学生分析“有一天,大约是中秋前的两三天”“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等自然环境描写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和表达中心的作用——突出了晚秋的凉意,预示着孔乙己的悲惨结局。
上述案例中,教师通过创设辐射式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加深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建问题情境,带领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和阅读技巧分析问题,掌握阅读技巧,逐渐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作者简介:江苏省张家港市凤凰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