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教材下初中语文朗读优化教学

作者: 刘向英

经典的文章百读不厌,每次重新阅读都会发现不同的风趣。因此教师教学时要善于围绕教材,科学有效地加入朗读教学,以此优化初中生的语文学习。

一、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1.以情境激发朗读兴趣

为了更好地带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带动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朗读教学的效率。

例如,一位教师在进行《春》教学时,向学生展示了一段“万物苏醒、春意盎然”的景象视频,把学生快速带入文章的情境中。然后,教师又给学生听了《春》的配乐朗诵,使学生感官上体验到文章美感的同时,内心也和文章内涵有所碰撞。紧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自由朗读,并在朗读的同时进行丰富的联想。这样,将学生带入文本情境中进行阅读感悟,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朗读兴趣,还优化了朗读教学。

2.以想象激发朗读兴趣

统编教材是根据学生的兴趣严格进行选编的,其一大特征就是内容适合教师教学、学生朗读。教师设置朗读教学时,要注重学生兴趣的加强,使学生在获取丰富知识的同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朱自清的《春》中有很多关于早春景象的片段描写。例如在读到“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这一句时,受到文字力量的影响,学生的内心是与作者同感的,都饱含着对于早春景象的欣喜。那么,在阅读的过程中,如何表现这欣喜之情?即适当使用儿化,比如“打两个滚儿,踢几脚球儿”表达对春天的亲近与喜悦。教师指导学生边阅读边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构建贴合文字的画面,使学生透过文字能够感受到文章语言的魅力。这样,学生的阅读效率大大提升,自身的语言系统也得到了不断完善。

3.以节奏激发朗读兴趣

在古诗词中,能够发现很多凸显音乐美与节奏美的文字。朗读对于古诗词的理解也是极为关键的。如果在朗读中能够正确把握古诗词的平仄以及句读,了解其中的韵律与节奏,学生将能更好地把握古诗词的情感表达。

例如,一位教师在《钱塘湖春行》教学时,先带领学生通过朗读初步了解诗歌内容。在初读诗歌时,学生还可以根据自身的语感进行句读,划分诗歌的朗读节奏。“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整首诗歌的节奏按照二二三的部分,再划分的话,留给学生感知二一或者一二,而“贾亭西”与“云脚低”中“西”与“低”都为方位词,前两者都为名词,方位名词可以当作状语,因此划分为二一。颔联“争暖树”与“啄春泥”中,“争”与“啄”后面都对应了名词,所以可以组合成动宾短语,通过“争”“啄”二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天的生机勃勃之景。在这里加强朗读动宾短语的话,就会加深画面感,学生的语感也能够在反复的朗读中逐步提高。古诗朗读中通过语感划分节奏,是把握诗歌的基础。诗歌的和谐韵律在不断朗读中逐渐明朗起来,诗歌的画面也逐渐清晰,群鸟相争、啄泥搭巢等场景就如同发生在眼前一样。在朗读中,学生可以体验到语言的节奏与韵律之美,感受到诗歌的音乐之美。

二、引导把握朗读基调

初中生在朗读课文的时候,往往不能够读出感情来。造成这一种不良朗读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他们对朗读的基调没有把握。教师要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对学生把握朗读基调的方法进行指导。

1.在精读中把握朗读基调

精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梳理情感脉络都是朗读训练的基础。文章体裁不同,基调也会不同。大部分诗歌与散文都具备很强的抒情性,所以在朗读时,多关注文章的情感变化和情感表达,要朗读出充分的情味,以情感感染人;议论文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善于说理、以理服人、语气中肯、态度明确、逻辑缜密;说明文一般是为了介绍某一事物、解释某一事理、分析某一特征,其措辞严格,结构紧密,重在“解说”这一部分;记叙文分叙人或叙事,叙人的话会通过人物的性格以及人物所处的环境体会特点,叙事的话会根据事情的发展先后逐一道来。

体裁相同的文章基调也会不同。例如,《背影》《春》两篇散文都是朱自清先生创作的,一篇整体较为舒缓平实,一篇则相对活跃轻快。《春》整篇文章都洋溢着欢快、轻松的气息,因此文章整体基调也偏向于乐观、向上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节奏要以欢快为主,使学生体验到“一年之计在于春”的生机。而《背影》一课,通过朗读文章不难看出父子间的强烈的怜爱情感,这也赋予了文章极强的力量。再比如,李煜《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只有反复朗读细细品味,才能挖掘出其中的情感。通过朗读,学生会打开更宽广的知识境界,感受到文章的艺术魅力。

2.在范读中把握朗读基调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范读对于带动学生学习有着极为关键的影响。教师范读的精彩程度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文章的感兴趣程度,精彩的范读将能推动学生积极投入阅读。在示范朗读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多注意教师的发音、语气、表情与节奏,并从中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以及情感表达。教师的范读对学生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力,教师范读时的各种表现,学生通过仔细观察都将会接收到,并展示出来。当一个教师能够进行精彩的示范朗读的话,学生一定能够被影响,学着像教师一样进行自主朗读。

例如,一位教师在对《致橡树》一课进行教学时,先用深情的语调做了示范朗读,而不是一开始就枯燥地介绍作者以及创作背景,分析文章内容。在教师示范朗读的过程中,学生认真倾听,感受作者的写作节奏。最后,让学生再进行自主朗读,把握文章内容和情感表达。如此一来,学生在朗读中和诗人产生了共鸣,理解了作者在借橡树表达对爱情的热烈与坚贞。

三、提升课文朗读效率

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后,会争相模仿教师进行自主朗诵。当教师发现学生都处于跃跃欲试的状态时,要适时提出朗读要求,及时引导学生按要求朗读。例如“朗读时声音洪亮清楚、感情要真诚自然、注意把握好朗读的语调和重点字词句”等。并且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学会自主领悟,尤其是遇到“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句子时,教师就要重点引导,让学生反复朗诵,用心感悟。

例如,教师在对《安塞腰鼓》一课进行教学时,可以先介绍下这篇文章有着较为激昂、热烈的基调,整篇文章都赞扬了伟大的生命以及强大的力量。在介绍完整体基调后,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朗读。由于文章情感极其强烈,教师都不用做讲解,学生也能深刻感受到其中的情感,进入到一种激昂、热烈的情境中。又比如,茅盾的《白杨礼赞》是一篇借白杨赞美北方淳朴的劳动人民,歌颂中华民族在解放战争中所表现出的不屈不挠、奋勇向前精神的散文,所以教师在范读时就要读出文章所要表现的情感力量。然后对学生提出要求:通过分析重点词句、重点段落去感悟文本的感情。当朗诵到最后一段,要用一种热烈的、高度赞扬的语调大声诵读,在朗读中感受白杨树的高大形象,把握作者的情感和文章思想。这样,学生由于把握住了朗读基调,就能够在感情朗读的过程中对课文的情感和思想进行体验。

作者简介:江苏省无锡市前洲中学语文教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