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统编教材阅读强化策略与方法研究
作者: 刘锋初中统编语文教材采用人物主题和语文素养主题双轨并进的编排方式,更利于教师教学使用。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素质和能力,教师需要改进阅读策略和方法。通过营造阅读氛围,铺垫情感基调,探究语言内涵,以及加强积累和写作练习,从多角度培养兴趣和挖掘潜能,促使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提升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一、营造良好氛围,激发阅读兴趣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前提,教师应当在阅读教学中积极落实“快乐学习”教育理念,为学生创设轻松和谐的阅读氛围。首先,教师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始终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与学生进行多层面、多角度、多方位的交流,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探究学习的趣味。其次,教师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
《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创作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表达了自己对没有民族偏见,且严谨、正直及热诚的藤野先生的钦佩。为了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对文本内容产生兴趣,在教学之前,教师简要地介绍本课学习内容,并出示一些反映“清国留学生”真实学习生活情况的视频和图片,引发学生对“清国留学生”穿着、形态、思想及生活习惯等方面的想象。情绪高涨之时,学生可能会情不自禁地进行议论。此时,教师不必限制学生进行讨论,而要顺势带着饱满的爱国情怀,讲述相关历史知识,加强学生对当时清国和日本社会背景的认知,为阅读文本奠定情感基调。然后引入鲁迅日本学医经历,让学生依托相关历史资料,结合自身的想象,猜测鲁迅在日本学医会遇到哪些事情,让学生畅所欲言进行讨论。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氛围,还能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铺垫情感基调,启发阅读感悟
有情感地阅读文章,往往能使学生保持高度的专注力,并更易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对于学生理解文章具有促进作用,能够让阅读学习事半功倍,所以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情感。首先,在文本阅读之前,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精美的导语,利用这些导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其次,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加强教学情境构建。同时联系学生实际,引导学生从生活的角度感受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以此收获心得体会和智慧启发。
在《背影》一课阅读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对感激父爱产生情感共鸣,在阅读教学之前,教师运用多媒体播放歌曲《父亲》,让学生沉浸在音乐旋律中,回忆自己与父亲生活的点点滴滴。在铺垫情感基调之后,教师再导入精美的小诗,如:父亲是拐杖,让我们在人生中少摔跟头;父亲是阳光,让我们健康的成长;父亲是蜡烛,默默地为我们奉献着自己。学生通过阅读这些精美的导语,情不自禁地想用语言赞颂父爱的伟大。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仿照导语表达对父爱的感激之情。接着,再利用多媒体播放表达父爱的影视作品片段,构建“父亲的背影”的情境,让学生在观察父亲的穿着、表情、体态及动作中感知父亲的心理活动。在学生对父亲产生浓浓的感激之情后,引导学生朗诵文章内容,结合文中父亲的四次背影,回忆父亲是怎样关怀和爱护自己的,父亲为什么会无怨无悔的付出等问题。这种边引导、边朗读、边体会的教学方式,能促使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三、探究语言内涵,丰富阅读途径
语文作为一门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语言文化学科,需要在掌握语言内涵的基础上,加强语言知识与技能的运用,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探究语言内涵,包括字词含义、词语用法、句子的逻辑、修辞手法的使用等。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字鉴赏能力,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需求、情感态度等开展与阅读相关的教学活动,进一步丰富阅读途径,帮助学生认识语言内涵,提升语文素养和能力。
《沁园春·雪》,表达了毛泽东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体现了毛泽东带领人民当家做主的豪情壮志。本首词恢宏壮阔,辞藻极为华丽,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和体会语文精神的经典之作。课堂上,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呈现词中描绘的北国江山美景,在震撼学生视觉之余,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呈现这些壮丽美景的,深刻体会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思想情感,以及营造的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然后结合相关历史背景,梳理整首词的含义,注重分析词语和句子内在逻辑性及使用手法,促进学生提高语文审美能力。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本首词的积极性,教师组织开展“比谁背诵得好,比谁理解得透”的比赛活动,让学生在背诵和讲解中锤炼语文能力。也可以以《沁园春·雪》为题,要求学生自主编撰新词,使学生深刻认知语言内涵,依托所学知识和已有经验创造语言之美。可以这么看,学习语文知识和技能,最为重要的是深入语言内涵,了解语言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深刻意义。
四、注重练笔训练,强化阅读内化
学习语文是一个长期性、系统性的积累过程,没有开阔的知识视野、丰富的技能储备、良好的思考习惯,何谈深层次、高质量的阅读。教材作为学习语文知识与技能的园地,需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深入文本,重视字词句的理解与积累,精彩语段和名篇的背诵默写,以及积累文学常识。同时教师应认识阅读和写作相结合的重要性,在阅读中融合练笔训练,不断强化学生写作技法和写作经验的内化吸收,借助文本的“留白”开展写作练习。
在《孔乙己》一课的阅读教学中,文章主要描写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的迫害下,精神迂腐不堪,麻木不仁,生活四体不勤,穷苦潦倒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封建制度的憎恨。为了提高阅读教学效果,加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以及帮助学生积累知识,教师可以在学生第一遍阅读时,要求学生找出文中的新字词,并借助字典工具解决这些问题。在学生第二遍阅读时,提出几个简单的问题,如“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长衣帮和短衣帮有哪些性格特征”“作者是如何描写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的”等,让学生通过浅层阅读,了解作者与背景,品味小说语言。特别是要学生产生问题意识,结合文本挖掘问题,这对培养学生思考习惯和理解文本有促进作用。在学生第三遍阅读时,要求学生分析思考文本中意味深长的话,提炼文章大意和体会作者情感。在阅读讲解之后,与学生共同探讨“人吃人”社会的本质,并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实际,思考自己是否有孔乙己的特征,再写一篇感悟文章。开展小组活动,展示写作成果,让小组成员评价写作质量,找出文章中的错误,从而达到帮助学生夯实语文基础和提升写作能力的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初中统编教材中的优质文章,每一篇都是值得学生细致阅读学习的经典之作。为了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和效果,让学生深入阅读和理解,教师应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进行有情感的阅读,引导学生探究语言内涵,注重练笔训练,帮助学生夯实知识基础和提升写作能力。
作者简介:江苏省淮阴中学教育集团清浦开明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