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积累 写作
作者: 蒋志娟部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编排的写景状物类课文有描写自然风光的,如《观潮》《走月亮》《现代诗二首》《繁星》《古诗三首》;有描写植物的,如《爬山虎的脚》;有描写动物的,如《蟋蟀的住宅》《麻雀》。
仔细思考后可以发现,这三个单元语文要素的关键词是“观察”“写清楚”。如果我们把它看成是一个生命的孕育过程,那么“观察”就是胚胎,“积累”则是外界给予的营养,而“写作”就是一个成熟的个体了。因此,教学时我们要把握这三者之间的关联,训练有梯度,让学生从观察积累到会写。
一、欲要看究竟,处处细留心——观察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写作是生活的再现,因此,学会观察生活对写好作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就四年级上册写景状物的课文来看,我认为观察需从以下几点着手。
1.细心观察。课文《蟋蟀的住宅》第7自然段,作者通过细致观察发现了蟋蟀的一连串动作“扒”“搬”“踏”“推”“铺”。这些动词的呈现立刻使画面活了起来,每个人眼前都会浮现出一段连贯的动画片段。
2.连续观察。课文《爬山虎的脚》第5自然段是作者连续几天不间断的观察所得。只有坚持观察才能发现事物的细微变化。
3.多角度观察。观察绝不仅仅局限于用眼睛看,还要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用手触,用心想,这样的观察才会更加细腻、深刻。课文《走月亮》就运用了多种感官感知。如“看,稻谷就要成熟了,稻穗低垂着头,稻田像一块月光镀亮的银毯”这是从视觉角度写的;“秋虫唱着,夜鸟拍打着翅膀,鱼儿跃出水面,泼辣声里银光一闪……”这是从听觉角度写的;“从果园那边飘来果子的甜香”这是从嗅觉角度写的。文章从不同角度带给读者各种感官的刺激,引发读者情感共鸣。
二、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积累
即使写作素材有了,如果缺乏语言积累,学生写作文时也往往不善表达,语言干瘪,生硬,缺乏灵动性。因此,语言积累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需要做到三方面的积累。
1.积累语言材料。《观潮》中出现了很多四字词语,如“若隐若现”“人声鼎沸”“风平浪静”“白浪翻滚”“浩浩荡荡”等。我们在理解背诵的基础上,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就为写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2.积累语言规律。《爬山虎的脚》在描写爬山虎叶子的段落中,作者采取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明明是简简单单的植物,作者却赋予了它动感,读者不仅感受到爬山虎的生机,也看到了文章内容的丰富多彩。学生借鉴这类写作手法,可以使文章富于变化,给读者清新明亮的感觉。
3.积累语言典范。语言典范往往包蕴着丰富的语汇、美好的情思、深刻的思想,它们都是运用语言规律的成功范例。如《走月亮》中的“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这句画面感极强。虽未描写山草和野花的葱郁茂盛,也未刻画月亮的皎洁明亮,但用两个“流着”巧妙地将景物的特点暗含其中。学生背诵这句,可以在作文中直接引用,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描写不同的环境。
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写作
朱熹曾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文既久,自然纯熟。”由此可见,仿写对于创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可先从简单的模仿入手,仿写多了之后,语言功底自然成熟,便可自己创作了。
1.句子的仿写。句式、修辞、语气等方面都可以进行模拟仿写。学习课文时,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感叹句等课堂中就可以进行简单的练习。
2.片段的仿写。《走月亮》课后习题中的小练笔:读读课文第6自然段,说说“我”的所见所想。你还记得月下某个情景吗?仿照着写一写。课文片段从所见、所听、所闻、所想多角度描写了月下与阿妈散步的情景,不仅使读者充分感受到了月夜之美也让人体味到了其中浓浓的亲情。学生在进行仿写前先要多角度地去感受,然后利用文章积累的语言表达经验对写作素材进行加工。
3.结构的仿写。仿照《观潮》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文章写景也要按一定的顺序布局。仿照《走月亮》运用反复句式,不仅能理清文章脉络,还能加强情感的抒发。
仿写降低了学生写作的难度,使他们由读到写,由零碎的简单表达到精彩的语言呈现。从仿写到创作是一段艰难的路程,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实践。
以课文为例,我们可以从中学习观察,积累语言,学会表达,将读与写有机融合,促进知识的迁移,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简介:江苏省丹阳市匡亚明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