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探自得硕果留

作者: 黄宾

注入式的语文教学难以激活学生的自主性,孩子们成了知识的“容器”,装得满满当当,却难以灵活运用,学了前面忘后面,没有能完成知识的内化。

为了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基础水平和综合素养,教师应当及时转变教学思路,从注入知识转变为启发学生、引导学生、点拨学生,让孩子们在教师的正确指引下去探索语文这门学科,通过自己的思考、分析和实践摘取进步的“果实”。

一、自探自得课堂教学模式的意义与价值

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过去小学语文课堂大多由教师完全主导、讲解,学生只需要认真听课、记笔记、回答问题就可以了。教师占据主导权,学生很难有发表自己意见、提出自己想法的机会。不少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并没有细致考虑到班级学生的个体差异,而这些差异会影响他们的学习质量和学习进度。当学生记住了课堂讲解的内容并不代表他已经完全理解和掌握,许多学生课上非常认真,课文背诵流利,但在遇到阅读理解、句式语法等题目时发现自己一头雾水,难以下笔,这就是因为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没有转化成自己的东西。

所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当遵循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性格特点,以兴趣为引导,以求知欲、好奇心和质疑作为学习语文的内在驱动力,设计与开发一些开放式、启发式的情境问题,激活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点的思考,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阅读理解技巧、语法知识等,在自行探索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得出结论和答案,完成对知识的内化。

二、构建小学语文自探自得课堂教学模式原则

(一)启发性

为了进一步增强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力,启迪智慧,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当给予学生更多思考空间,避免将课文中心思想、语法知识、写作技巧等内容直接教给孩子们,而是提出一些假设性、开放性的命题,先让班级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尝试自己得出结论,最后再交由老师来进行点评与指导。假设从开始就将结论直接灌输给学生,那么就缺乏了学习这个重要过程,孩子们只是将课堂上老师教的东西背诵记忆了,却没有真正理解、吸收,又何谈活学活用。故此,教师在日常语文课堂上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去自主学习、自行思考、自发实践,构建自探自得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

(二)交互性

在推动学生自探自得、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为了增强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提升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可以加入适量的互动环节,促进同一个班级学生之间的沟通、探讨、分享,搭建和谐、开放、互动、活跃的语文学习环境,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在保证语文课程教学进度的前提下,设计和融入一些互动式教学游戏,让班级学生在教师搭建好的框架中去探究、摸索、分析。良好的互动还能够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方式,可以从其他优秀学生的身上学习到宝贵的经验和心得,取长补短,互相借鉴,为优化小学语文学习水平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实践性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大多是依靠课堂提问和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来判断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但课堂提问这种检验方法较为随机,无法覆盖大多数学生,课后作业不具备足够的参考价值,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的语文作业以重复性的抄写为主。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适当穿插一些课外阅读选段、文言文、情境教学等,引导学生去自主阅读、思考、写作,一方面能够拓宽小学生的知识面,增加文学底蕴,其次也让学生可以接触更多更新的语文题型,强化他们的语文基础和应用能力,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三、小学语文自探自得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策略

(一)结合教材内容,巧设生活情境

阅读理解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很多时候学生能够通顺地阅读完整篇文章,但理解能力不够,很难从字里行间去感知作家情感。为了有效改善这种情况,增强小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教师应当督促学生自主思考,从生活经历出发,尝试分析文字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避免将词句内容直接拆解分析出来,而是要带动学生去积极“自探”,然后才能“自得”。

例如《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先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同学们想知道裁缝和顾客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吗?”教师可以让学生随机抽取角色,一人扮演“急性子顾客”,一人扮演“慢性子裁缝”分角色进行朗读,可以鼓励他们创作一些动作和表情配合课文,即有趣又好玩。当朗读结束后,让饰演顾客和裁缝的学生分析一下各自的性格特点,以及哪些句子将性格特点表现出来了。将具有代入感的角色扮演与课文故事有机结合,活跃了学习氛围,同时也能够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更加透彻地把握故事中的人物性格。

(二)运用启发教学,鼓励交流合作

《父亲、树林和鸟》这篇课文通过优美动人的语言描述了父亲对于鸟儿、树林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运用了许多神态方面的描写,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将不理解的词句给圈出来。然后随机抽取几名学生谈一谈课文大致讲了些什么内容,课文中的父亲对于林子、鸟儿抱有一种怎样的感情。鼓励学生踊跃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会,教师可以将每名学生的发言列举在黑板上。“我们通过课文中的哪些词语、句子可以体会到父亲爱鸟?”让学生以两两合作的形式开展讨论,联系上下文内容将重点词句画出来,通过“上上下下”“望了又望”“凝神静气”等词语来理解课文中父亲的情绪变化,有效增强学生对于本课内容的理解和尊重。

(三)组织兴趣小组,带动学习氛围

为了进一步加强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帮助他们养成自探自得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师可以组织语文兴趣小组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兴趣来进行语文学习,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带动整个班级学生的积极性,构建自主、开放的语文学习氛围。这种小组成员共同探讨的形式有助于提高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可以让他们从不同角度去理解文章,分享语文学习心得,还可以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在兴趣小组活动期间,教师可以推荐一些适合共读的课外书籍,强化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文基础。

例如在教完《普罗米修斯》这课后,教师可以让孩子们自由组队,建立不同的读书兴趣小组。以四到五名学生为一组,给他们推荐一些同类型的神话故事,如《山海经》《仙山的古树》《搜神记》等。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去挑选要阅读的文章,然后每个星期以小组形式出一份读书画报,记录每个学生的读后感,再配上一些装饰和插图。借此锻炼孩子们的文字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还可以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和鉴赏能力。让读书出画报成为锻炼学生写作的有效途径,自行阅读,自主思考,自发组织,充分发挥出兴趣小组的力量,为小学语文学习注入一股新活力。

传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偏重于“教”,而非“学”,教师更加注重的是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通过课后练习、课堂提问等形式去检验学生的学习进度。在现代素质教育理念倡导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应当教、学、行并重,教师需要带领班级学生掌握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鼓励他们自主思考、分析、总结、实践,打造自探自得、取得硕果的语文教学新模式。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胜浦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