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师传授”到“学生习得”

作者: 王军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要在语文课程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存在师生角色错乱的问题,导致语文要素的落实不到位。为此,教师需要重新定位师生之间的角色关系,基于此调整教学策略,突出语文要素落实的实践性、体验性和生成性,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语文要素;师生角色定位;学生主体

所谓“教学”,顾名思义,即教师之“教”与学生之“学”的组合。如何处理“教”与“学”之间的关系,直接反映了教师的教学认知,更决定了其在课堂中所采用的教学理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强化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推动育人方式变革,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增强课程适宜性。”统编教材所设置的语文要素,就是凸显“适宜性”的重要方式之一。然而,在传统教学理念下,教师看不到原始学情,看不清学生的内在能力,一味地将语文要素视为纯粹的知识信息强行灌输给学生,学生则成为承载灌输内容的容器。这种教学方式貌似关注了语文要素,但对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却未见有帮助。为此,教师应准确定位师生角色,积极调整“教师传授”与“学生习得”之间的关系,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切实落实语文要素。

一、从师生角色出发,分析语文教学中“授”与“习”的三种关系

在传统教学理念下,“授”与“习”的关系是割裂的。要高效落实语文要素,就要在师生间开展对话,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使教师之“授”与学生之“习”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经历“授”不仅仅是“授”,“习”不仅仅是“习”的过程,最终回归本质,即“授”还是“授”,“习”还是“习”。

(一)“授”就是“授”,“习”就是“习”

从表面上看,教师传授就是指将文本的知识信息、情感内涵、观点认知以直接告知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学生习得则是指以聆听的方式接收教师传递的信息,将文本内容迁移、储存到自身的储备体系之中。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负责信息的搬运和转移,学生负责被动接收和记忆,教师传授什么,学生就习得什么。“授”就是“授”,“习”就是“习”。教师的“授”仅仅是为学生提供资源,而没有真正起到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

(二)“授”不仅仅是“授”,“习”不仅仅是“习”

真正高效的课堂绝不应该停留在教师传授,然后学生机械习得的层面,师生双方应该围绕由文本建构起来的适宜性话题展开对话。这种对话包含信息的交互、情感的共鸣、思维的碰撞和认知的交融。因此,教师传授的核心要义不仅仅是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知识,还要用自己的情感唤醒学生的情感,用自己的认知勾连学生的认知,用自己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思维。这样,教师“传授”的目的不再是传统理念下的告知和灌输,而在于点燃学生“习”的动力;学生的“习得”也不是仅指从教师处获取知识,而是在与教师的对话中,以更加自主、积极的状态主动构建知识。

由此,“授”不仅仅是单纯的“授”,而是学生“习”的基础和保障;“习”也不仅仅是纯粹的“习”,而是教师“授”的体现和成果。基于这样的关系,教师在“传授”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拓展认知,这同时也是一种“习得”过程。而学生在“习得”的过程中,通过对话对其他学生形成辐射,这同时也是一种“传授”过程。

(三)“授”还是“授”,“习”还是“习”

经历上述两个层次的转变之后,对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认知需要回归本质,即“授”还是“授”,“习”还是“习”。这与第一层次的认知有着巨大的区别。在这一层次,教师的“授”不再是完全无视学生的机械的“授”,而是建立在对学生之“习”的通透认知基础上的有针对性的“授”。学生的“习”也不再是思维停滞的机械的“习”,而是在教师智慧点拨和巧妙引领下的灵动之“习”。教师与学生身处相同的课堂,各自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和职责。但教师的“传授”与学生的“习得”之间不再割裂。“授”是为了更好地“习”,“习”又高效地回应、匹配“授”。

二、聚焦落实语文要素过程,分析师生角色错乱导致的典型问题

传统教学理念下,学生的主体地位被严重漠视,教师作为引导者的角色被淡化,师生角色错乱。这一典型问题导致教与学无法形成有效的循环,从而严重制约了语文要素的落实及其向核心素养的转化。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将要素直接视为方法,无视学情

统编教材中的语文要素明确了语文课程教与学的方向,但教师教学时容易将语文要素窄化为纯粹的知识和方法,直接“传授”给学生,而没有考虑学情,从学生“习得”的维度落实语文要素,以为只要走一遍形式,语文要素就能顺利转化为能力。这对应“授”与“习”关系的第一层次:“授”就是“授”,“习”就是“习”。

例如,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本单元中的《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是一篇典型的说明文。说明文的特点在于通过准确、客观的语言,对某一事物或现象进行解释和说明。关键词句是说明文中核心信息的集中体现,它能够概括段落内容、展现说明对象的特点或揭示文章的结构和逻辑关系。因此,本课的课文导读要求学生借助关键词句,提高阅读的速度。然而,很多学生并不知道哪些是关键词句。再者,即便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句提升了阅读速度,但速度提升的内在机理是什么?是否依循了说明文的表达特点?学生从中又能积累怎样的阅读经验?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语文要素仍旧无法准确落实,无法推动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因此,要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就不得不解决“课文的关键词句是什么?”“这些关键词句与提高阅读速度有什么联系?”“抓住了关键词句后怎样才能提高阅读速度?”等一系列问题。否则,教师只能被异化为纯粹的搬运工和机械的执行者。

(二)为要素设计肤浅活动,浅尝辄止

如前所述,教师教学时不能直接告知或向学生灌输知识。不过这样也会引发新的问题,即象征性体验。在课堂上,学生确实经历了感知要素、了解要素、落实要素的过程,但只是浅尝辄止,未能触及自身内在所需,更没有主动进行思考。看似教师关注了学生,也相应地规划了板块、设计了环节、搭建了平台,但实际上学生只是跟随教师的设计走过场,语文要素的落实效果并不理想。

例如,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一位教师在执教本单元中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一文时,设置了层层递进的学习活动:(1)课文描写了毛主席的哪些动作、语言和神态?圈画出来。(2)你从这些动作、语言和神态中,感受到毛主席怎样的内心?组织交流。(3)怎样利用课文中的语言,与毛主席形成情感的共鸣?指导朗读。

从上述学习活动可以看出,教师在落实语文要素时已经关注了具体的学情。不仅教学板块规划合理、教学流程设计完整,还形成了一定的模式,但这个过程实际上是非常套路化的。学生并未与文本、人物形成真实、深入的对话,无须过多地辨析和品味课文语言,就可以从文中找出毛主席的动作、语言和神态;只要借助日常生活经验,就能快速以标签式的语言提炼出毛主席内心的感受;或是借助已经获取的原始经验,与毛主席形成情感共鸣。这种肤浅的学习活动仅仅触及语文要素的皮毛,致使学生只能记住琐碎的标签式语词,无法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和思维能力的提升。师生之间看似有了互动,实际上在思维、情感、认知上都没有形成必要的关联。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授”与“习”之间的交融有名无实,“授”的成果更是干瘪贫瘠。“授”与“习”的关系仍旧停留在第一层次,而未能达到第二层次:“授”不仅仅是“授”,“习”不仅仅是“习”。

(三)将要素简化为答案,直接灌输

语文要素转化为学生能力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转化过程中容易出现错位,需要教师及时进行纠偏。但很多教师并不愿意遭遇这些“不顺”,希望一切皆按预想的流程展开,他们只需将教学内容和盘托出,而不用管学生是对是错,也不关心学生对语文要素的掌握程度。如此,学生的错误得不到纠正,有价值之处也被全盘否定,教学完全以教师的理解为标准。

例如,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本单元中《村晚》这首诗时,教师要求学生在理解诗句的意思之后描述自己看到的画面,且描述时不能机械地翻译意思,而要融入补充的细节,展现诗人的情感。然而,从课堂反馈来看,学生描述画面的语言仍以译文为主,缺乏灵动感,充其量只是以扩词的方式丰富了一些形容词,并不能达成体会思想感情的要求。面对这种情况,教师既没有去了解其根源所在,也没有组织学生进行反思,而是直接展示自己的下水文。如此一来,“授”的仍旧是教师单方面的解读和理解,“习”的还是教师强行灌输的内容。教师成了学习的监管者、任务的发布者、信息的传递者,学生则在思维认知尚未成熟的情况下就被赶鸭子上架。这种割裂的状态,导致语文要素的落实和“授”与“习”的第三层次渐行渐远。

三、基于师生角色定位,针对典型问题调整教学策略

要切实落实语文要素,课堂教学就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递,更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思维的激发。为此,教师需要调整教学策略,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设计更加贴近学生真实学习情境的教学活动,并细化教学环节,构建实践性、体验性和生成性的高效课堂,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掌握并运用语文要素,从而提升核心素养。

(一)经历过程,突出要素落实的实践性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可见,语文能力不是靠知识和信息堆砌起来的,而是在反复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的。教师讲得再好,学生也只能被动地理解、接受、积累,而无法形成带得走的能力,更无法发展核心素养。因此,语文要素的落实不能止步于简单告知学生方法,而是要指导学生运用方法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才能在实践过程中将方法转化为能力。具体来说,教师应该紧扣“适宜性”内容,以统整文本的视角,给予学生广阔的活动空间,设置辐射全篇、指向语文要素的问题,为学生运用方法解决问题提供阵地。

以《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为例,课文借助具体的数据,罗列了八种事物的运动速度。为达成“借助关键词句,提高阅读的速度”的要求,教师设置了如下问题:课文中,哪些关键词句展现了这八种事物的速度?基于科普说明文的特点,有的学生圈画出表示具体事物速度的数据,认为这是课文的关键词。有的学生发现,每个自然段中都有什么事物比另一种事物速度更快的句式,并以对比的方式排列了事物的快慢顺序。还有的学生发现,作者以猎豹的速度为标准,将比猎豹慢的分为一类,比猎豹快的分为另一类。

那么,这些关键词句对于提高阅读速度有什么作用呢?它们具体是如何提高阅读速度的呢?首先,把握作者的创作构思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消除学生阅读的障碍,使学生能依循表达的思路理解文章内容。为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列出课文中提到的八个事物,并以猎豹为标准,将这些事物分成速度比猎豹快的和速度比猎豹慢的两类,帮助学生构建整篇课文的结构层次,从整体上了解文章脉络,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其次,每个自然段中都存在的典型句式,必然是作者精心构思的结果。借助典型句式,对语段进行感知与提炼,有助于学生快速把握每一个段落的表达结构。学生通过多次重复感知,熟能生巧,进而提高阅读速度。最后,说明性文本常常以精准、明确的数据展现事物客观、真实的状态。紧扣表示速度的关键性数据,便于学生直观对比数据,从而提高阅读速度。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设置了辐射全篇的核心问题,给学生的自主阅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生通过阅读捕捉到介绍各种事物速度的关键词句,并借助这些关键词句深入阅读文章内容,教师则基于创作构思、典型句式和明确数据对学生进行分层指导。由此,教师教学脱离了纯粹的方法告知和灌输,高效落实了“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这一语文要素。

(二)细化过程,突出要素落实的体验性

在对文本进行阅读感知,从而把握和理解语文要素时,仅仅采用模式化的过程无法激活学生的思维,更不能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为此,教师需要聚焦并细化与语文要素相关联的教学点,使学生的身心浸润其间,强化学生的认知体验。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