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堂,提升学生学力
作者: 许秋萍学习力指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科知识的领悟接受能力,以及运用该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习力的形成一般分为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等三方面。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怎样立足课堂,有效落实语文要素,提升学生的学习力呢?笔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目标适切,讲练结合
统编教材的“语文要素”呈现形式具有多样性。它明晰了单元训练重点,破解了长期以来教学内容研制“暗中摸索”的窘境。从安排来看,单元导语中的“语文要素”只是提纲契领地明示语文训练项目,课后思考练习中的“语文要素”就相对具体和详细。后者是前者的细化和具体化。在“语文要素”的统领下,不同的课文因其内容、语言、主题、体式的不同,必然存在着各自不同的课时学习目标,这需要我们正确把握目标,以学定教,讲练结合。
1.利用预习检测。学生已经具备了哪些能力,哪些能力是老师稍微点拨一下就能学会的,哪些是老师要重点进行讲解的?如果能够在上课之前,对这些情况已经心中有数,上课时的侧重点是不是就更有针对性了?笔者通过设计预习单,让学生从字词的音形义、课文的内容及理解等方面去发现自己存在哪些问题,提出问题,老师就可以针对这些共性问题设定更切合学生的目标。
2.利用课前谈话。读了课题,你读懂了哪些信息,你存在哪些疑问?通过预习,哪些疑问已经被你解决了,你是怎么解决的?你还存在哪些疑问?像这样让学生探究质疑,学生会根据提出的问题一下子抓住文本的中心和重点,对于快速掌握文本是个不错的训练方法,也是老师快速了解学生问题所在并采取措施训练的有效途径。
3.利用当堂练习。想象说话和情景写话是高年段常用的当堂练习的方法。如教学《夏天里的成长》,作者为了表现夏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就选择了各种各样的事物作为例子,让学生感受到了夏日的生机与活力。那么,生机盎然的夏天里,还会有哪些生物成长呢?笔者抓住了关键句“几天不见……就……,几天不见,就……”让学生进行想象说话,在学法迁移中观察他们有没有掌握当天的学法,再结合本单元的《交流平台》让学生进一步练习巩固。
二、自主探究,协同学习
同样学习一个文本,按照老师的思路讲授,学生配合,这样“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学习方式,自主权全在老师,学生缺少独立思考的空间,老师又把大量时间浪费在学生一读就懂的地方,是无效教学。因而,老师要授之以渔,并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在课堂上说,让学生读,让学生写,让他们运用老师教给的方法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1.要注重平时训练。“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相互交换,就有了两种思想。”这句话能很好地诠释小组合作带来的益处。这种协同学习的方式,能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各自贡献自己的力量,从而达到抱团解决问题的目的,最后得到成长。在教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口语交际《意见不同怎么办》时,笔者在班中展开了小组合作,让四人小组任选一个角色就某一个事件发表各自不同的观点。能力强一些的学生会主动关心好每一个成员的发言,有些平常不发言的同学为了小组能更好地展示,也非常积极地准备。如果能利用好协同学习的优势,让学生主动探究,就能提高训练成效,让他们的学习力得到生长。
2.要由简入难抓起。学习有一个积累和习得的过程,在教的时候要由简入难,由扶到放。在教学外国文学名著单元时,要求学生会写作品梗概。但平时让学生针对一篇课文说说主要内容,都让他们十分为难,一本名著那么厚从何说起,对学生来说是个很大的问题。笔者在寒假期间就先布置学生阅读及完成一些摘抄,给概括作品梗概做好了保障性的工作。上课时,则是先借助《鲁滨逊漂流记》的文本,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梗概,梗概必须包含哪些内容,它最大的特点是必须以第三人称来叙述。然后以《骑鹅旅行记》为抓手对学生展开训练,让学生说说印象深的片段,并进行筛选概括,合并成段,最后锤炼语言完成好。紧接着让他们自主说说《汤姆·索亚历险记》的梗概,教师只在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进行疏导。最后用这种概括的方法,挑选一本自己读过的书,写一篇阅读梗概。这样一步一得,让学生的学习由简入难,层层递进。
3.要进行方法指导。如果没有教师的指导,学生的学习就没有方向。以六上语文第四单元小说单元为范例。《桥》是单元中第一篇小说,要教给学生学习小说的方法,即了解小说的三要素,知道环境因素可以对情节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穷人》更侧重于表现人物内心,要引导学生通过人物的内心活动体会人物形象。《在柏林》采用了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通过一个家庭在战争中的遭遇,反映了战争的残酷,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控诉,要让学生学会从小处着眼来思考问题。笔者通过细致有别地指导,使学生合理利用阅读的技能,让学生一课一得,掌握了阅读小说的策略。
三、技术融合,积极转化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有很多不可替代的优势,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都对学生有启发诱导的作用,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但一成不变的课堂容易让学生失去新鲜感,为此就要采用技术融合,确保学生课堂听课效率。
1.使用媒体技术。亘古不变的只用传统方法来教学,难以激起孩子的兴趣。文本中呈现的许多内容有的年代久远,有的学生闻所未闻,有的又亟须拓展,需要教师依据课型适当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如笔者在教学《故宫》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建立空间概念,感受故宫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的特点,下载了故宫3D立体全景解说视频,让学生在自己绘制平面图后进行观看,帮他们建构起了立体的“故宫”。他们也在直观形象的视频中为故宫的形态、文化所折服。
2.使用教学技术。针对课堂会动态生成的特性,老师需要利用自身的教学技术捕捉教学契机,才能弥补课堂的不足。在学习《两茎灯草》时,原先的设计是让学生找到三次摇头的动作后谈体会,但学生只关注到了一次摇头的动作。于是笔者追问:如果此时严监生能说话,那他可能会说什么?所以学生就发现了他的第二、三次摇头。那此刻他又会说什么?而当赵氏帮他灭掉了一根草茎后,他心里又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这样的设计,让学生顺利地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也在无形中学习到怎么利用这些方法去刻画人物,完成了学习方法的迁移。
3.使用育人技术。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尽快地掌握知识和技能,而完成这个目标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如果能让学生投入到这四十分钟内的学习,学习效果就能得到保证。所以既要给优生跳一跳摘桃子的机会,也要扶一扶学困生,让他们在课堂上感受到暖意。学生只有认可了老师,才能从心底里去学习对他来说困难的事情。哪怕他学得仍然不好,但他能专心听讲,融合到其他同学的合作学习中去,就是他的提高。
综上所述,都是基于课堂来提升学习力。当然,影响学习力的要素还有很多,比如学习的动力、毅力、能力、创造力、转化力等等。但若提高课堂四十分钟的效率,有效落实语文要素,提升学力,孩子的许多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作者简介:江苏省张家港市鹿苑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