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情感教育 实现人格升华

作者: 张娟娟

语文极具人文性以及工具性。初中语文阅读材料中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内涵,开展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会对学生的精神情感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在实际教育阶段,初中语文教师应当积极革新教育方式,将情感教育渗透至各项教学活动之中,使得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发展学生审美能力。

一、挖掘情感因素

文章是阅读教学的重要载体,作者将其自身情感寄托于文章中,不同作者的创作风格会有所差异,其所选择的情感抒发形式各不相同。所以在教学时,教师要引领学生进入到文章之中,挖掘其蕴含的情感因素,让学生产生出浓郁的阅读兴趣。

首先,抓住重点词句来品析情感,获得精神上的愉悦。比如,在讲解《春》一课时,教师要让学生画出文章中拟人的修辞语段“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引导学生体会春意盎然的景象。若学生的阅读过程仅仅是走马观花式的,那么就无法在脑海当中呈现出作者所描绘的春日图景,也无法体会到春天的生机勃勃。所以,教师要利用这一形式带领学生推敲重点词句的创作意图,分析文章传递的思想情感,使其更好地领悟作品的境界魅力,获得情感方面的升华,进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其次,要在生活连接处挖掘情感因素。人们可以用语言文字来形容事物,反映客观现实。小说是初中语文中较为重要的一类文学体裁,其以刻画人物形象为核心,创建完整的故事脉络架构,完善故事情节内容,以环境描写等多种形式反馈出社会生活现状。初中生研读小说的兴趣比较强,所以在授课时可以让学生透过故事情节的内容分析社会生活的本质现象,并在其描绘的人物当中分析共性,这样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才可以自觉联系作者创作作品的生活背景,理解作者作品中蕴含的情感。

二、创设阅读情境

首先,采取多样式的新课导入形式,能够激发学生产生阅读的兴趣。在授课阶段,应当精心设计课堂导入环节,引导学生鉴赏并感受文本中所蕴含的情谊与美感,揣摩文章的感情基调,进入文本所构建的情感世界,从而引发学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探索文本内容的兴趣,使得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阅读活动之中。在教学时可以采取精彩描述导入的方式,让学生展开联想。比如,在讲解《济南的冬天》一课时,引导学生深刻体会文章所应用的比喻以及拟人的手法,感受济南冬天的美。可以这样设计导入语:“同学们,中国地大物博,不同区域冬季的表现也会有所不同,特别是北方。北方的冬天白雪皑皑,万里雪飘,但是老舍先生所描绘的这个地方却有所不同,这里的冬季不但没有呼啸的北风,也没有天寒地冻的萧条景象,那么你们想知道这是哪里吗?”利用这一描绘导入的形式,让学生在脑海当中去想象,分别对比济南冬天和北方冬天。新课导入的形式较多,教师要智慧性的导入,利用课堂导入这一教学环节,开启文本和人之间的情感大门,把文本当中较为细腻、生动的情感更为形象地呈递到学生的面前,使得学生可以自觉阅读文本内容,从而陶醉在文本描绘的世界之中,形成较为独特的情感体验。

其次,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辅助的形式创建阅读情境。随着我国信息技术水平的提升,电脑、投影仪等硬件设备已经成为课堂上使用频率较高的教学设备,在授课阶段可以使用多媒体设备播放音乐来渲染课堂气氛,让原本较为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形象。学生也可以通过观看视频资料的形式,接触陌生的事物。教师借助多媒体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传递文本中的情感,可以让学生在阅读文本时所体悟的情感更加的细腻。比如,在讲解《木兰诗》一课时,教师应当先分析学生的学情,借助多元化的朗读以及评价方式,使得学生的参与意识变得更强,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让学生可以更好地体会诗歌当中人物的形象特征。在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之前,要让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搜集花木兰相关的知识,查找乐府民歌相关的材料等。在使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朗诵时配上相应的视频,学生可以一边听朗读,一边欣赏视频,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课件的内容,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三、提高情感素养

首先,教师在授课时要用自身积极乐观的情绪去感染学生。初中生对于教师的依赖程度比较高,若教师在授课阶段应用更为丰富的情感引导学生,那么学生也会随之受到感染,而积极主动地回应老师,和教师进行互动。若教师缺乏教学激情或者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情绪不稳定,无法控制自身情绪,那么就会对其教学的状态形成不利的影响,因此教师要耐心、细心地对待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展开引导,用爱来浇灌学生。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心思会较为细腻,自制力较差,注意力无法长时期的集中,所以在阅读时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出现溜号、搞小动作等不良学习行为。此时,若教师保持充沛的教学活力状态,那么学生也会受到感染,进而形成快乐振奋的学习情绪,能够活跃学习思维,形成正确乐观的学习态度。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其对情感的解析也会变得更为全面、准确。需要注意的是初中语文教师要自觉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坚持以情导情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阅读文章,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

其次,教师要用更为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教导学生。如果教师能够妥善得当地应用教学语言,教学语言的艺术性较强,就可以提高学生吸收内化语文知识的效果。教师在授课时应当使用声情并茂的教学语言,这样其教学活动才会更具感染力。而教师要想在教学中精确地表述出文章的意境内容,就需要以自身理解为基准,二次加工文章语言,这样就能丰富学生阅读文章的情绪体验,激发学生由文章内容联想到生活实际,进而深刻感知文本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形成情感的共鸣,这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升华。比如,《范进中举》一课运用了多类人物描写方法,教师要让学生在阅读该篇文章的过程中,体会作者描绘的人物形象,感悟、理解作品思想情感倾向,并做出自己的评价。在授课时,教师要凸显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贯彻落实先学后导的教学理念,不可过多干预学生的学习行为,要鼓励学生自学文章,教师适时地点拨。此外,教师在布置阅读任务时,可以采取范读的形式,一边阅读一边模仿范进中举后的表现,这种滑稽的语言以及可笑的动作能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科举制度对于社会的影响,同时学生也会对教师形成崇敬的心理,从而提升整体课堂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师在授课时需要掌握情感教育的技巧,将情感教育和日常教学活动相融合,构建更为真实的教学情境,使得学生在情感体验的作用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提升语文教学的高度。教师要把控学生认知以及情感的关系,让其可以形成积极的情感,从而在阅读的过程中得到情感的熏陶,升华人格。教师还要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热情,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深度探索文本内容所蕴含的思想内涵,勇敢表述内心情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简介:江苏省如东县马塘初级中学语文教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