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助推低年级学生的文本阅读
作者: 邵沙沙西方社会心理学提出,情境是一种“场”,这种“场”不仅指外在的物质的“场”,更指内在的心理的“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语文文本阅读兴趣,调动学生语文阅读的积极性,活化学生的语文思维,催生学生的语文“文本”想象,不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情境:催生语言建构与运用
情境教学可以从“语言”“思维”与“审美”三个维度展开。其中,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是最基本的。在文本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揣摩字词的内涵、意义,从而丰富、深化学生对于字词的理解。过去,教师对于文本中的字词通常采用“串讲串问”“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这样不利于学生的理解。情境阅读,是将学生置于一定的情境中,引导学生进行角色置换,让学生感受、体验,从而获得对字词的深度理解。
字词的理解尤其是关键字词的理解还是探寻文本内涵的“秘钥”。正如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一切语言都渗透了外部物质世界的影响”“语言总是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使用的”。对于学生来说,字词不是枯燥的符号,而是一种形象。比如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狐狸分奶酪》,笔者围绕课文最后的狐狸的话语“我分得可公平啦”中的“公平”展开教学。“狐狸分得真的公平吗?”在教学中,笔者让学生进行情境表演,让学生站在不同的小动物立场上,用自己的理解去想语气,想动作,想表达,等等。这里,将学生的动作情境与言语情境、想象情境等有机结合。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饰演的小熊很生气,而饰演的狐狸却喜笑颜开。学生将他们之间的对话演变成争论、抗议。“你可真会分!”这是小熊说的反话、气话。而“小熊,我分得可公平啦!”这是狐狸一边掰、一边咬之后的得意。通过情境表演,学生不仅把握了小动物的形象,更把握了小动物的品格。他们认识到因为小熊斤斤计较,没有谦让,所以让狐狸趁虚而入,占了便宜;同时,认识到狐狸的伪善。在这个过程中,自然地培育了学生的辩证思维,促进了学生审美情趣的提升。
情境是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发源地”。在教学中,笔者还让学生用“公平”一词造句。通过对《狐狸分奶酪》这一课的深入分析、学习,学生对“公平”形成了正反两方面的认知。在举例的过程中,有学生能从正面举例,有学生能从反面举例。比如“奶奶过生日,我公平地为全家人分蛋糕”“姐姐给我分了一块小蛋糕,说我人小吃得少,这样‘公平’”,等等。借助情境,学生能理解抽象的字词句段,能理解课文的主旨。
二、情境:促进思维发展与提升
情境是发展学生思维、催生学生想象的载体。研究表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往往是用声音、形象等来进行思维的。情境能赋予符号化的文本以颜色、声音,从而增添符号化文本的情趣、意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能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情动辞发”,情境还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情感,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文本阅读之中。
通常教师都会创设多媒体情境、故事情境等,这样的情境仅仅是一种工具。情境创设还有另外一种方式,这就是创设文本情境。依托文本创设语境,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借助语境,学生才能与文本形成一种内在的心灵共鸣、共振,从而让学生的语文学习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比如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我要的是葫芦》,语言浅显,直白,看似简单实则深刻。其引导学生用“联系的眼光看问题”,让学生感悟到“事物之间的普遍关联”。在课文中,语言描写有着很重的分量。教学时,笔者让学生扮演一个“种葫芦人”的形象,引导学生进行对话,并用动作来表现人物心理。比如“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啊!”让学生读出惊喜之情;比如“快长啊!快长啊!”突出了人物的期盼心理;比如“快治一治吧!”表现了邻居的焦急心理,等等。在情境表演中,笔者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为什么这么喜欢葫芦的人,到最后却没有能得到葫芦呢?从而让学生读出文字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感悟到课文所要揭示的道理。
情境教学,应当有利于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在《我要的是葫芦》教学中,笔者还围绕课文中的“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创设了葫芦长叶、开花、结果的过程。引导学生进行描述,让学生模仿表达丝瓜、黄瓜等的开花结果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形象思维、创造性思维等得以发展。
三、情境:引领审美鉴赏与创造
对文本的阅读,理解字词的内涵是基础,发展学生的思维是核心,而引领学生进行审美鉴赏与创造则是旨归。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创设“形真、情切、意远、理丰”的情境,引导学生移情感受、想象,让学生展开审美化的语文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之协同活动,从而发挥情境的独特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情境是学生文本审美鉴赏与创造的重要载体、媒介。
引领学生进行审美鉴赏与创造,教师要致力于将文本的符号、文字等转化为鲜活、直观的形象,从而促进学生感知、理解。马克思说:“人不同于动物,因为人懂得按照美的尺度来进行活动。”比如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开满鲜花的小路》,要着重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表达的美好情愫。教学中,教师既可以引导学生从色彩、香味等方面对字词进行审美鉴赏,比如“绚丽多彩”“五颜六色”“花香扑鼻”“花朵簇簇”等。也可以结合教材中的插图,引导学生观察“房子旁边有什么”“山坡上有什么”,从而调动学生的阅读思维,引导学生阅读想象,激发学生审美创造。在引导学生审美鉴赏、创造过程中,还要结合文本故事的发展,感受鼹鼠先生的情绪变化,从“收到礼物时的期待”到“不识礼物的疑惑”,从“漏掉花种的懊恼”到“看到鲜花的好奇”再到“得知原因的高兴”,能让学生深入感受、体验鼹鼠先生丰富的心理活动。将故事的情节与人物的内心活动结合起来进行阅读、想象,能将文字转化为一个个生动的、具体的、形象的画面,再加上学生绘声绘色的童话故事描述,一个个小动物的形象就丰满起来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感受到故事的温情,会积极分享爱的美好以及生活的幸福。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精心梳理文本内容,找准教学的起点,引领学生积极对话,从而找寻语迹,破译密码,还原语境,进行审美鉴赏与创造。在语文阅读审美鉴赏与创造中,有效地提升学生美读、品悟、积累等诸种能力。审美鉴赏与创造,能让学生产生愉悦的审美体验,形成深刻的审美感悟。
情境之于小学阅读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情境教学中,学生不仅能获得知识,更能触动内在的情感,激发深刻的思维、想象,形成有品位的鉴赏与创造。情境不仅仅是工具,更是一种精神与文化。情境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教学策略、手段,更是学生语文存在的方式。情境教学充分体现了阅读应当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力、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通过情境教学,学生能充分感受、体验到语文和语文学习的魅力。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一附属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