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减”的小古文语用教学策略窥探
作者: 卞向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要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绝大部分都是通过文言文进行记载。通过小古文教学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已成为小学古文教学重中之重。本文以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司马光》一课为例结合实际,通过多种形式读,浅析小古文语用教学策略,以供参考。
一、以读为引,读出语感
《司马光》这篇小古文,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算是他们接触的第一篇小古文。因而对其教学,首要的不是琐碎讲解,而是培养学生学习小古文的兴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学习古文的重要方式与途径。具体教学中,教师要统筹单元要素,结合古文学习特点,采用范读、跟读、分男女读、小组读等多种形式,与文本进行充分对话,推进教学持续深入。
首先在预习阶段,教师要重点检查学生生字字音,强调读准确,如有把握不准的,可以让他们通过查字典方式读准字音。然后让学生自由尝试朗读课文,并结合注释初步了解文本内容,想一想小古文言语表达形式与现代白话文有什么区别。接着教师范读,在停顿地方适当重读,提醒学生注意并在文本句子中画出相应停顿符号。具体节奏为“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再接着指导学生自己朗读,同桌之间读,乃至多种形式读,让他们从中读出节奏,读出韵律,读出语感。
对于小古文学习来说,重在节奏。针对初学的三年级学生来说,首要的是读,带着节奏读,在读中感知小古文“声断意连”的特点,体验小古文学习的乐趣。如有可能,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扮演读,边读边做动作。小古文是小学阶段教学的难点,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运用“读”的策略,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熟读成诵,以读促学,增强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读中思考,读出特征
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语文要素为“带着问题读”。《司马光》的第一环节重点是读通,而在这一环节中,除了读,更多的是思考,是静静地感悟,引导学生学会带着问题读。教师还应指导学生结合小古文进行思考,可以通过默读方式,借助圈画方式,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边感悟,尽可能让他们在学习中初步学会带着问题读。
具体来说,可以借助默读训练,通过问题思考方式落实单元语文要素。针对“庭、瓮、皆”等关键字词教学,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先默读课文,结合注释思考词语意思,继而尝试理解小古文中每一句话的大概意思。接着引导他们边读边想象。如有可能,还可以组织他们进行情境表演,让他们思考司马光这样做的目的。还可以结合学生实际,呈现社会上学生暑假游泳溺水新闻,让他们知道,如果不迅速救援,就有可能有生命危险。接着鼓励学生联系实际,思考遇到这样的情况会怎么做。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顺势进行防溺水安全教育。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从中读懂了小古文,而且还从中读出司马光的机智,以及富有爱心的特点。
过去古诗词教学,学生大多通过教师的讲解了解诗句大意,很少自己思考了解意思。而在这一单元,强调的是“带着问题读”。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读悟结合的方式,在读通的基础上进行想象,大胆思考,并结合注释初步理解文本内容。在此基础上,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推促他们进行思考,加深他们对溺水危害以及司马光机智做法的理解。
三、重点品析,读出韵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小古文在言语表达上,讲究节奏,讲究抑扬顿挫,而这恰恰是古文的魅力所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小古文停顿、重读以及声断意连等特点,通过范读,让学生在读中品析,在读中体验古文特点,并尝试引导他们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进行品析,继而读出韵味。
具体来说,可以在学生初步了解古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去掉标点,进行通读。而学生正因为有了学习的经验,再次读准并不难。接着教师再通过多媒体呈现竖版古文、隶书古文以及繁体古文,让学生尝试一一朗读。这样的多种形式比较,不仅有利于引导学生初步接触古文表达形式,而且还能让他们感知古文凝练的特点。在背诵阶段,教师可以结合插图,或者其他图片,让学生看图背诵句子,若有可能,还可以通过配乐或者扮演的形式进行诵读,促进学生在读中品析,在思考中鉴赏。
前面已经提到,小学阶段学习小古文,重在学生的兴趣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过于死板,或者过多讲解,而应通过多种读的形式,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从中读出古文味道。学习小古文是弘扬传统文化的最好途径,也是一种内在的精神教育。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尽可能通过多种形式读、多种形式思考、多种形式品析,在帮助学生建构语言、培养语感的同时,提升言语鉴赏水平,更好地传承弘扬传统文化。
四、主动拓展,提高素养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针对小古文学习,重点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他们对文言文的兴趣。教师应帮助学生梳理小古文的学习策略,比如多种形式的朗读、借助注释理解句子、根据意思划分节奏等,并进行有机拓展,巩固学生小古文学习兴趣的同时,有效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
教学《司马光》时,可拓展以下内容。一是《三字经》。在课堂总结阶段,通过多媒体呈现四幅图片,分别是司马光砸缸、文彦博灌水浮球、曹冲称象以及孔融让梨,并对应呈现《三字经》相关内容,让学生结合图片说说相关故事,并尝试翻译成白话文。二是《徐孺子赏月》。这故事与《司马光》极为相似,但难度略大,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借助课文中习得的方法,尝试自学。三是拓展司马光其他故事。比如拓展《宋史·司马光传》中侍奉哥哥、小时候认真读书、长大后极为节俭等故事,还可以拓展相关评论,让学生全面了解司马光。
虽然拓展内容多样,但教师不能为了拓展而拓展,而是巩固课上所学方法,并进行迁移。这时教师应尝试指导学生进行类比阅读,以便实现学以致用,落实单元要素。需要注意的是,拓展内容与课内内容学习有所不同,其教学应该简略化,重在让学生读通读懂就行,而不能将拓展内容课内教学化,否则适得其反。
总而言之,针对小古文教学,教师既要结合小古文特征,又要结合学生实际,借助一定的模式,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去读,读出节奏,读出兴趣,为其初中乃至高中阶段学习古文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简介:江苏省张家港市暨阳实验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