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理”相融,德育无声

作者: 于忠梅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语言表达技能的提升,而且还要关注学生心理思想健康的发展。统编教材编者以单元要素进行编排,教师要围绕单元要素落实提升学生语用能力。针对思想品德教育,虽教材编者精心选择了一些富含思想教育内涵的文章,但不少教师却缺少具体抓手。只有在“情”“理”上下功夫,做到情理相融,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才能真正把思想道德教育落到实处。

一、挖掘教材之“理”,做到以“理”服人

当前校园欺凌不断,学生抽烟逃学,乃至离家出走、自杀,等等,固然有这样那样的原因,但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学校德育教育的欠缺。从实际情况来看,不少学校虽注重德育教育,但过于空洞,不仅缺少具体操作的载体,而且还缺少相应“理”的支撑。毕竟“理”才是德育的根本,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德育最基本的方式,就是摆事实,讲道理,做到以“理”服人。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理”是基本。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深入挖掘课文内涵,尤其是涉及“理”的部分内容,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乃至辩论的方式,引导学生理性思考,激发他们思想共鸣,在准确把握文本思想内涵的同时,也能站在“理”的角度感知生活中的真善美。理不辩不明,一味地说教,还不如把课堂让给学生,引导他们根据课文内容,结合他们生活经验,进行深入剖析,辩证思考,在传授相关语文知识技能的同时,也把课文中所隐含的道理传输给学生。

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小马过河》,教师可以围绕小马怎样过河进行设计,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通过对话思考形式从中悟得文本道理,即遇到问题,不要急于求助,而是自己想办法寻找对策。小马、老牛与松鼠,由于实际情况不同,导致在过河中所得的经验也不同,如果不加思考,直接照搬,必然会走入歧途。

教师可以先通过多媒体呈现小马过河背景,引导学生熟悉课文内容解决生字词;接着引导学生梳理文本内容,即“课文中有几个动物”“它们过河发生哪些故事”等等;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朗读讨论,究竟是松鼠说得对,还是老牛说得对?根据文本内容,结合生活经验,学生很快得出结论,它们说得都不对,遇到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去尝试,去探索,不能人云亦云。虽然没有直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但其“理”是无所不在的。

二、孕育课堂“情”感,做到以“情”动人

统编教材编者在选择文章时,不仅考虑到语文基础知识与技能,还考虑到其中所渗透的思想品德教育。比如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海滨小城》等课文描述的祖国大好河山,重点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延安,我把你追寻》等课文则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教学中,教师要认真研读课文,仔细挖掘课文中情感因素,并通过朗读品析方式,达到情感共鸣,做到以“情”动人。

相比其他科目,语文教学不仅有语基与技能的目标,而且还有情感教学目标。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去年的树》这一课教学,其情感目标为“信守承诺,珍惜朋友之间的情感”。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先通过自学熟悉课文;接着在同桌交流、小组合作中分析内容,体会人、动物与植物之间和谐发展的关系,明白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道理,为课堂进一步孕育情感创造条件。

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的方式,分别扮演小姑娘、小鸟、树、树根以及伐木人等角色,引导他们利用换位思考的方式,体验文本情感。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通过批注形式,在文本相应位置写下自己所思所想。最后,教师再通过多媒体形式,展示跳跃灯火场景,播放轻柔音乐,让学生有感情回读文本对话,在引导他们理解文本内容的同时,加深体验小鸟与大树之间的感情。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从中明白做人要讲信用的道理,而且还能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真正让德育教育做到春风化雨。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班级少数学生由于基础较差,情感不够细腻,他们也许无从感知,或者感知不深。对此教师要有清醒的认识,更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并对他们一如既往倾注爱心,尽可能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在课堂上多与他们沟通,多鼓励他们,让他们也分享课堂“情”感,体验成功,做到健康成长。

三、推进“情”“理”相融,做到德育无声

在课堂上渗透德育教育,不仅需要说“理”,更需要渗透“情”趣,“情”“理”相融。小学阶段正是学生心智发展、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也是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借助语文课堂讲述道“理”,渗透“理”趣,能够引发学生理性思考;与此同时,小学生思维较为具体形象,一个有趣的故事,一个有趣的画面,都能激发他们兴趣,引起他们情感波动,在助推他们情感共鸣的同时,为渗透德育教育埋下伏笔。

如《悯农》这首诗,在指导学生诵读之前,可以先用多媒体播放相关动画,通过学生喜欢的形式调动他们情趣,营造课堂良好氛围。接着指导学生进行赏析品读,或者播放相关种田画面,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农民种地的辛苦,继而养成节约粮食的习惯。在教学中,教师借助相应画面给学生说“理”,让他们明白农民种田艰辛;同时又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播放相关动画视频,激发他们“情”趣。“情”“理”相融,不仅可以让学生习得相关语文知识,而且还能助力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再如《赋得古原草送别》,诗句通俗易懂,学生很容易理解,但其中所蕴含的坚韧不拔的精神,他们却难理解。对此,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呈现树木、小草一年四季变化,让学生认识到“从荣到枯”,属于自然发展规律,在明“理”中渗透道德教育。另一方面通过教师范读,学生集体朗读,乃至配乐朗读形式,烘托课堂氛围,调动学生“情”趣,让他们在反复朗读品析中感知小草不怕困难、坚韧不拔的性格。

“理”,是理性的说服;“情”,是情感的共鸣。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情”与“理”绝不是人为分割,而要相互依托,相互交融,“情”中有“理”,“理”中有“情”。案例中两首古诗教学,既通过教师讲解分析,让学生从中感受文本所隐含道“理”;又通过各种形式朗读赏析,让学生情感得以熏陶。在这过程中,不仅较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德育教学实效,一举多得。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助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既是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体体现,也是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根本要求。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找准课文说“理”内容,充分借助多媒体,利用朗读、探究等方式,积极创设“情”境,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在助推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同时,也着实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

作者简介:江苏省如东县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上一篇: 体验主导,深层教学
下一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