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汉字文化的语文探究性作业实践探索
作者: 冒继承“不断提高作业设计质量”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教师设计和实施基于汉字文化的探究性作业,引导和帮助学生在具体问题情境中,结合汉字文化开展探究活动,自主构建并展示学习成果,对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落实“双减”政策、优化学生学习方式、培养问题解决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设计字源探究作业:自主识字,文化浸润
字源探究作业,就是让学生自主(或合作)探究汉字所蕴含的“构字初期的造字意图”“孳乳及其演变”“字形之源,字理之源”,以此前置(或后续深化)识字学习,提高学生自主识字能力和学习效果,带领学生走进汉字这座“恢宏的历史博物馆”,“从字形、字音、字义、字能解读一部分文化史”。
可以对某个汉字的形、义等进行字源探究。如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时,布置这样的预习探究作业:“同学们,‘饮’字表现了古人怎样的生活画面,结合有关资料,用文字、图画展示你的学习成果吧。”学生探究后定会豁然开朗:甲骨文“饮”字,左边是酒坛,右边是一个人,他正低下头,伸出舌头喝酒呢(楷书“饮”中“饣”表饮食,“欠”为人张大嘴巴)。这样,学生再读《饮湖上初晴后雨》诗题时,脑海中的“饮”字就不仅是“饣”和“欠”两个部件的相加,而是苏轼把酒临风、开怀畅饮的生动画面,苏轼面对人生晴雨的豁达跃然眼前。
也可在作业中引导学生对汉字从基本义到引申义的线索进行探索,帮助建立“义界”系统。比如:“学习‘英雄’一词的时候,小明产生了疑惑:‘英’是‘草字头’,‘雄’右边的‘隹’是鸟,‘英雄’的词义怎么和植物、动物有关系呢?同学们,你们能结合这两个字的来源,帮助小明找到答案吗?”完成这样的探究作业,学生既能建立“英”字从“花”的本义,引申为“卓越、杰出”,再引申出“卓越的、杰出的”的意义系统,也为今后学习“落英缤纷”“雄姿英发”等打下基础。
还可以引导学生围绕一组汉字进行字理探究。比如:“‘骄’‘桥’‘娇’中都含有‘乔’字。结合‘乔’字的来历,想想这些字的意思和‘乔’有什么联系。再找几个含有‘乔’的字,验证你的猜想。”这样,帮助学生建立字族谱系,大大提高了识字效率。
二、设计字误探究作业:去除遮蔽,深度学习
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比如,和古代相比,有些字的字形虽然没有变化,但读音和字义却可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就导致语文学习中误读、误解等现象时有发生。而依托“前人所以垂后”的汉字文化,组织学生完成字误辨析探究作业,就能帮助学生去蔽解蔽,“所以识古”,既能正确认读、解释汉字,更能“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发展高阶思维,提升思维品质,推动教育从培育“记忆者”向培育“探究者”转型。
可以设计字音辨析探究作业。比如:“小华预习《山行》时,把‘石径斜’的‘斜’读成‘xié’。妈妈却认为应该根据押韵读‘xiá’。同学们,谁的意见对呢?结合查找的证据,在小组内进行辩论吧。”通过探究与辩论,学生达成共识:“斜”在古代也不读“xiá”,与其读一个不古不今的音,还不如以普通话读音为好。这样就达到了“辩则明”的效果。
可以设计字义正误探究作业。比如:“李飞阅读《三国演义》时,发现‘不毛之地’的‘不毛’,注释是‘不生长草木’。他游览过‘五月渡泸’的古渡口,那里可不是‘不生长草木’。这是怎么回事?同学们,结合‘毛’的字义,及生物、历史、地理等知识,和李飞一起寻找答案吧。”通过作业引导学生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进而形成丰富的学习成果。学生可从生物角度证伪:沙漠、极地都有植物生长,诸葛亮南征的南中地区怎会草木不生?可从军事行动的政治目的展开思辨:既是叛乱,必有叛军和居民,草木不生,这些军民又何以生存?也可联系本次军事行动为了获取盐铁、皮革、竹木、生漆等战略物资的经济目的进行讨论。还可联系“毛”的字义演变加以纠谬:“毛苗古同音,苗亦曰毛。”(段玉裁)“苗”,孔颖达疏:“禾未秀。”刚长的苗儿远看和毛发类似,所以,“不毛”就是不长庄稼。这样的作业,增加了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更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三、设计字能探究作业:一字未忽,循法明道
语文学习,无论是张志公先生强调的“带领学生在文章中走个来回”,还是夏丏尊先生主张的“学习国文应该着眼在文字的形式”,都指向于文章的内容和表现方法。在歌德看来:“内容人人得见,含义只给有心人得知,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个秘密。”很多学生学习了那么多课文,读了不少课外书,却仍不得读书、作文要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老师忽视了和学生一道破译“形式”的“秘密”。当然,文章中蕴藏的方法“秘密”是多方面的。其中,对于字词的“驻足凝思”,领悟遣词造句的妙处,是基本而又重要的学习内容。这种探究,既可在课堂学习中实施,也可在作业中开展。
比如,学习《父爱之舟》,对于“课文为什么以‘父爱之舟’为题”这一问题,学生一般会从“生活、成长离不开小船”“父爱和小船融为一体”等方面作答。其实,如果理解仅仅停留在实物“舟”的层面,那文章以《父爱》为题也差强人意。其实,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探究作业:“同学们,请查阅资料了解‘舟’字的含义。结合字义,想想作者以‘父爱之舟’为题的妙处与深意。”这样,学生结合“舟”字“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载也”等释义,就能敏锐地感受到这里的“舟”,绝不仅仅是所乘之“船”,更有“渡人”“致远”的深刻含义,是将作者渡向真(求学)善(从长辈那里学会爱)美(艺术启蒙)彼岸的精神之舟。由此,不仅“传授语感于学生”,读出那不尽之意,更让学生对作者紧扣“舟”字含义,选择事例、描写场景的匠心,以及文章如何拟定标题有更深的体会。
需要指出的是,与传统纸笔作答作业相比,基于汉字文化的探究性作业成果的表现方式也更为多样,如研究报告、口头汇报、微信公众号、视频展示、手抄小报、班本课程、辩论会等,真正实现了有趣、有益、有品。同时,这样的作业对教师汉字文化素养、作业设计能力、资源供给水平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教师不断加强学习、研究与实践,以高素质教育推动学生高质量发展。

[人物名片]
冒继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首届领航名师培养对象,南通市语文学科带头人。现任南通市教师发展学院副院长。作为主持人或核心成员完成的研究项目,先后获国家教学成果(基础教育类)二等奖,江苏省教学成果(基础教育类)特等奖、一等奖。悉心研究汉字文化,倡导“字本学语文”,出版专著《字里行间1——一起认识几个字》《字里行间2——走进汉字王国》《字里行间3——汉字王国历险记》,主编《课堂教学展示指导手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