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层推进,提升低年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作者: 胡丹华低年级是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起点,这一年段的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词语积累不足,语言表达“无内容”。语言是句子组成的集合,词语是句子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丰富的词语积累做“基石”,语言的“大厦”便无法矗立。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比较关注学生对生字的读、写练习以及课文的朗读和理解,对学生词语积累意识的培养和词语积累方法的指导较少,导致一节新课下来,学生词语积累的量不多。学生课外阅读较少也是词语积累不足的重要原因。由于当下电子产品的广泛运用,电子媒介的广泛涉入,那些有趣的游戏和绚丽多彩的画面很容易使学生沉迷于视觉享受中,严重影响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和词语积累的数量。
二是逻辑性不强,语言表达不完整。低年级学生面对具体形象的事物时,能通过观察描述出这些事物的外在特征,但是在表达过程中,他们常常会出现逻辑性不强、语言表达不完整等问题。如课文《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中,我出示一张村民挑着装满水的水桶,走在烂泥地里的图片,我问学生:“你认为在挑水的过程中,村民会遇到哪些困难?”大部分学生的回答直接是“烂泥地”“路很远”“水很重”等这样不完整的短语。追溯原因,在幼儿时,他们回答大人的问题大多是一个词语、一个简单的短语或一句不完整、不规范的话。家长不及时指导,长此以往,学生便养成了这样的表达习惯。课堂上,教师不挖掘教材中学生语言表达的“生长点”,不敢“放手”让学生说,使得学生失去了许多锻炼的机会。同时,教师自身的语言素养也是制约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新课改以后,部编版教材在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方面做了精心细致的编排,它将语言表达能力提高所需的知识点和能力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分布在每个单元的课文中,并且以课后练习题的方式予以巩固。下面我以小学语文部编版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文为例,浅谈提升低年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几点策略。
一、紧扣文本,积累语言素材
“厚积言有物”,精彩的语言表达需要积累大量的词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紧扣文本特点,以词语积累促进学生语言素材的积累。
1.情境识词,生动有趣
情境教学的趣味性和直观性有助于提高低年级学生积累词语的积极性。在教学《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学生要能积累“毛主席、乡亲们、战士、水井、石碑”等词语,我设计了“图文对对碰”的游戏。我以这些词语为内容做了词卡和对应的图片,在正确认读词语后,请一名同学在黑板上任意摆放图片,再请另一名同学将词卡贴在对应的图片下,这样不断进行任务交换,学生在游戏中牢牢记住这些词语的读音、字形和含义。除了积累课文中的词语,对于课文中需要认识的生字组成的新词也是学生进行词语积累的好素材。以课文《一个接一个》中的生字“过”为例,我设计了小组抢“金话筒”的游戏,将一个话筒道具放在讲台上,谁想到关于“过”的词语,谁就上台拿起“金话筒”大声地说出词语,以小组为单位接龙,看最后话筒是在哪一个小组同学的手里,哪一个小组就获胜。当一名同学说出“听过”,马上有学生想到“说过、吃过”等词,当一名同学说出“过马路”时,其他同学立刻想到“过桥、过河、过年”等词。通过设计情境,学生词语积累丰富且掌握扎实。
2.理解识词,准确高效
词语的积累必须建立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之上,这也是学生语言表达准确性的前提。在学生积累词语的过程中,有些词语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是很难理解的,对于这些词语的含义,教师不要让学生费尽心思去猜,而应当用恰当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如课文《我多想去看看》中“雄伟的天安门、壮观的升旗仪式”等这些偏正短语是学生需要积累的,但是“雄伟、壮观”这些词语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以理解。以“雄伟”举例,在教学中,我出示宏伟高大的天安门城楼和矮小的房屋的图片,学生通过图片对比在视觉上产生对“雄伟”建筑的感受;紧接着我再出示“长城”和“宫殿”的图片,拓展积累短语“雄伟的长城、雄伟的宫殿”;最后让学生说一说你觉得什么样的建筑可以用“雄伟”来形容,明确“雄伟”其中的一个含义。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词语积累更高效。
3.迁移运用,扎实有效
准确运用词语是语言表达的重要条件。学生通过对词语的迁移运用不仅可以检验自己对词语的理解,而且能够实现对词语的有效运用,使得词语的学习更加扎实有效。在课文《我多想去看看》的教学中,学生积累了偏正短语“遥远的新疆、美丽的天山、洁白的雪莲”以后,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说一说“你还知道‘遥远的( )、美丽的( )、洁白的( )’”。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观察生活的意识慢慢被唤醒,他们的思维更活跃了,词语的学习也更扎实了,语言素材更丰富了。教师在带领学生积累词语的过程中也要伴随着练习和使用,使积累更好地服务于表达。
二、巧搭支架,促进表达生成
语言表达就好比是一个建筑,语言素材是建筑的材料,光有材料不行,建筑的建成还要通过搭建支架,将这些材料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组合运用,才最终建成“语言大厦”。
1.情感融入,激发表达欲望
表达欲望作为一种内在的驱动力,是任何其他学习方法和技能所不能替代的,是一种强大的内在力量。低年级学生对与自己相同经历的事或与自己兴趣相同的人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些能激发他们内心强烈的表达欲望。所以教师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时要以他们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兴趣为切入点,充分用好这个“支架”感知情感,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从而使语言表达自然生成。
在教学课文《我多想去看看》的过程中,学生欣赏天安门广场、天山、雪莲的美丽图片和壮观的升旗仪式视频,反复有感情地诵读文章中“我多想……”的语句,通过这些教学活动,学生也和文中小朋友一样,盼望也能出去看一看,在情感上与文中的小朋友产生共鸣。此时我让学生以“我多想……”为开头,也说一说自己的愿望时,同学们想到了许多自己的愿望,积极举手发言,语言表达就这样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执教课文《一个接一个》时,因为学生生活中有很多和课文中的“我”相似的经历,学生之间一定有许多共同语言。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先小组成员间一边说一边做动作。同学们在共同回忆快乐经历时,愉快的心情加上直观动作思维,在教师指导之后,语言表达就很流畅了。《毛诗序》中有言:“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情感在心里被触动必然就会表达为语言,精彩的语言往往就是来自人们在生活中的真情实感。
2.句式训练,构建有序表达
部编版教材的编排遵循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发展的规律,在继续强化词语积累的基础上,由易到难,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句式训练,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第二篇课文《我多想去看看》的课后练习是以“我多想……”开头,写下自己的愿望,其目标是写一句完整的话,通过写,强化学生语言表达要完整的意识。第三篇课文《一个接一个》的课后练习是和同学说一说和课文中“我”相似的经历。第四篇课文《四个太阳》,说说你会为每个季节画什么颜色的太阳,试着画一画,并说明理由。语言表达从简单地写“一句话”,到说“一段话”,再到“说、画结合”,教师在教学中要用好这个衔接的“支架”,以层层递进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其表达规范有序。在教学以“我多想……”开头说一句话时,我注意指导学生语言表达的完整性和规范性,如学生说的句子:我多想拥有一只小白兔啊!我指导学生量词的准确使用。再比如:我多想去公园啊!我指导学生要说清楚去“干什么”等等。接下来教学《一个接一个》时,因为有了前面一课的训练,学生已经有了把话说完整的意识和一定的表达能力。在说一段话时,我重点指导学生在表达时要把意思说清楚,表达要有一定的顺序,比如指导学生使用表示“转折”“假设”“先后顺序”的词语,使语言表达更完整、句子更通顺。在教学《四个太阳》时,学生已经经过了说一段话的训练,我则鼓励学生敢于发挥想象,让语言表达更具有创造性。
三、激发想象,丰富表达内容
低年级学生充满想象力,他们美好、神奇的想象是对生活的热爱。教学中,我们应当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展开想象,使语言表达更生动有趣,内容更丰富,更精彩。教学课文《四个太阳》第二自然段时,我让学生想象金黄的落叶邀请了哪些小伙伴,是怎样邀请小伙伴的,他们会说什么,做什么。学生先进行小组讨论,我再请小组汇报表演。其他小组成员做“小导演”和“小编剧”,他们要认真听,帮助“小演员”将“台词”改得更好,使表演更精彩。最后我们评选出“最佳演员”“最佳导演”和“最佳编剧”。在讨论和表演中,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语言表达也更规范、更生动了。低年级的学生特别喜欢画画,我让学生分别给四个季节画不一样颜色的太阳,再请同学站在讲台上说一说他的创作想法,最后评出“最佳创意奖”。在这些教学活动中,学生想象的激情和创作的欲望被充分调动起来,而学生的思维一旦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语言表达就变得生动和丰富起来。
日常生活因为其相对自由和轻松的特点,学生在表达时会更加自由和欢快,语言更加丰富多彩,所以教师要在生活中多给学生创造语言表达的机会。比如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故事;鼓励学生将学校里发生的有趣的事情讲给爸爸妈妈听;和同学们说一说你最喜欢的玩具,语言表达很精彩的同学在征得教师同意的情况下可以把玩具带来跟小伙伴们一起玩。在生活中拥有良好语言表达能力的学生将会更加自信和快乐,语言表达也会更精彩。
四、借助评价,助力表达能力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之一。低年级学生特别希望得到教师的表扬和肯定,所以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进步,及时肯定他们的努力,表扬他们的学习态度,注重过程性评价。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是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情,针对每位学生的不同情况,做到评价具有“可追踪性”,这种“追踪”让学生常常看到自己的进步,帮助学生克服语言表达上的畏难情绪,获得自信,从而使其表达能力得到持续不断的提高。
语言表达是人类沟通交流、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人们适应时代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能力,所以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新课改以后,特别是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本,充分研读教材,用好教材,逐层推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不断提高。
作者简介:江苏省常州市中天实验学校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