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中学生审美素养
作者: 成青青审美鉴赏与创造力是中学生应当具备的重要能力,也是教师日常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指出,“审美创造是指学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涵养高雅情趣,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里进一步强调,“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而古典诗词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和学生学习备考的重点,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其别样有致的声韵、丰富深刻的内涵、悠缈灵动的意境,闪耀着诗人的智慧与哲思,穿越时光的长河给予我们美的享受,是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文化素养的重要载体和有效抓手。
一、鉴赏美
1.悦耳·韵律美
古诗词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讲求押韵格律,富于节奏感。在教授古诗词的时候,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作品,注意停连和声韵,在吟诵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如教师在讲授《〈诗经〉二首》时,就可以借助文本带领学生很好地感受古诗的这一韵律特质。《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其中的作品最初都是配乐的歌词,因此本身就带有音律的色彩。就《关雎》这一作品而言,教师可以先介绍相关写作背景和文化知识,然后带领学生诵读或让学生自由诵读诗歌,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感受诗歌的韵律,了解作品的表达特色。学生通过朗读,在教师的点拨下,便能发现诗中都是八字一句,且上下句或上下章都基本相同,只有几个字的变化,直观地理解了这种重章叠句的叙述形式。教师继续提问学生诗歌中重复的内容是什么呢,读来有什么感受呢?学生都能找出是“窈窕淑女”“参差荇菜”。以不变的参照对象,配以变化的表达内容“寤寐求之”“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流之”“采之”“芼之”,使学生切实体会到这种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感受到律动的美感。《关雎》全篇语言优美,运用双声和叠词,不仅读来朗朗上口,和谐悦耳,而且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和联想美,拟声传情又生动,诗中歌咏的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今天读来依旧令人怦然心动、回味无穷。又如在讲授《唐诗五首》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感受作品的押韵和平仄,读出节奏与韵味。这五首诗歌都是律诗,或五言或七言,富于格律之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一首自己最喜欢的,说说诗中押韵的字有哪些,并谈谈诗作的风格和表达出的感情色彩。
“吟诵就是要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借助诵读,学生能够领会诗作的节奏,体味作品的韵味。古典诗词的韵律美,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润育学生的审美人格。
2.养目·文辞美
古典诗词是诗人形象思维的产物,诗中所构建的形象和画面,体现了诗人高超的语言素养和令人神往的审美特征。优美隽永的语言,历经岁月的洗练熠熠生辉,让今天的我们感受着诗词的文辞之美。
如学生在学习《竹里馆》这首诗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先熟悉诗人王维的生平和本诗写作背景,在诵读作品的基础上,注意诗人的遣词造句。学生可以找一找诗中哪些字词是描写人的、哪些是描写景的,再说说诗作描绘了怎样的一幅图景、构置了什么样的一种情境,并以此谈谈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思。学生很快便能找到“独坐”“幽篁”“弹琴”“明月”“相照”等词,在教师的讲解和引领下,知道在王维晚年隐居时创作的这首诗中,描绘了一个远离尘世喧嚣,没有名利纷扰的清净环境,诗人精神闲适,怡然自得。幽深的竹林中一袭长衣,指尖与琴弦轻交慢舞,皎洁的月色流泻而下,月光下的竹林暗影浮动,仿佛在应和悠远的琴音。一幅与自然对话、与天地神往的隐居图在学生的脑海中展现开来,月华如水,荡涤心境,诗人虽只身抚琴,却并不悲凉孤独。全诗的用字造语似信手拈来,却清幽自然,展现出作品“诗中有画”“诗画交融”的高超境界。又如在学习《望海潮》这一作品时,教师带领学生反复诵读文章,感受词作中描绘的优美自然风光和繁华都市景象。这篇作品运用铺叙的手法,既粗笔勾勒又细笔描摹,用字精练,选词奢美,形成一种承平盛世下的畅达气势。“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等词句,体现了景物与色彩相映衬,刚柔相济,动静结合,一幅明丽旷远的胜景图跃然纸上。“市列珠玑”“户盈罗绮”“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等词句,展现出杭州的优美风景和市井繁华,叫人仿佛置身于喧闹的街市中,珠光宝气,绫罗满眼,富足安乐。通过这样的赏析,学生深切体会到词人遣词造句的功力,感受到文辞的优美,作品中描绘的种种画面也浮现于学生的脑海中。
语言文字不仅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本身,引导学生通过古典诗词欣赏文辞的美,置身于作者所描摹的形象与画面中,能够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丰厚学生的审美意蕴。
3.沁心·意境美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我国古典诗词都具有意境高远的特点,其中传达了诗人的思想情感,寄托了诗人的意趣。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教材中的相关作品,引导学生进行审美鉴赏,感悟古诗词的意境美。
如《夜雨寄北》这首诗,作为一封简短的普通“家书”,用语浅显却意境独特。在学生诵读熟悉作品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说说诗中四句话各自的意思。诗人满含对家人的思念却不知归期,在行宿巴蜀的旅途中遇一夜秋雨,不知日后何时团聚时能秉烛长谈,共话今宵夜雨中的思念之情。随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诗作前两句中的“未有期”“夜雨涨秋池”,体现了作者无奈、孤寂的心境,这羁旅之愁和不得归之苦,与绵绵的秋夜细雨相交织。后两句中诗人未继续诉说愁苦,而是驰骋开去想象了回家后的团圆之景,“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既有空间上的往复对照,也有时间上的回环对比,这一畅想与当下的羁情映照,时空置换,虚实相生,看似突奇,细品却能体味出诗人感情的自然真挚。通过品读赏析,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感受到这首诗作的构思之巧、意境之美。又如学习《春江花月夜》,学生先反复诵读诗作,在增强诗词语感的同时理解诗文的含义,进而深入其中感受作者营造的诗情,并与教师一起揣摩品析作品中的唯美意境。《春江花月夜》被闻一多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全诗以月为主体,以江为场景,既描绘了缥缈清丽的景色,也蕴含了诗人的离情别绪和人生感慨,通篇彰显着艺术之美和哲理韵味。在一幅幽美邈远的春江月夜图中,诗人创造了一种寥廓、深沉的境界,将诗情、画意、哲理融为一体,读来仿佛使人沉浸于空灵曼妙的意境中。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通过这种对诗作意境的赏析解读,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加深了审美体验,提升了审美素养。
二、创造美
学生在学习鉴赏了教材中的古诗词后,对诗歌中的意象、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构思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审美情感和文学素养也有了一定的积累,需要训练和运用这一审美技能,从而创造美。
1.比较阅读,生成美
学习鉴赏古诗词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梳理整合、总结归纳,若不积累归纳,学生很容易边学边忘,产生混淆,难以掌握同类古诗词文本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因此,学生可以在学习中尝试鉴赏同一主题或同一类别的诗词,比较阅读分析,异中求同,同中寻异,从韵律、文辞、意境等角度赏析不同作品的美。如学习了《钱塘湖春行》后试着搜集其他描写春景的诗词,对比鉴赏;学习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后,可以整理苏轼的其他诗词作品进行比较诵读,谈谈作者在不同作品中寄予的不同情感及表现出的创作风格。由于知识储备和能力基础的差异,不同学生应根据自身学情形成个性化的古诗词鉴赏方法。同时,在学习赏析了一首古诗词后,学生可以试着将作品翻译成现代文,再与原文对比阅读,看看文辞、意境是否有差异。于此,学生在反复的对比思考训练中,不仅领悟了美,更能在表达中有意识地通过语言生成美。
2.读写结合,创造美
写作,是一个人思维品质和美学素养的体现。在中学阶段,学生学习古诗词鉴赏掌握一定的审美技能后,需要通过书面写作,才能真正将其内化为一种受益终身的素养和品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写作迁移的方式展开应用,如学习了《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后,诗中描写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体现了他什么样的品质?请用自己的语言描写出来。如学习了《蜀道难》后,结合诗中的夸张手法,请你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蜀道。又如学习了《琵琶行并序》后,请你发挥想象,续写一下琵琶女的故事,等等。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喜好和能力,自主选择开展写作实践。另外,学生也可以结合学习体悟,自主改编甚至创作诗词,锻炼提升审美应用和拓展能力,并在后续的文章写作和人生成长中,能用文字创造美、传播美。
读诗使人灵秀,古典诗词以其独特的魅力在涵养学生品格、提升学生素养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一抓手,落实课标相关审美能力要求,引导中学生深入研读,打造古典芬芳的美育课堂。
作者简介: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