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中探寻自然本味
作者: 顾陈晨真学课堂主要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课堂真正交还于学生,彰显学生主体地位,促使学生可在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下,积极探索知识,掌握知识,并深化对于文本知识的理解,推动学生良好语文思维能力的形成。在此过程中,还可增进师生及生生间的沟通及互动,营造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转换视角,体会文本真正含义
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为实现真学课堂的打造,需转变传统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转换视角,对文本真正含义形成体会,以此还可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学生文章结构分析能力的不断提升。
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时,教师需引导学生针对文章结构布局展开重点分析。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引导学生在课前展开阅读对文章信息加以了解,随后鼓励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对作者情感加以梳理。此文主要内容可梳理为三部分,百草园、三味书屋、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比对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引导学生针对上述三部分内容展开探究,借助文章中涉及的活动,带领学生对作者在文章中所传达的自由快乐生活的追求加以体会。教师在课后还应鼓励学生通过视觉的转换对文本深意形成清晰认知。同时,教师还可鼓励学生分享童年所发生的一件趣事,或自己印象深刻的一件事,并通过口语表达的方式向班级师生分享,以此实现学生表达能力的锻炼,推动学生自信心的树立,为学生表达自身情感提供充足空间。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引入书面表达形式,鼓励学生表达自身情感,对于文章篇幅不可过多限制,但文章需结构清晰,并充分表达自身情感。这样反复练习,有利于锻炼学生写作能力,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二、互换角色,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真学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拉近师生间距离,此种距离不仅存在于空间上,同时也存在于心灵上。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建立小班化教学模式,将课堂主导地位交还给学生,以此帮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意义上的主人,促使学生可在自主探究过程中,收获深切的情感体验。如教师可带领学生参与至角色互换过程中,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在个性化解读过程中,真正思考并展开深层次阅读。
比如《愚公移山》这篇文章,内容为充满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能吸引学生阅读注意力。针对学生而言,文言文的学习具备一定难度,因此,教师需转变逐字逐句翻译、讲解的传统教学方式,先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探究空间,引导学生展开自由的课堂活动。教师在引导学生预习课文时,便应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激发作为重点,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文本内容,并在第二天上课时,让学生作为“小教师”,将自身在预习过程中所获得的收获与师生分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这种活动的设计,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并为每个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在此过程中,部分学生以文本关键词作为预习重点,教师可引导学生自行疏通文意,并积累其中重点字词及文言文知识。同时,也有部分学生将文本内容的整理作为重点,对这部分学生,教师便可以梳理文本思路为方向,带领学生收获整体感知,并鼓励学生以文本主题为依据,提出自身见解,与班级师生分享。此外,还有部分学生以自身对文本的理解改编课本内容,并与学生共同演绎文本。这种教学模式下,每个学生均可获得展示自身才能的空间及机会,并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收获良好教学效果。
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将课堂教学主体地位交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课堂主人翁作用,通过互换师生角色的方式,展现学生“小教师”地位,有助于活泼自由的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收获深刻的学习体验。师生角色互换模式,还可有效增进师生、生生在空间及心灵上的距离,推动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三、问题引领,直击学生心灵
教师在真学课堂教学模式下,需将引导学生深层次解读文本作为重点内容,以此不断提高学生文本阅读能力及解读能力。教师需准确抓取文本关键内容进行问题设计,促使学生以问题为引导探索文本深层次内容,在深层次探究过程中,与作者产生共鸣,并体会文章内涵,收获正确感知,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学习《孔乙己》这篇文章时,教师鼓励学生针对文本展开深层次探究并找寻孔乙己悲剧的根源时,可设计如下问题:同学们,通过文本的阅读,你们认为导致孔乙己死亡的重要原因是什么?教师借助这一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展开深入思考,实现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及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有学生针对文章中所提及的“孔乙己大约的确是死了”展开详细分析。这句话的矛盾之处,使读者认知到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世态的炎凉及人们的冷漠,使得作者在描写时,以“大约”一词加以描述。丁举人将孔乙己痛打致残后,孔乙己不具备任何的收入来源,长此以往,人势必会死。通过互相矛盾的词语分析,不仅可看到封建科举制度对孔乙己的迫害,也可看到社会中人们的冷漠无情。这种对比,可帮助学生针对文本主题形成深层次的把握及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推动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需精心设计问题,以此引导学生深层次探究文本,促使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深入探究文本,找寻答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这种方式,既可实现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有助于学生掌握文本主题,了解主人公的内心,深层次体会文本,推动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四、品味词句,深化情感体验
教学实践中,教师为实现真学课堂的构建,需鼓励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通过深层次的思考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文本的关键内容,深化学生情感体验。分析文学作品中,教师带领学生品味文本遣词造句,可帮助学生对文本中所蕴含的深刻情感形成认知。
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在烈日和暴雨下》这篇文章时,可先引导学生针对祥子这一人物形象加以分析,并将此作为重点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先将塑造人物形象的方式向学生明确介绍,如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随后,鼓励学生通过文本的阅读,将其中关于祥子的描写,在文章中加以标注。如有学生找出暴雨中祥子的语言描写,如先生避避再走吧,还有祥子在受到无情拒绝后的动作描写,咬着牙蹚着水,拼命拉到地点等。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品味诸如此类的语句,学生通过探究,对于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挣扎形成深切感受。这样有助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深化情感体验,升华对于主题的理解。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需重视真学课堂的打造,以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为基础,引导并鼓励学生针对文本内容展开深层次且全面的分析,在此过程中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帮助学生感悟文本深刻内涵,增强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以此推动课堂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作者简介:江苏省如东县实验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