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学习共同体的设计实践

作者: 陈秀专

学习共同体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小组合作学习,它不设置小组长,每个成员是平等的关系。学习共同体关注学生学习方法、习惯上的差异。哪怕是能力薄弱的学生提出的建议,也会被大家采纳和重视。在教学中,教师将学习共同体理念纳入高中语文课堂,对提升高中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核心素养而言意义非凡。

一、合理分配成员

语文合作学习共同体的组建,是合作学习的基础。由于研究性学习主要是以个人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的,因而建立起科学的语文学习共同体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科学规范地分配队伍,是实现学生共学习、共进步的基础。因此,高中语文学习共同体的设计不能盲目,而是要遵循以下原则。

1.人员搭配要合理

虽说学习共同体区别于传统的小组合作学习,但在很多设计理念上,又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例如,在人员的搭配上,同样要秉持优等生、中等生与后进生共同合作的原则。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为统编版高中语文《劝学》的难点之一。在梳理该知识点时,后进生本就能力薄弱,纵使以学习共同体的方式开展语文学习活动,学习效果也是微乎其微。后进生与优等生合作学习,他们既可以提出自己的困惑和见解,也能通过优等生的辅导获得有益的启示。

2.人员数量要合理

学习共同体的人数应以4人为基准,如果人数过多,会导致部分个体失去表达、互动的机会。精简人数,可以有效地提升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感。例如,在阅读《读书:目的和前提》时,如果供学生互动的时间只有30分钟,A组采取的方法是组内4人各自提炼论证方法,再在论讨阶段阐述各自的心得。比如,组员甲指出“作者以自己读书的经历证明读书、读好书的重要性,化抽象的论点为直观的现实依据”,组员乙则认为“读好书不是目的,目的是要懂得如何读好书”。如果小组成员过多,还未等大家都发表自己的看法,30分钟便已过去了。

由此可见,学习共同体的人数需要严格控制。教师在组建学习共同体时,需要全面了解全体学生的学情,合理分配成员。

二、互惠互助互学

学习共同体强调既要发挥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更要突出共同体中互惠、互助与互学的优势。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围绕以下两个方向开展学习活动。

1.以自主学习为起点

为了防止部分学生偷懒,将别人的成果拿来使用,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独立阅读,结合学习任务单制作初期阅读报告,提高自学的效果。以统编版高中语文《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为例,教师设计了“文本阅读”与“拓展探究”两个部分的任务,并对每个任务进行了细分。

文本阅读任务:(1)画出重要字词,比如,全力以“赴”、座无“虚”席,思考这些词汇运用在文章中的妙处;(2)梳理文章的行文结构,总结有关张秉贵的新闻事实;(3)“一团火”贯穿了全文,结合新闻事实思考文章共分为几个部分,分别体现了“一团火”的哪些特点。

拓展探究任务:(1)梳理人物通讯的写作特征;(2)从文章结构、新闻事实与背景等角度入手,总结阅读人物通讯的方法。

在学习任务单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更有条理性。比如,文本阅读任务中的第三个问题的答案是: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陈述了张秉贵一团火品格的表现、成长与影响。但是,在探究第三个问题时,学生如果未能解答好第二个问题(即关于张秉贵新闻事实的总结),便会影响对第三个问题的分析。所以任务单中的内容也是环环相扣,互相影响的。

在完成拓展探究学习任务后,学生可以将答案写在任务单的空白区域,形成简易的阅读报告,为共同体互动学习打下基础。

2.以成员互动为途径

学习共同体的互动,要重点突出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果。简而言之,组内几名成员需要以报告的方式描述自己的成果,优化学习效果。

以统编版高中语文《兼爱》为例,在分析“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的观点时,B组刘某指出:“作者运用了对比的说理方式。只有深知祸乱根源的人,才能更有效地治理天下,如果不了解祸乱原因就无法从根源上解决问题。”针对他的描述,该组的王某在肯定的同时又进行了补充,比如“作者还运用了‘比喻’的说理方式,将圣人比作医者,只有洞悉了病因才能解决病灶,治标治本。”

当然,学习共同体的互动学习也可以是多样化的。每个成员除了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感悟外,还可以针对他人的不同观点进行“争辩”。比如,在讨论“兼爱”的思想是否适合现代社会时,C组的陈某认为:“现代社会更注重利益的关系,而‘爱’也要体现在利益的层面。如果无法给对方带来利益,对方又怎么会主动去帮助你呢?”对此,该组的董某进行了反驳:“我们在给灾区捐款时,考虑自己的利益了吗?这难道不是‘兼爱’的现实表现吗?”随着学生讨论的逐步深入,一个小组还可以邀请另一个小组加入讨论,间接地拓展学习共同体的范围。

不难发现,学习共同体的合作学习,突出了每一个学生的思维亮点,也激发了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质量。

三、教师评价完善

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帮助学生查缺补漏。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重给予学生有效评价,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学习共同体展开自学与互动学习的时候,教师要做好跟踪调查,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以统编版高中语文《老人与海(节选)》为例,老人的心理描写贯穿了文章的始终。在分析老人的人物形象时,B组却存在这样的情况:只有一名组员意识到心理描写也是一条线索,可以将海上发生的事串联起来。在互动交流时,他却认为其他人也注意到了这条线索,便没有讲述自己的学习体会。教师在评价时提醒该组学生“合作、互动学习要做到细腻、细心、全面,不能认为‘我’想到了其他人也一定会想到”。又如,A组的成员在分析桑提亚哥的人物形象时,组员各抒己见,列举了一条条例子,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观点是对的。虽然这份自信与热情值得肯定,但是若讨论终止于此,而没有得出最后的结论,就无法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所以,教师在评价时表示“建立共同体的初衷是为了解决难题,如果大家无法形成统一的观点,不妨拓展思路,听听更多人的意见”。随即,A组在教师的引导下,与B组进行合作学习,深入分析桑提亚哥的形象,得出了最终的结论。

在评价完毕后,教师鼓励学生回顾之前的合作学习过程,一起撰写共同体合作学习报告,完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助力学习共同体不断成长。

总的来讲,学习共同体区别于小组合作学习,对提升学生个体的思考能力、学习能力和主观能动性都有着良好的效果。因此,我们还要进一步探究学习共同体的设计策略,从本质上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与状态。

作者简介: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胶南第一高级中学语文教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