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课堂驱动性学习任务设计例析

作者: 肖静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实施意见中对教师提出,“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的教学要求。在学习情境中设计挑战性任务就是具有驱动性的学习任务,能够促进学生积极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实践活动。《黄继光》是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类课文承载着“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这一指向阅读的语文要素学习目标,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创设驱动任务,引导学生感受黄继光视死如归、英勇顽强的英雄品质。

一、在创设任务中明确教学内容

《黄继光》描写的英雄故事发生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抗美援朝是新中国成立后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但与当下小学生的生活之间存在着很大距离。教师为了让学生在课文学习中消除这种距离感,走进文本感知英雄形象,需要让学生在课前搜集抗美援朝的相关资料,了解抗美援朝战争中的革命英雄故事。在教学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借助资料创设学习任务情境:“1952年12月21日《人民日报》上刊登了一篇《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黄继光》的通讯报道,这究竟是一位怎样的英雄还上了《人民日报》,又与外国人的名字联系在一起了呢?”这样的情境任务就具有驱动性,能够促进学生深入阅读文本;随后,教师进一步呈现黄继光的纪念碑图片,在简要介绍黄继光事迹时展示马特洛索夫的英雄事迹——苏联近卫军战士,在夺取德军碉堡的战斗中用胸膛堵在敌人的机枪眼上而壮烈牺牲,被追认为“苏联英雄”,以此引导学生探究黄继光是怎样成为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的。

为了让学生顺利开展探究学习,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基础性学习活动,完成自主学习任务:一是自主学习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语,自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二是借助支架完成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三是画出文本中描写黄继光语言、动作的语句,从中体会人物的英雄品质,尝试以批注呈现自己的理解与感悟。这样的学习任务,体现的是第二学段“阅读与鉴赏”提出的“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学习圈点、批注等阅读方法”的要求,目的是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二、在聚焦要素中领悟学习方法

在上述学习任务中,任务三是教师围绕单元语文要素学习目标设计的重点探究内容。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结合有关背景资料深入研读文本,从人物的言行中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

首先,教师让学生交流各自搜集的上甘岭战役的资料,了解整个战役的情况。学生通过交流了解到上甘岭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最激烈的一次战役,持续了43天,志愿军击退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6万多人发起的共900多次冲锋;这次战役涌现出了一大批战斗英雄,其中黄继光获得了特等功臣、特级英雄称号。

其次,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消灭敌人的火力点一般可以采用炸毁的方法,黄继光为什么像马特洛索夫一样用胸膛去堵枪眼呢”,对课文主任务进行细化,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梳理相关信息:黄继光所在的营在与敌人打了四天四夜后,接到的新任务是“在黎明之前夺下被敌人占领的597.9高地”,而部队在进攻高地时被敌人的火力点里的机枪压制住了,突击队员发起多次进攻都失败了。黄继光主动向营参谋长请战后,带领两名战士去炸毁敌人的火力点;但是,两名战士一个牺牲一个负伤,黄继光一个人担起了摧毁火力点的任务;黄继光在肩上腿上都负伤后,艰难地爬到了敌人的火力点前,站起来用手雷炸了敌人火力点,自己也晕倒了;战士们发起冲锋后,敌人火力点的机枪又把战士们压在山坡上,黄继光站起来“猛扑上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

再次,教师让学生交流对黄继光言行体会的批注。在学生交流时,教师可以总结学生的观点,在黑板上写下学生对黄继光的印象:从“让祖国人民听我们胜利的消息吧”看,黄继光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从“猛扑上去……”看,黄继光具有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总之,在《黄继光》一课教学中,教师需要借助资料呈现文本中隐含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涵,引导学生抓住人物言行理解英雄形象,达成教学目标。

作者简介: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小学语文教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