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统编高中语文教材新诗教学策略

作者: 黄峥莹

新诗相对于古诗词而言突出特征是用现代白话为写作语言,也包括翻译的外国诗歌。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安排学习的新诗,以形式自由、内涵开放、形象鲜明、抒情浓烈、富有概括性等特点,深受学生喜爱。教师在教学中,需要采取有效策略引导学生将对新诗的喜爱转化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助力。

一、在知人论世中感悟内涵

知人论世作为一种传统的阅读策略,同样适合新诗的学习。新诗的创作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是诗人在一定时代背景下,对特定社会现实的艺术反映。不同诗人的身世、观察世界的角度、理解事物的立场不同,呈现在诗人笔下的诗句以及带来的艺术形象自然各异。因此,学习新诗,需要采用知人论世的策略,才能有效窥知诗人诗句中的秘妙,进而感悟诗的内涵。

如郭沫若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读这样一首具有惊心动魄的力的图画、力的颂歌的作品,如果不联系诗人和所处的时代,就无法感悟诗中在“啊啊”之外的气魄所在。这首诗创作于五四运动爆发后,郭沫若当时在日本留学,但依然强烈地感受到五四运动的伟大力量,并深深地被震撼,被鼓舞,所以诗人激情澎湃,倾之以诗句。这样的气势磅礴、所向无敌的诗句,一方面是作者所描述的大自然雄伟壮丽的景象,另一方面蕴含的是五四运动带来的时代潮流对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形成的猛烈冲击。郭沫若不仅为“五四”时代精神鼓与呼,而且渴望投身到时代洪流中去,以彻底推翻旧世界,创造新世界。诗人作为新诗的代表,更在意五四运动对封建传统文化的冲击力,以新诗的自由对抗格律诗的束缚,打破以八股文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影响,在新文化运动的浪潮中催生新文学的繁荣,包括新诗的迅速发展。明白了这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和诗人自身在时代潮流中的追求、抱负,才能读懂诗人在豪情中寄寓的深情所在。

二、在抓住矛盾中感知意象

新诗的意象就是用具体的形象或画面来表现诗人所要描述的对象,用以表达诗人的内心体验。在新诗中,意象的组合方式有很多。以下两种方式被经常运用:一是从一个核心意象出发,以一些相似的意象进行渲染,最后推出一个相反的意象,形成一种先扬后抑的反转情形;二是直接把完全相反、互相矛盾的意象组合在一起,构成出人意料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诗句中表达上的矛盾意象,以深刻体验诗人内心的震颤,把握诗人情感的核心。

如教学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在这首抒情长诗中,借助娓娓动情的细节描述,表现“我”的保姆大堰河的具体劳作的情形,她的心灵深处的情感微波,甚至梦境中的祝愿都与“我”联系在一起,这些意象足见“我”与大堰河之间的亲密无间。诗中出现的“我”回家后的另一些意象是:“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我看着母亲怀里的不熟识的妹妹”“我呆呆地看着檐头的我不认得的‘天伦叙乐’的匾”。二者之间在表达上形成了明显的矛盾。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全诗中进行梳理,找出诗人“我”的身世和到大堰河家的经过,既突出“我”在大堰河家的自由自在,又强调大堰河朴素、善良、正直的品格深深地影响了“我”,使“我”在不知不觉中与大堰河在精神上融为一体。对比“我”在父母家中反而成了“新客”的“忸怩不安”的奇怪感觉,可以明确感知诗中“我”对大堰河发自内心的赞美之情是多么真切,多么深沉。

三、在比较分析中有效建构

在新诗的学习中,比较分析是常见的学习策略。这样的比较,可以在同时代诗人之间进行,也可以在中外诗人之间进行,还可以在同一诗人的不同诗作甚至在同一诗作内部进行,以对新诗的主题、构思、语言进行解析与建构。虽然比较的重点有区别,但目的都是深入理解、品析诗作,把握诗的精髓。

如昌耀的《峨日朵雪峰之侧》一诗,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先找出对比的双方。一方是“我”所代表的人类社会,另一方是“太阳”“雪山”为代表的大自然。继而借助具体诗句进行比较分析。如“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血滴,从撕裂的千层鞋底渗出。啊,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其中“我”的所作所为,指向了与大自然的抗争。在向上的攀爬中,“我”在努力中付出了汗水甚至鲜血,但“我”不是怕,更不是气馁,而是无比的向往;既期盼达到自然的新高度,又渴望获得征服的快感。由此带来了新诗阅读上的巨大张力,学生经过对“我”与大自然意象上的比较,能够建构相关语言表达图式,进入诗歌语言的新天地。

总之,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新诗教学,需要教师根据诗作内容和学习要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新诗学习中能够感受美,鉴赏美,进而创造美。

作者简介: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第三十六中学语文教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