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地方文化元素:从命题到教学

作者: 鲁红林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要突出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典范性,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在考试命题中“应以情境为载体,依据学生在真实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评定其素养水平”,在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中,要“丰富课程资源类型”,关注“地域特色文化资源”,为完善教学策略,落实核心素养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

南京市语文学科一直致力于教学和命题改革研究,坚持素养导向和鲜活情境,走在了地方文化元素开发和利用的前沿。通过十年来南京市中考语文试卷中地方文化的梳理和分析,可以进一步优化语文教学策略,提升学业质量。

一、近十年南京市中考命题中的地方文化元素梳理

2013年伊始,南京市中考语文试卷中就陆续地出现南京的本地历史、文化、文学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痕迹。

2013年以“南京34路博爱线”为题,要求考生为本地特色公交线路撰写导游词,并让考生针对本地公交线路是否应该用南京话报站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考生化身小导游,为外地游客游览南京城、参访本地的美丽乡村而代言。

2014年古文阅读摘选张岱《陶庵梦忆》中书写南京本地中华门外报恩寺内的报恩塔的古文《报恩塔》,考查考生的文言阅读能力,并要求考生为正在重建的报恩塔撰写对联。

2015年则将李尧栋《题莫愁湖光亭》中的“一片湖光比西子,千秋乐府唱南朝”一则诗联作为田字格抄写的考核内容。

2017年现代文阅读题中摘选《莫砺锋诗话》中关于南京灵谷寺的段落,要求考生模仿此段由自然景象联想相关的古诗句,并展开段落写作。

2018年的南京中考语文试卷,像是一场南京本地文化的盛宴,集南京云锦、雨花石,南京本地历史名胜乌衣巷、劳劳亭、白鹭洲、莫愁湖、黄山路为一体,从对联、灯谜、诗词、写作等多维度考核考生的语文知识应用能力。

2019年甫一开卷,就为考生创设了一幅由秦淮河、夫子庙、老门东、中华门等众景点融汇而成的“春节灯火图”。紧接着,要求考生为南京本地传统美食写广告词,为南京白局发表评论,为金陵金箔设计采访问题,以夫子庙“天下文枢”牌坊造型制作的笔架为例,启发考生设计并介绍自己创作的南京文创作品。古诗文阅读以“读一本书,览一座城”为主题,分别选择了南宋刘克庄的七律《梦赏心亭》和南宋萧山的《赏心亭记》,以本土名胜赏心亭切入,考查学生的文言理解能力。现代文阅读《最忆是南京·初游燕子矶》和古代小说阅读《儒林外史》不仅要求学生写出自己最想玩的南京景点,而且要求学生对“六朝烟水气”这种南京独有的文化气韵进行概括解说,为南京的“赏心亭”“燕子矶”“清凉山”“雨花台”等地方写一首不超过六行的小诗,可谓与初中语文教材的教学方向、方案与思想紧密契合。

2021年的古诗文阅读中所选《为宋中丞请都金陵表》和《入蜀记》也大面涉及南京本土风物和环境描写,极富南京地方旅游文化特色。

二、中考命题中地方文化元素的呈现方式分析

研究近十年来的南京中考语文试卷可以发现,南京地方文化元素几乎年年出现,并且在2018年和2019年这两年占据的比重最大。

在出题范畴上,试卷上所体现出的南京地方文化特色涵盖南京的本地历史事件和人物、地方文化与文学、风景名胜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其他与本地文化相关的元素。

在题目类型上,从语文基础知识到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和小说阅读等全方位覆盖,在不同题型中展现南京地方文化之美。

在出题方式上,从诗词文章阅读理解、广告词和对联撰写、采访问题设计到诗歌写作不一而足,多元化考查考生的语文知识运用能力和文学文化素养的积淀。

在出题内容和特点上,也高度符合课改方向和新课标的要求,为传统的语文考试赋予了一定的时代和地方特色。

由上可见,南京近十年来中考语文试卷上的地方文化元素并不是偶发性地出现在各种题目中,而是有目的、有规律、有趋势的。一是赋语言、文字、文学、文化之抽象于南京地方文化特色之形象中,二是架南京地方文化风格于语文学科之品位上,二者相互结合,体现了南京近十年来在语文综合性和灵活性考查方面的突破。

三、命题关注语文的现实应用,与教材设计理念呼应

就立意和眼界而言,部编版语文教材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在语文教材中渗透着立德树人的价值观。该教材以人为本,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注重语文知识的现实应用。文章选择重在培育家国情怀、社会关爱和人格修养。南京市的中考语文试卷中也相应地体现出了这些理念。

知识与能力和人文素养,乃至时代精神、地方特色交响融汇。为本地特色公交线路撰写导游词,为正在重建的报恩塔撰写对联,对诗联、猜灯谜、写小诗,为南京本地传统美食写广告词,为南京白局写评论词,为金陵金箔设计采访问题,设计南京文创作品,皆从多维度考核了考生的语文知识应用能力,达到了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共同培养、协调统一的目的。

蕴含地方文化的选材大部分是从课外读物中摘选而来的。对考生的能力考查,已经从传统的对文言字、词、句意的考查,跨越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即对各种语文阅读体裁的内容、情感和思想理解上。

考题多样性,要求考生对汉语这门语言综合、灵活地应用。命题中常出现本地元素的古文、古诗词以及近现代文体的阅读,需要考生在平时不断地夯实自我语文词汇、语法和表达等知识的基础,又需要考生养成自主阅读、自主思考、自主探究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

厚植家国情怀,关注人格修养。如,为美丽乡村代言,有利于加深对本地地理环境、人文风貌、文化底蕴的了解,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解读“六朝烟水气”,更是要求考生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待十三朝旧都的沧海桑田,理解王朝兴衰对底层人心境与姿态的影响,进而感受历史的沉淀所形成的诗意与世俗。

四、教学引入本土化语境,为初中语文课堂“增色”

在教学中开发有关南京本地历史、文化、文学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资源,将学生引入本土文化语境。

定期组织学生去博物馆、纪念馆等,深度地参观、领略南京本地风土民俗、历史文化。

启发学生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来。站在更高、更远、更广阔的角度教授语文这门学科,多关注如何在生活的各个场合应用到它,进而进行有目的的教学规划,让学生学思结合,学以致用,让语文学习“活起来”。

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六朝的名胜古迹,带领学生在诗词文赋中寻古探幽,使学生对家乡的过去了然于胸,在不知不觉中在一次次有内容、有底蕴、有情怀的语文课中形成对南京本土文化的深切认同。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京市竹山中学湖东路校区语文教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