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杨桂娜小学语文教学与生活情境关系密切,利用情境教学法,将生活情境要素融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提升学生学科能力的捷径。因此有必要分析情境教学法与小学语文课堂的融合思路。
一、情境教学法应用意义
(一)强调学生主体地位
学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居于主体地位已经是共识,应用情境教学法,则为强化学生主体地位创设优质环境。在情境教学法的引导下,将“情境”因素融合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小学语文学习的趣味性明显提升,学生的思维视野得以进一步拓展,语文学习质量更高。营造优质的环境也是激发学生潜力的有效途径,学生在诱导性情境教学模式中,更愿意开动脑筋主动思考,调动个人的想象创造潜能,潜移默化中“爱”上小学语文。
(二)提升学生鉴赏水平
文本鉴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若要提升学生鉴赏能力,情境教学法必不可少。发挥情境教学法的“引子”作用,将多媒体、角色扮演等方式融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学习课文内容,为课文学习带来更多立体化因素,学生对课文文本的鉴赏层次进一步提升,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升华。
二、情境教学法应用措施
(一)结合多媒体设备
多媒体设备的应用,为小学语文课堂带来更丰富的情境。
在讲授《小蝌蚪找妈妈》时,教师考虑将多媒体资源应用在课堂教学场景,将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体现为动态化的情境。学生对“小蝌蚪找妈妈”过程的理解不再局限于平面层次,能够从立体的角度看待“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更好地体会小蝌蚪在找妈妈过程中的心理特征。教师也可以将小蝌蚪找妈妈的相关动画片引入到课堂教学方案中,在《小蝌蚪找妈妈》课堂教学环境中播放动画片片段。根据动画片内容,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询问了乌龟、青蛙等多种路过的动物;在寻找妈妈的同时,小蝌蚪自己也在成长,并最终长成为青蛙,与此同时找到了自己的亲生母亲。小学生对于动画片的兴趣较为浓郁,播放动画片有助于集中学生精力,全神贯注观看教师播放的动画片,由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播放动画片、初步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以图片方式静态展示小蝌蚪成长过程所经历的阶段,以及每个阶段中小蝌蚪的具体形态。在展示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不同阶段小蝌蚪的形态,随后鼓励学生自己梳理每个阶段小蝌蚪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开展《小蝌蚪找妈妈》的课文教学,学生已经对小蝌蚪的成长过程有形象化的认识,课文内容教学一气呵成。
情境教学法的应用,意味着小学语文课文中的意象展示更加立体,以更符合小学生接受特征的因素,提升小学生的课文学习兴趣,学生对于文本内容的理解也从平面级别跃升为立体级别,自身的问题处理与实践应用能力也会提升。
(二)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是情境创设、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的重要途径,也是情境教学法的具体体现。教师根据课文内容梳理其中的角色并创设基本情境,学生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积极参与,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以《草船借箭》一文为例。课文内容直接关联到东汉末年到三国的历史,关于这一历史阶段的影视作品、美术作品比比皆是。这段历史涉及战争,非常符合小学生的兴趣点,他们对于诸葛亮、鲁肃等人物也有一定了解。在《草船借箭》的教学中,教师按照课文内容以及相关材料,重新组编内容并形成课本剧,再现草船借箭历史情境。将草船借箭中涉及的人物作为课本剧的角色,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草船借箭的理解选择并扮演角色,实现课文内容的情境化效果。在扮演课本剧角色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将创新意识融入其中,充分调动想象性思维优势,对教师提供的课本剧内容进行改编。学生改编课本剧的过程,也是充分理解课本情境的过程;若能在现有课本剧的基础上进行改编,说明学生对《草船借箭》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刻到位,对于课文学习也大有裨益。
另外,采用角色扮演方式,还可以实现优质情境的主动创设效果。学生依托角色扮演带来的优质情境,不断强化个人语言组织能力,并在角色扮演中反复运用语言,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也就更加透彻到位,体现情境教学法的优势。
(三)组织实践活动
小学语文教学不应限制在课堂,融合实践活动形式,则为小学语文带来更丰富的情境。实践活动为语文教学带来更真实的情境,帮助学生建立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对于语文课程知识的理解与感悟更深一层。
例如在教学《找春天》一文时,教师可以组织户外找春天的现场活动。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感受春天的美好。学生徜徉在找春天的喜悦中,对春天万物萌发的特征认识更为深刻。通过实践活动模式,真正让小学语文教学“动”起来,在生动灵活的情境中探寻课文主题。学生在自然环境中,对于找春天产生更丰富的体验,理解《找春天》课文内容也就更加到位顺畅。
秉承情境教学理念,采用实践活动法,可有效拉近语文课堂与实际生活情境之间的距离,提升学生课文学习的效果,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
(四)创设生活情境
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很多与学生日常生活贴近的材料,教学时,可借此创设生活情境。
例如教学《北京的春节》,教师在课堂教学前期展示与北京春节有关的实景图片,并结合实景图片中的情景提出生活问题,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梳理问题答案。例如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度过春节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并叙述自己在过春节时印象最深刻的人或事。随后引导学生将个人度过春节的经历与课文中所描绘的春节进行对比,总结两种春节情境的异同之处。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出发,将自己的生活经历当作一种情境;同时结合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分析自己经历的春节情境与课文中的春节情境的异同点,全过程鼓励学生主动对比主动思考,不仅激发学生对实景生活的热爱,学习课文的主动性也在显著提升,语文课程学习氛围也会变得轻松愉悦。
情境教学法应用可谓是大有裨益。小学语文教师在研究课程标准、拟定课程方案的过程中,注意情境教学法的应用,在教学流程中融入情境因素,对活跃课堂氛围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都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简介: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泊里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