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思维导图的运用策略

作者: 任永霞

新课标提出“增强阅读指导,促进阅读方式转变”。思维导图以图形和文字为工具,在提高学生推理能力、逻辑能力、想象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增强阅读指导,帮助学生改变阅读方式,促使学生建立阅读知识体系,实现阅读教学目标。

一、运用思维导图归纳文本语言知识

语言知识是阅读教学的基础和开端,学生只有筑牢语言知识的地基,才能以文字为窗探索更为广阔的阅读天地。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编排了很多文言文课文,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很难理解晦涩难懂的文言文字词,由此造成阅读速度慢等问题。教师可以运用思维导图归纳文本中的语言知识,帮助学生理解相应的知识,提高阅读效率,把握文本内容。

以《书戴嵩画牛》为例,作者苏轼用简单的手法叙述了一件事情,讽刺凭空想象的外行人。小学生阅读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无法理解文本的深意。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提炼难以理解的文言文字词,将其罗列到思维导图中,在图中分析字词的读音和含义。例如,学生阅读“蜀中有杜处士”,可以在思维导图中增加“处士”,通过查阅《古汉语词典》补充释义。“处士”:名词,主要指有经纬之才却不愿入朝为官的人。又如,学生阅读“所宝以百数”,可以在思维导图中增加“所宝”,通过查阅《古汉语词典》补充释义。“所宝”:名词,指珍藏的宝贝。随后,教师鼓励学生根据思维导图重新阅读文本,理解文本内容。

在思维导图的辅助下,学生阅读文本更加流畅,阅读的自信心得到提升。

二、运用思维导图概括段落大意

统编版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部分是名家代表作,段落较多,学生阅读时偏向于大体浏览,缺乏细致阅读的意识,对段落之间的联系把握不够,导致阅读理解相对片面。思维导图能够将文章的脉络清晰地呈现出来,学生可以通过概括思维导图的层级标题,了解文本内容,明确阅读的重点。

以《少年闰土》为例,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提炼一级标题“看瓜刺猹”“初识闰土”“闰土形象”“童年趣事”等,再进一步补充一级标题的内容,如“闰土的形象——紫色的圆脸,头戴小毡帽,怕羞”;“童年趣事——捕鸟、看瓜、刺猹”等。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思辨性问题:“第一段已经提到‘看瓜、刺猹’,为什么在‘童年趣事’中还要再提一遍呢?”学生互相交流,深入思考,进而得出结论——两处“看瓜、刺猹”呈现的画面内容一致,但是向读者传递的信息不同。首段中的“看瓜刺猹”发生在作者的无限想象中,一个名叫闰土的阳光的、灿烂的少年,奔跑在月光下的大地上,看瓜、刺猹,自由自在。“童年趣事”中的看瓜、刺猹更为写实,现场感和细节感更强。

思维导图化繁为简,将段落大意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不仅可以迅速地浏览文本内容,还可以梳理文本内容间的联系,进一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运用思维导图理解文本的情感

阅读划分为四个层级,分别是低阶:释疑、理解;中阶:思考、分析;中高阶:鉴赏、提炼;高阶:内化、迁移。思维导图除结构化特点外,还具备阶梯式、层级式特点。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还需要理解文本的情感。思维导图的阶梯式特点与阅读目标的培养要求相契合,有助于学生深化文本情感的理解。教师可以运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情感。

以《慈母情深》为例,文章讲述的是母子之间发生的故事。母亲辛勤地工作,挣钱很不容易,但给孩子买书却毫不吝啬。作者重点描述母亲的外貌、语言,注重细节渲染,以此表达深沉的母爱。在教学中,教师按照思维导图的层级关系,一步步地进行指导。第一级是低阶阅读,教师通过《游子吟》引入亲情话题,让学生迅速进入文本,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由低阶阅读进入中阶学习。教师提出问题“‘我’受到哪些打击?‘我’为什么会受到打击?在强烈的打击下‘我’形成了哪些感受”,让学生带着问题一边阅读,一边提取关键词,补充思维导图内容和内容体现的目的,比如“我”鼻子一酸的行为是情动于中的外在表现,“我”在此之前不知道母亲的工作环境,也没想到她挣钱如此艰难,内心受到极大冲击。随后,教师板书关键字词——“背直起来”“转过身”“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引导学生从动作、神情的描写中学会鉴赏文本的内容,思考文字背后蕴藏的含义,从而进入中高阶阅读。紧接着,教师以多媒体展示教材中的插图,指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环境,阅读“空间非常低矮……身在蒸笼”,了解文本中的母亲对孩子的情感。最后,教师带领学生进入高阶阅读,从生活点滴入手,联想自己与父母的相处,是否遇到过同样的问题。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将情感迁移到实际生活中,意识到父母也曾把所有好的东西给自己,为自己创造好的学习条件。学生与作者一样,内心受到强烈冲击。

上述案例中,教师将阅读层级融入教学中,学生的阅读思维由低级上升为高级,整个阅读过程与思维导图相契合。

四、运用思维导图激发思辨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互相交流,与文本对话,拓展阅读思路,从不同角度理解文本中隐藏的智慧,锻炼批判性思维。思维导图具有形象化的特点,能够将故事中的碎片化信息清晰地展现出来,有助于学生重塑逻辑结构,锻炼思辨能力。

以《草船借箭》为例,教师提出问题“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源于大雾天气,对方看不清楚诸葛亮的草船,那么诸葛亮如何保证草船在大雾天气能够精准到达指定位置呢”,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展示思维的逻辑。A组的学生认为应该从雾起、雾散的角度入手;B组的学生认为吴国的船队早已埋伏好;C组的学生则考虑到了顺流和逆流的问题。小组讨论结束后,小组之间进行评价,优化小组讨论的结果。

在思维导图的辅助下,学生梳理草船借箭的逻辑图,提出合理的猜测,完成了思辨活动。

综上所述,思维导图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结合,对提高学生素质,拓展学生阅读思维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应该深入理解思维导图的内涵,以小学生认知规律为基础,合理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提高阅读教学效果。

作者简介:甘肃省临夏州临夏县路盘学区梅冬岭附设初中班小学语文教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