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质量评价导向下初中语文教师解读文本能力的提升策略

作者: 冒刘美

教育质量评价改革是新课改的重要内容之一,教育质量评价对语文教学将起到激励和导向的作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是教师的核心任务,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教师很少可以激发学生的文本解读兴趣,上课效率低下,学生不喜欢文本解读,也无法从文本解读中获得应有的知识素养。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应注重教育质量评价,充分调动学生的文本解读积极性。

一、关注解读过程,实施激励评价

对初中生而言,文本解读是贯穿语文学习乃至影响其一生发展的重要部分。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其实并不喜欢文本解读,对文本解读的探索热情不够强烈。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文本解读兴趣使其愿意参与文本解读环节呢?过程性评价在其中将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过程性评价关注的是学生的解读过程,而不是解读结果。教师不妨从关注结果转变为关注过程,同时采取一些激励性评价,让学生感受到文本解读的乐趣。

例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专门突出了学生的参与性,给学生提供更多文本探索的空间。这篇文章主要涉及两部分:“百草园”有乐,“三味书屋”有味。解读文本旨在引导学生体会鲁迅不为人知的温情一面。教师要求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文本,同时筛选出自己感兴趣的词句进行赏析,并在个性化解读的基础上进行朗读训练,以此唤醒学生对美好童趣生活的回忆,让学生从童真的角度去深入鲁迅笔下的百草屋,而不是用枯燥的讲解去分析文本内容。尤其是私塾中老师和学生读书这一段,学生想到画面就感觉非常有趣。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文本解读过程,不要太强调结果,以过程参与为主,同时辅以激励性评价,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文本解读热情,让学生乐于阅读。

二、设计多元活动,关注综合发展

综合性评价是教育质量评价中的重要一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忽略了语文学科的综合性特质,也很少从综合性的角度设计教学,导致语文教学变得更加孤立割裂。在初中语文文本解读环节,教师不妨设计一些多元活动,突出语文学科的综合性特质,关注学生的综合性发展,以此激发学生的文本解读热情。

例如教授《狼》,这篇非常精彩的文言文为我们展示了屠户和狼的搏斗过程。在授课环节,首先教师结合文本的重难点知识设计一些研究话题,并引入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在讨论中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比如,这篇作品仅仅只是在展现狼吗?它是否存在其他内涵?其次,教师可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并引入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一人扮演“狼”,一人扮演“屠户”,以生动的方式呈现文本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揣摩屠户和狼的不同心理活动。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读写活动,让学生将这篇文章改写成一篇微小说,并在课堂中组织故事活动,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自己的微小说讲给其他同学听。

综合性评价是教育质量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性评价关注的是学生的综合性表现。语文学科本身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中融合了多领域、多学科的知识,因此教师在文本解读环节不能只是盯着阅读那“一亩三分地”,而是需要融入一些多元化的活动,让学生感受语文学科的综合性特质,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

三、关注个体差异,实施增值评价

在课堂学习中,有些教师总是不自觉地关注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对学习方面表现不突出的学生反而不太关注。这种“一碗水端不平”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语文教学同样不例外。在文本解读环节中,有的学生由于语文基础好,因此很容易理解一些相对较难的知识点,但更多的学生很难做到这点。教师不能只是关注那些优等生的表现,还需要关注个体差异。也就是说,即便学生语文基础不好,文本解读表现不佳,但只要其在自身已有的基础上实现小小进步,都值得鼓励和肯定。

例如教授《三峡》,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将教学过程划分为“朗读”“品析”和“欣赏”三个环节,同时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基础以及能力不同,又为学生制定了不同的学习目标。针对语文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教师不要求学生完成过多的复杂任务,而是以基础知识巩固为主。针对语文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又为学生设计了一些拓展任务,以此开阔学生的语文视野。比如,教师要求语文基础薄弱的学生,将学习重点放在文本中的疑难生字词上,通过注释或者工具书翻译文本,理解文本大意。如果学生学有余力,还可以鼓励其探索更多的知识。对于语文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要求学生将重点放在文章的写作手法上,还可以引入其他相关的文言文,让其对比阅读,分析不同文本的精妙之处。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关注个体差异,做到“一碗水端平”。学生感受到教育公正,而不是教师偏心,在学习时才有动力。尤其在文本解读环节,由于学生的阅读基础存在差异性,因此教师可制定不同的阅读目标,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四、展示学习成果,评估学习效果

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中,除了过程性评价、综合性评价、增值性评价外,还包括结果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关注的是“过程”,而结果性评价则指向“结果”。因为课堂学习是手段,学生学习了多少内容,掌握了多少知识,才是学习效果的终极体现。尽管过程性评价非常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结果性评价就完全不可取。事实上,如果合理利用结果性评价,同样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比如在文本解读环节,很多教师只注重自己输出,忽略了学生到底掌握了多少,吸收了多少,这样的授课当然没有效果。鉴于此,教师不妨在文本解读以后给学生提供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和空间,以此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教学《曹刿论战》以后,教师将原文以句为单位进行拆分,并将其制作成对应的课件,在大屏幕上展示,同时组织课堂竞赛,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与文本翻译。具体来说,屏幕上出现一句原文,学生就可以举手示意,并将翻译过后的内容讲给大家听。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发言中判断其具体的掌握情况。比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等翻译是否准确;省略的句子成分,学生有没有还原出来,有没有哪些地方存在疏漏等等。除此以外,教师还可结合文本内容设计一些测试题,在课堂中组织知识竞答活动,让学生通过抢答的方式,巩固文本重难点内容。

在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中,结果性评价极为重要。虽然过程性评价极为关键,但结果性评价同样必不可少。尤其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学习了语文知识后,教师为了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就可通过结果性评价进行分析。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是教师的核心教学任务。要求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理念,并在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辅助下,激发学生的文本解读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文本解读的快乐。

作者简介:江苏省如皋市初级中学语文教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