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文抽测反思“点、线、面”教学

作者: 王晓倩

在语文教学中,要立足“点、线、面”结合,连点成线,布线成网,层层开拓教学深度和广度,以课文为蓝本,培养学生综合素养。通过分析五年级语文抽测情况,作为一线教师,我反思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局限性和单调性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我认为以后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今后的语文教学做出改变,以培养学生终生语文素养为出发点,力求寻找一条光明、清晰的可行之径。

一、立足知识点,扎实语文根基

语文课本中的基础知识是构成语文教学的根基“点”,没有了基础知识讲解的课堂就是空中楼阁。在语文课堂中,知识点教学就是识字、写字,然后是在此基础上的词句段运用。谈到识字教学,我们总觉得这是低年级的主要任务,跟几个老师交流起来,升入高年级后,在课堂基本上不会单独拿出时间再讲解生字,而是以课文分析为主。通过历次的考试,我开始反思这样的取舍是否合理。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他们都具备课前预习生字词的能力,也基本上能通过听写促使自己掌握需要会写的字。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把这样的字隆重“请”上黑板,必要时用字理教学把这些字夯实,多读多写,让学生牢牢认清、读准。

识字教学,要“强调识记汉字的方法”,这是我在平时教学中所忽略的。想要成为“授之以渔”的师者,一定要在备课时有方法意识,注意每一课生字词的归类。比如“双耳旁”就有“左阜右邑”的特点。掌握了这一规律,学生在记忆相关字词时,就能做到既牢固又扎实。识字方法的有效渗透,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这样的教学也是落实当下“双减”政策。

抽测题对写字的考查比较灵活,用“借助语境写汉字”的方式检测学生对词语的掌握。今后备课要不怕麻烦、不怕较真,在课堂上用最清晰明了的方式进行教学,用自己的认真带动学生的用心。当然,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高,可尝试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自己梳理出每课中的重点词语,利用课前时间把字词写在黑板上,再用课上五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讲解。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可提供具体语境当堂完成应用练习,让学生用表达的方式输出基础知识,用实践运用的方式吃透字词基础,告别模棱两可的了解,力求更准确、熟练地掌握构成语文学习的一个又一个“点”。

抽测题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考查,除了直观的字词运用,还有理解和运用相结合的题型。在课堂教学中,要带领学生分析理解汉字在不同时期的线条特点和主要特征,让学生通过一片树叶看到一座森林,而不是就字识字、死记硬背。这就要求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步步扎实。只讲不练必然功亏一篑,知识点“水过地皮湿”,不会在学生的语文土壤上生根发芽,至于后期的延展和成长就成了空谈。

二、延展主题线,活用语文要素

在抽测题目中,语言训练相关的题型都是紧紧围绕语文要素及语文园地中的词句段运用展开的。这些训练在平时的课堂中都全部涉及并讲解,可是部分学生的答题情况仍不理想。

题目可以梳理出两个考查点:第一,用具体情境写出表示时间过得很快;第二,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人物动作。课上训练第一个考查点时,大部分同学联想到了外出玩耍时的感受,基本上能写出例句。可是在这个题目中,学生要学会走进具体情境,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出时间之快,对于不会灵活转化的同学来说,就有了一定的困难。第二个考查点,学生要提炼出描写丁丁的跑步动作,然后选择合适的喻体进行描写即可,难度系数较小,大部分同学都能联想到“离弦的箭”“飞奔的豹子”等常用表达方式。

抽测题还结合学生学过的古诗,为学生创设情境,联系旧知的同时激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通过回忆古诗《乡村四月》,观察图片,展开联想——每一个要求都在考查学生对语文要素的掌握情况。其中文字和图片辅助学生展开想象,从直观的场景中提取与“忙”有关的信息,并通过文字叙述加工输出成答案。而第二题则跨越单元界限,将《金字塔》一文及词句段运用相融合,让学生运用学到的表达方法,把《乡村四月》中的颜色更丰富地展现出来,综合考查学生的灵活变通能力。

这些题型都要求教师在语文课堂中避免机械训练,给学生创设真实或模拟情境进行语用训练。回想自己的课堂,在这方面的训练极其匮乏,没有将课本单元中及单元间的信息进行有效整合,为学生提供更为立体丰富的训练。平时讲课一般按照课文编排顺序,没有前后综合以及有效链接。通过分析此类题型,一方面为我今后训练学生语文要素提供了新的思路,更提醒我要提高单元备课实效。教师只有深入研读教材,增强信息获取能力,才能将看似零散的语文要素串联成一条条知识线,为把语文编织成一张知识网做好准备。

三、开拓知识网,培养综合能力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早在2000年就提出“三个超越”的理念:“超越教材”,从量的角度拓展阅读内容,从质的角度提高阅读品位;“超越课堂”,强调语文即生活,加强与生活的联系,开拓学生学习语文的领域,扩大学生的精神视野,触及学生的心灵,进而培养学生对人类的悲悯和对生命的敬畏;“超越教师”,教师要自我超越,成为不断学习、不断创新的人,要引导学生超越教师,学会质疑和批判。

当分析到抽测题的阅读和写作部分时,我首先想到了窦老师的“三个超越”。我们要在语文课堂上将这样的“理念”引领向“实践”。只有这样,教育才会为学生的生命奠基。从抽测题目中,我们也能清晰地看出这样的导向——重阅读数量和质量,重语文和生活的联系,重学生精神世界的塑造。

其中第一篇阅读理解由两部分材料组成,第一部分就是我们比较熟悉的“非连续性文本”,第二部分是一段抒情类散文。两篇不同类型的文章都围绕“红色景点——杨家岭”展开。第一篇文章着重考查学生通过阅读文本提取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第二篇文章则重在引导学生感受在革命时期人民表现出的坚强意志,体会毛主席朴素、务实的品格。学生在综合分析作答的同时,既接受了红色文化的熏陶,又在人格心灵上受到了洗礼。

第二篇文章选取了《西游记》原著中“万寿山大仙留故友,五庄观行者窃人参”的部分内容。说到《西游记》,早在寒假期间,我们班便开启了共读之旅。感谢那段时间的坚持,让我们看到这样的“原著文字”时,不至于慌了手脚。这种类型的题目指向已经很明确,要求语文课要从课本出发,扩展学生阅读面,开拓语文知识网,要求学生从一本本书中“布线成网”,构建人文素养的基础。

习作的题目没有直接从课本中的习作中选取,而是综合语文习作的训练点,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让学生在分析和思考的过程中,调取既有的习作经验,整合过往的生活积累,独立完成一篇文章。这无疑是对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终极考验方式。

综合自己对抽测题的不成熟分析,我认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有在课堂上夯实好基础“知识点”,连点成线,用语文要素构成的一条条“经纬线”,织就一张张“人文网”,才能真正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

作者简介: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市黄山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