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童年的大地上画满歌谣与诗的彩色窗子
作者: 王艳霞 设计 闫学 评析
儿歌、童谣是每个人最早接触的文学样式,它们具有趣味性、浅易性和音乐性的特征,天然吻合低年级学生的整本书阅读需要。除了让学生读读有关儿歌和童谣的书籍,也可引入一些诗集,让童诗参与少年儿童精神世界的建构,以此达成“提高整体认知能力”的整本书阅读目标。为此,选择《读读童谣和儿歌》(曹文轩、陈先云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与《叶圣陶写给孩子的诗:小小的船》(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21)这本儿童诗集,开展主题群书阅读。
根据儿歌、童谣与童诗的文体特征,为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尊重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启读课、赏读课、创读课三种课型推进整本书阅读。其中,启读课让学生以多种趣读方式读读儿歌、童谣,体味阅读的快乐,激发阅读兴趣;赏读课让学生通过漫游童诗乐园,读读比喻诗、问答诗、故事诗等;创读课让学生展示自己编创的主题诗集,举行朗诵会,将自己最喜欢的歌谣与诗画出来、读出来、演出来。
启读课:打开歌谣的“七彩窗”
【启读目标】
1.掌握打节奏读、唱读、表演读等多种趣读方式,感受儿歌、童谣的韵味和趣味,喜欢阅读儿歌、童谣类书籍。
2.初步学会如何阅读一本书以及怎样制订阅读计划,能够坚持阅读,并乐于和同伴分享、交流阅读感受。
【启读准备】
《读读童谣和儿歌》第1~4册、诵读视频、阅读单。
【启读过程】
一、趣味导入:打开七彩窗
1.玩游戏,听歌谣。
(1)启动游戏:课件出示7种颜色的窗子,请7名学生各选择一种颜色的窗子依次打开。全体学生念起“魔法咒语”:( )色窗,变——变——变!
(2)欣赏歌谣:7扇窗子分别对应一首儿歌或童谣。根据学生的选择,打开窗子便出现诵读视频。学生可以跟着视频,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
红色窗子——《小老鼠,上灯台》
(诵读方式:拍手打节奏,带着表情读)
橙色窗子——《数蛤蟆》
(诵读方式:用手势表示数字、加上动作读)
黄色窗子——《狗和猴》
(诵读方式:两人合作表演读)
绿色窗子——《高高山上一条藤》
(诵读方式:叉腰摇头晃脑读)
青色窗子——《外婆桥》
(诵读方式:歌唱读)
蓝色窗子——《小云骑牛去打油》
(诵读方式:加上动作、带着表情读)
紫色窗子——《画凤凰》
(诵读方式:打小快板读)
2.选“最爱”,识歌谣。
(1)学生点评:看了这7个视频,你想把表示“最喜欢”这颗小星星送给谁呢?
(2)教师小结:儿歌和童谣里有可爱的小动物、有意思的故事,还有绕口令等有趣的形式!读儿歌和童谣的时候,我们可以拍手读、摇头晃脑读、歌唱读、打小快板读、和小伙伴或者大人合作读。
二、了解封面目录,打开整本书
1.认识《读读童谣和儿歌》第1册的封面。
(1)指名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狗和猴》,全班集体诵读。
(2)出示《读读童谣和儿歌》第1册封面,让学生自由说发现了什么。
2.认识《读读童谣和儿歌》第2册的封面。
(1)出示《读读童谣和儿歌》第1、2册封面,让学生自由说封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导入:第2册封面上的插图代表了一首外国歌谣,想不想读?
首先欣赏歌曲《假如没有冬天》的片段,然后课件出示文字版《假如没有冬天》,师生合作配乐诵读。
3.认识《读读童谣和儿歌》第3册的封面和目录。
(1)观察封面,思考:这首歌谣可能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阅读第3册目录,寻找封面插图对应的歌谣,说说自己如此选择的理由。
(3)出示《红橘》,学生先个别诵读,再集体诵读。
同桌讨论:为什么封面上的这只红橘这么大,比人还大呢?指名回答,相机指导:这么大的红橘是想象出来的,代表学生对老师满满的敬爱。
4.认识《读读童谣和儿歌》第4册的封面和目录。
(1)阅读目录,快速寻找封面插图对应的歌谣。
(2)出示《小猫养鱼》,集体诵读。思考、讨论:你喜欢小猫的这种养鱼方式吗?你有什么好建议?学生自由表达,教师进行价值观引导。
5.回顾《读读童谣和儿歌》第1~4册封面。
请学生谈自己的发现,教师给予提示。
(1)封面特点:封面上的插图可能对应的是作者、编者最喜欢的歌谣。小朋友如果要编一本集子,也可以把自己最喜欢的歌谣插图画在封面上。
(2)阅读方式:我们阅读这4册书的时候,可以按照顺序一册一册地读。全部读完后,再选择自己感兴趣、特别喜欢的童谣和儿歌重读,甚至把它们背下来。
三、发现书本特点,制订阅读计划
1.读读几则“阅读指导”:这本书在每一主题单元前为小读者们提供了“阅读指导”。我们可以清晰地知道这一组歌谣是什么主题,我们可以怎么读。
比如,“雨儿下,风儿吹,鱼儿游,鸟儿飞,四季花开惹人醉。在你的眼中,大自然是不是有许多新奇有趣的事物?能和大家说一说吗?”你们猜出来这一辑主要是什么主题的歌谣了吗?对啦,就是关于大自然的主题。读完这些歌谣后,我们还可以和大家交流分享大自然中另外一些新奇有趣的事物。
2.完成、分享阅读单。
(1)下发阅读单(如表1),以阅读主题“和可爱的动物们做朋友”为例,和同桌讨论填写“我能坚持读、我这样读、我的分享展示”。
(2)同桌互相展示分享阅读单,教师相机指导学生合理制订阅读计划:根据歌谣的长短,可以一天诵读一首,也可以一天诵读几首。
四、明确评价规则,获得阅读续航力
1.出示单篇阅读评价规则。
(1)获得徽章的方式:读得正确,获得红色徽章;读得好听,获得黄色徽章;读得好玩,获得蓝色徽章。
(2)共读《颠倒歌》,完成评价。
2.出示主题阅读评价规则。
(1)出示阅读地图(如图1)。
(2)激励学生坚持阅读:我们的阅读旅程一共设置了13个主题。每读完一组歌谣,我们就会举行一个徽章授予仪式。通关的小朋友可以获得一枚徽章,贴在自己的阅读地图上。
赏读课:摇着月亮船的诗游
【赏读目标】
1.诵读整本书中的比喻诗、问答诗、故事诗等,初步了解儿童诗的特点,对诵读儿童诗产生兴趣。
2.通过朗读、想象、比较等方式,感受儿童诗的节奏美、意境美,体味诗歌中丰富的想象力。
3.尝试用儿童诗的形式,大胆想象,自由创作,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赏读准备】
《叶圣陶写给孩子的诗:小小的船》、《小小的船》演唱视频等。
【赏读过程】
一、品味经典,走进童诗花园
1.出示书中插画(如图2):看到这幅图画,你们的脑海里会想起哪一首现代诗?(预设:《小小的船》)
2.出示语文课本中的《小小的船》,学生一齐诵读。
3.出示《小小的船》演唱视频,学生欣赏、跟唱。
4.简要介绍叶圣陶和《叶圣陶写给孩子的诗:小小的船》一书:小朋友们知道《小小的船》的作者是谁吗?是叶圣陶爷爷。他是优秀的语言艺术家,给小朋友写了好多优美、有趣的儿童诗,都编在了一本书里。(出示《叶圣陶写给孩子的诗:小小的船》封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坐上“月亮船”,一起进入儿童诗的世界。
二、漫步“月亮园”,诵读比喻诗
1.课件出示《月亮》:窗子外,月亮圆;/像个球,像个盘。/像个球,我来玩;/像个盘,我来端。
(1)指名读,说说这首诗特别好玩的地方。
(2)想一想:这首诗让你想到了大诗人李白的哪首诗?
(预设:《静夜思》《古朗月行》)
(3)想一想:《古朗月行》把月亮比作什么?叶圣陶爷爷的诗把月亮比作什么?你更喜欢哪一首诗?
两首诗都充满了神奇的想象,都运用了比喻手法。叶圣陶爷爷的这首《月亮》就是一首比喻诗。想不想读叶圣陶爷爷另外的比喻诗?
2.课件逐节出示《月光》,指名诵读:月光像牙色,静静照中庭……/月光像青纱,轻轻笼原野……/月光像流水,泻在小溪上……
(1)同桌交流:叶圣陶爷爷的这首诗描绘了三幅优美的画面,你觉得哪一幅画面最美?说说你的理由。也请你美美地读一读。
(2)说一说:如果让你来当小诗人,你想把月光比作什么呢?
出示“月光像( ),( )”,请学生自由表达。
三、游玩“兔子园”,诵读问答诗
过渡:摇着“月亮船”,我们来到了“兔子园”。
1.诵读《谁敲门》。
(1)课件出示《谁敲门》,教师范读:小白兔在家里,/听得外面敲门。/他问:“谁敲门?”
(2)课件出示“外面的说:________”,指名回答。
(3)出示原诗,请学生读:家住树林里,/身穿羽毛衣,/来去像飞机,/今天来看你。/你猜我是谁?
(4)请学生猜一猜“谁”在敲门。课件出示后续诗句——小白兔说:/“你是小鸟,/请进来吧。”学生表演读。
(5)课件依次出示“小鱼敲门、青虫敲门”两个部分,请学生表演读。同桌讨论,发现这首诗藏着的小秘密。
(6)教师引导:这首诗里藏着问答和谜语呢!这类诗可以叫作“问答诗”。
2.男女生诵读问答诗《好大的风呀》。
首先男生读风声“哗,哗,哗”,女生读问句,然后男女生交换角色。最后,师生共同评价男生、女生谁读得好。
3.诵读《秋天的早上》。
(1)学生自由练读。
(2)学生“开火车”读问句,教师配合回答。举例如下。
生:红一抹,蓝一抹,/谁画这天空中的画图?
师:云霞姑娘画这天空中的画图。
(3)教师读问句,请学生回答。
四、旅游“小人国”,诵读故事诗
过渡:离开“兔子园”,我们摇着“月亮船”,来到了一个奇幻的国家——小人国。
1.诵读《小人国》。
(1)自由诵读,说一说:小人国的什么景象让你感到特别好笑?
(2)出示英国作家罗伯特·斯蒂文森的《小人国》的片段,指名诵读:那儿有小人国的居民居住,/那儿的三叶草成了大树,/小雨塘成了大海、大湖,/一片片草叶像是小船队,/短途航行来来又回回……
(3)编一编:小人国里还会有哪些奇妙的景象呢?你能接着叶圣陶爷爷的诗编一句吗?
2.诵读《农人和野兔》。
过渡:离开了“小人国”,我们穿越到了乡村、田野,听一听农人和野兔的故事吧。
(1)教师范读《农人和野兔》。
(2)交流分享:这首诗让你想到了古代哪一个寓言故事?你从这首诗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3.诵读《小鸟回家》。
(1)学生自由朗读。
(2)说一说诗中让自己最感动的地方。
(3)分角色表演读,评选最佳表演奖。
五、回味旅程,诵读“最喜爱的一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