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习作任务单:建构师生成长共同体

作者: 徐志凯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不可分割,相辅相成。教师和学生虽然扮演不同的角色,但核心“利益”不变,都是为了“吃透”本堂课的知识,即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共同成长。本文旨在通过单元习作任务单,搭建习作平台,以此促进“教”与“学”的融通,建构师生成长共同体。

一、任务:共同成长的导向

任务具有丰富的样态:情境式、阅读式、书写式。这就需要教师提前做好功课,了解学情,优化任务结构,铺设适切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任务。而这样的过程,丰富了教师对习作的认知,提高了自身的教学水平,让教师接近学生,了解学生,任务搭建了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平台。通过反馈,教师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整合,优化任务结构,统筹任务模式。在课堂中,笔者发现孩子对“点面结合”这一概念界定不清,于是采用结构更为简单的段落铺设任务,大大提高了孩子对“点面结合”的认知,提高了课堂效率。任务的铺设符合学生学情,是教师课堂智慧的体现。

教师运用任务驱动方式,让学生围绕任务展开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每一个任务都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内容、写作方法的指导,适时地为学生提供一些写作支架。这些支架关联每个习作教学的目标,以螺旋式的、多视角的写作实践,引导学生在迁移运用支架的过程中理解知识,整合思维,让学生的自主性获得最大程度发挥。

二、例子:共同成长的靶心

儿童掌握语言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积累,形成自身的语言风格,并在日后不断优化,使语言更为凝练。积累的内容有很多,譬如:词语、句子、段落,甚至整本书,都是儿童积累语言的抓手。儿童与习作的零距离接触,如果没有例文的铺垫,儿童在提笔阶段就会显得生涩。例文恰恰为儿童提供了可参考的语言支架,透过例文,让孩子习得习作知识,掌握文体语言,将习作“吃透”。

具体做法如下:以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任务单为例。

1.出示例1。

资料语言: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相当盛行。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自己的话:据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的时候已经流行起来。年前大人们就把饺子早早地包好,裹着肉的饺子无时无刻不在引诱我将它们下锅。但是,吃饺子是有讲究的,要在正月初一吃,象征着旧的一年过去,新的一年开始。下锅的不仅仅是一个个美味的饺子,更是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期盼。

2.自由读例1。

3.齐读例1,读讲义:要查阅资料,不照搬资料。

4.对应读:男生读,女生读。读讲义:用自己的话“翻译”资料语言。

任务一的落点应该在儿童习作的困难处,让儿童读出困难处,读出应对难处的办法。本次习作对六年级儿童而言,写出风俗是什么,介绍风俗不难,难的是风俗的历史背景与儿童之间的隔阂,习作鼓励儿童查阅资料,但不少儿童面对资料,往往会束手无策,或者依样画葫芦进行照搬,这就陷入了“抄袭”的怪圈。如何让儿童摆脱这样的困境,才是本次习作应该解决的问题。在这里,任务单鼓励儿童查阅资料,但是不能照搬资料,让儿童明确本次习作的内核——对待资料语言的态度。接着通过对应读,让儿童明白资料语言是如何“翻译”成自己的话的。通过两次读,既让儿童明确了习作知识,又让儿童习得了习作方法。教师要根据教材要求,适时为儿童清除“障碍”,让儿童能够通过两次读,读到方法,读到知识。

5.出示例2。

资料语言:饺子成为春节吉祥物,还因为其形状像银元宝,春节吃饺子有象征“新年大发财,元宝滚滚来”之意,寄托着人们“招财进宝”的美好愿望。为了图吉利和喜庆,人们在包饺子的时候会往里放些东西,如红枣,寓意早生贵子或早日发财;有的放入栗子,寓意大吉大利;还有的放入硬币,谁吃到了,预示谁能发财。

自己的话:饺子在春节大受欢迎,得益于它的形状。饺子的形状就像一个个元宝,人们在春节里把一个个“元宝”吃进肚里,不就意味着新的一年招财进宝吗?我最喜欢的还是饺子里有馅。馅有的甜,有的咸,美味无比,还有美好的寓意——人们把枣子、铜钱这样美好的东西包进馅里,吃到“美好”的人新的一年一定会更美好!

6.齐读例2,读讲义:要查阅资料,不照搬资料。

7.对应读:男生读,女生读。读讲义:用自己的话“翻译”资料语言。

在本环节,学生通过不同方式的读,掌握了本次习作的靶心。教师通过“读讲义”的设定,帮助儿童锁定靶心。在这一层次,教师对习作文本的解读顺应儿童发展,两者相辅相成。让儿童站在教师的视角中看习作,既开阔了文本视野,也获得了习作必要的“精准知识”。教师与儿童在课堂中共同成长。

三、训练:共同成长的抓手

训练在习作中一直以“点”式呈现,它体量较小,节奏紧凑,有时会在毫无铺垫的情况下出现在儿童面前。如果以“训”的面孔进行“练”,习作就显得无比机械。有时训练的效果不理想,还要进行第二次、第三次的训练,这就使训练背上了“重复”的恶名。要改变这种情况,训与练就不可分隔,整体推进。训是教师寻找的习作训练点,练的是学生,训的点越精深,练也就更透彻。

譬如:在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中,我把训定为“用自己的话翻译资料语言”。与之相对应,练的就是“用自己的话翻译资料语言”。

如下文所示。

训练:用自己的话,“翻译”资料语言。

资料语言:青团之称大约始于唐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每逢清明几乎都要蒸青团,古时候人们做青团主要用作祭祀。青团虽然流传千百年,但外形一直没有变化。现在做青团,有的采用浆麦草,有的采用青艾汁,也有用其他绿叶蔬菜汁和糯米粉捣制再以豆沙为馅而成。而现在它作为祭祀品的功能已日益淡化,成了一道时令性很强的小吃。

学生范文展示:青团历史悠久,从唐朝开始就流传下来了。人们对青团十分偏爱,每逢清明家家户户就要蒸上青团,用来祭奠先祖。我猜其中的原因大概是青团的“青”与清明的“清”读音相同,在形声词盛行的古代,这成了青团用来祭祀的原因。用各种蔬菜捣制的汁液与面粉或糯米粉搅拌在一起,再包上甜腻腻的豆沙馅,青团也就制作完成啦。蒸好的青团胖嘟嘟的,随着蒸汽“欢呼雀跃”,好像在说:“快来品尝我吧!”

——梁玲

在这个过程中,只要教师的“训”够精准,儿童的“练”就会一步到位。在单元习作任务单的使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生长,共同促进课程的推进,学生习得必要的知识技能,教师则充当一个编者的角色,设计出一张张任务单供学生学习,对教师而言,这亦是一种生长。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震泽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