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语文教学研究重点年度综述
作者: 戴正兴【摘 要】2024年,在“双新”(新课标、新教材)背景下,语文教学研究的视域不断拓展,研究的内容日趋丰富,研究的重点凸显新理念,研究的方式灵活多样。语文教学研究者对语文课改的前沿议题进行了深度思考和创新探究,提出了颇有见地的观点和策略,引领语文教学研究走深、走实。
【关键词】语文教学研究;重点综述;统编教材;课程标准
2024年,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实施的第三个年头,同时也是根据新课标修订的统编教材投入使用的首年。在“双新”(新课标、新教材)背景下,本年度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有哪些新的特点与重点值得关注?笔者根据从专业期刊中获得的信息,梳理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如何依“标”据“本”,用好统编教材,是当下极有价值的研究重点
新修订的统编教材于2024年秋季学期开始在全国小学起始年级使用。教材中的选文有何调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统编教材编委会主任王立军表示,新教材的内容进行了调整优化,突出中华文化立场,发扬革命传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新成就,民族性和时代性进一步增强。新教材的编写理念、素材选择、编排方式等进一步体现育人为本、素养导向。
课程标准和统编教材分别是开展语文课堂教学的“标尺”和“底本”。如何依“标”据“本”,让语文课堂教学呈现新样态?袁圆提出:在学习目标设置上,追求基于理解的语文核心素养提升;在单元整体建构上,实施大概念统整的大单元教学,促进能力迁移;在课堂教学组织上,创设情境任务,搭建读写活动支架,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言语实践活动。总之,“标”“本”兼治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应呈现出以深度理解为原点,以情境任务解决为驱动,以核心素养提升为旨归的新样态。
为进一步用好统编教材,落实课标理念,窦桂梅提出两点建议:一是处理好现行统编教材、课程标准、课堂实践三者转化的准则。第一,充分挖掘统编教材“人文主题+语文要素”双线组元的特点,提炼出统摄单元各个要素的学习主题。第二,依据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和需求,设计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统整性语文学习任务。第三,凸显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关注学情,动态优化语文学习任务。二是紧扣课程标准、新课程、新方向,从教材的内核出发,从学理上厘清相关概念,在实践中不断地深耕、转化。第一,锚定教材对于语文学习的原生价值。第二,找准课程标准与语文教材转化的内在逻辑。第三,重塑语文课堂上教与学的关系。
二、以辩证思维解析语文教学领域的“变”与“不变”
研习新课标,要用“不变”的规律去审视“变化”,用“不变”的规律去指导“变化”。李华平、何光友提出,学习新课标,既可以同中求异,又可以异中求同——抓住“不变”的规律,稳住阵脚,守住根本。不管语文课标、语文教材怎样变化,语文课程“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任务不变,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不变,“用课文教语文”“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的基本要求不变。抓住了规律,就抓住了本质;抓住了本质,就抓住了方向。罗树庚提出,准确践行新课标,应积极顺应“变”、实践“变”,牢记根本,在“变”中守住“不变”,在继承中创新。
对于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不变”与“变”,崔峦认为要辩证地看待。一些常识性、规律性的内容是不变的。语文课程的性质没有变,要坚守;母语教育的优良传统没有变,要继承;语文课程的特点没有变,要体现。针对语文课程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要在理念上更新,在实践中突破。要树立核心素养观,改变课程内容“少、窄、散”的弊端,同时积极探索以学习任务群的形式来组织教学。
三、遵循新课标中的新理念,理性看待统编教材的舆情
统编教材于2017年秋季投入使用,在2019年实现全覆盖。从实践反馈来看,虽然对教材的评价总体上是正面的,但是在互联网上仍能看到较多的负面舆情。那么,统编教材的舆情具有什么特征?存在哪些问题?应怎样科学地应对相关舆情?荣维东、唐玖江、姜美茹撰文对这三个问题进行梳理和探讨。
文章指出,相关舆情的主要特征如下:一是负面的评论数量多、分布广。二是评论主体广泛,水平差异大。三是评论主题集中,观点割裂。其中,评价主题主要聚焦在插图设计、选文的增删与修改、价值观偏差、梯度失调、推荐书目、夹带私货上。舆论的分歧主要表现为:在正面评价方面,多数教师和家长认可教材插图的审美性,认为它们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在负面评价方面,部分教师认为教材的选文存在中外古今的内容比例失调、大面积删除经典的篇目、过度政治化和去语文化的问题。
文章还指出,相关舆情存在三个问题:一是多数舆论无中生有,只为赚取流量。这些舆论充满偏激、片面之词,如“愚公破坏环境”等。很大一部分自媒体人受到高流量带来的经济利益的驱动,道听途说,胡编乱造。二是多数舆论不懂语文教材选文的多元功能与价值。这些舆论并没有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舆论制造者缺乏专业知识,在政治性和意识形态上煽风点火、大做文章。三是多数舆论主体在语文教育方面不具备专业性。大量的舆论存在政治化、简单化、片面化甚至误读的现象。
为了科学地应对统编教材的舆情问题,文章提出以下五点建议:一是教育主管部门要坚持专业立场,防止被部分民意绑架。二是教材编者要完善编写机制,提高教材编写水平。三是专家学者要重视教学研究,有力支撑语文教材编写和舆情应对。四是语文教师要提升专业水平,充分发挥语文教材的育人功能。五是普通公众要增强批判性思维,合情、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统编教材是国家意志的载体。教材编者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方位落实新课标中的教材编写建议。
四、语文课程思政理念的学科逻辑和策略研究,是着力探索的重要课题
课程思政在小学中的研究热度愈来愈高。语文学科一直以来与思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此,王宗海、肖晓燕梳理了语文课程思政的逻辑起点,发现其有着先天优势。语文课程思政在与思政课程的逻辑相生中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语文课程思政是思政课程的有力补充;语文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在思政主题上趋于一致;语文课程思政以隐性的教学方式与思政课程相呼应;语文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评价机制同中有异。厘清语文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能够让语文课程思政的顺利实施得到保障,使其与思政课程协同前行。
在实际教学中,部分语文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不强、能力不足,导致课程思政效果不佳。为此,凌威撰文指出,语文教师应基于语文教学和思政融合的视野,聚焦语文的学科特质,把“语言运用”当作核心,深入挖掘丰富多元的思政资源,在情境中开展语言体验与增值评价,助力语文与思政深度融合、双向促进。文章认为,语文教师只有深入研读新课标,顿悟人文课程的性质与使命,才能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敏锐地把握课程思政的实施关键点,促进语文课程思政的落实。
统编教材中隐含着许多思政教育的元素。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家国情怀、人文情怀、法治意识、责任意识、学科精神等思政元素进行教学。傅明提出,要以课程思政理念为引领,以文化主题为经,以学习任务群为纬,探索相关教学策略:讲好汉字故事,感受文化魅力;巧用“日积月累”,增强文化自信;积极开展诗教,弘扬传统文化;融合思政课程,传承革命文化;引入时事新闻,发展先进文化;创设作文情境,发挥育人功能。
总之,语文课程思政应回归语文教学本身,尊重学科教育教学的相关规律,科学地规划思政育人的向度。
五、秉承结构化思维,引领“‘大’字族”教学研究,促进语文教学发生新的变革
“‘大’字族”是对大概念、大单元、大情境、大观念、大任务等以“大”字开头且教育功能指向类似的词语的概称。自新课标颁布以来,课程专家的理论研究对教师实施“大概念、大单元教学”起到了有益的指导作用,然而真正要把这些理念落实到日常教学活动中,是一个艰辛而漫长的过程。王君、司体忠分析认为,其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当下学界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还处于探索期,离走向成熟还有很远的距离。第二,“‘大’字族”的实施必然需要充分地运用整合性思维。只有整合,才能提炼出核心的概括性知识,才有可能进行大任务驱动,进而统摄多层次的语文教学活动。第三,需要建构相对明晰、科学和系统的整体语文学习(教育)结构。这个结构里应包含着各个学段的核心知识点、思维培育点和文化素养发展点等。
需要注意的是,在追求“大”的同时,容易忽视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掌握,致使学生的语文基础无法被夯实。程翔撰文指出,很多地方用行政命令的方式,强力推行所谓的“大概念教学”“大单元教学”,使原本正常的教学改革行政化、机械化、僵硬化。当今,各地搞学术研讨会也好,上公开课也罢,往往冠以“大概念”“大单元”的头衔,似乎不这样搞就会落伍。其实,这会动摇语文教学的根基,令人担忧。语文教学不应赶时髦,单篇教学并不过时。
有识之士坦言,应尊重基础教育的客观实际,尊重语文学习规律和认知规律,踏踏实实进行语文教学,切实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作出应有的贡献。
六、关于语文教学内容“教什么”的理论研究仍然是关注的热点
时下人们关注更多的是大单元教学、项目化学习等,即“怎么教”,而对于“教什么”,即教学内容的关注和研究却很不够。一般而言,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但现在形式显然超越了内容。为此,程翔、汪锋、张彬福结合语文教学现状,展开探讨。他们在文章中指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从发展语文核心素养的角度看,“教什么”较之“怎么教”更需要被重视。如果教师不清楚“教什么”,那么“怎么教”就会走向形式主义。语文可能是最爱搞“同课异构”的学科。同一篇课文被不同的教师教,可以有不同的教学重点,这完全取决于教师的判断与选择。时至今日,对哪些是精要、好懂、有用的语文知识,一直没有共识,甚至相关的研究被认为是“低层次”的,因此对语文基础知识的研究寥寥。反思历年的语文教学改革,一线教师对于“怎么教”往往过于重视,而对于“教什么”往往不怎么关注。对教师而言,有必要明确“教什么”。这是因为要想让学生有良好的阅读、表达能力,就得先清楚“教什么”,这样才能去研究“怎么教”。
有识之士认为,实施新课程要充分遵循规律去探索新方法。因为“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所以教学方式的选择要考虑课程内容的特点、学情的需要,而不能总是翻新其“包装”。一线教师不可在“概念的丛林”中迷失方向,不能把精力主要聚焦在“怎么教”上,而不用心去深入研究“教什么”。
七、在较深的层面上审视语文教学出现的问题
“双新”背景下,语文课程改革呈现出一派生气勃勃的崭新面貌,无论是教学理念还是教学行为都发生了重要变化。与此同时,在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也出现了种种误区和失衡现象。有识之士以敏锐的眼光、实事求是的态度审视当下语文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警惕语文教学中的“内卷”现象
什么是“内卷”?“内卷”指在不能突破现状,无力参与业内竞争,无法超越自己以后,不情愿地向内卷缩。学校并没有存在于真空环境中,因此难免受到“内卷”的侵袭。对此,杨再隋撰文分析了语文教学中“内卷”现象的主要表现:一是过度解读课文,要求讲深讲透;二是过于注重形式,讲究包装;三是急于求成,制造规律。文章认为,“内卷”既反映了一个人浮躁、焦虑的心态,又体现了一种封闭、狭隘的思维方式。要想避免“内卷”,语文教学必须符合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要求,契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不能刻意追求“精”,以免转移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注意力。文章还倡导克服短期行为,保持平常心,踏踏实实,鼓励多向思维、求异思维、拓展思维,优化思维方式。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会健康发展。
(二)克服语文教学中的守旧和形式主义倾向
在新课标、新教材的使用中存在不少值得注意的现象。对此,温儒敏强调,要让新课标的相关精神转化为有效的语文教学实践,防止出现形式主义、假大空等不良倾向,不宜笼统地提倡大语文、大单元、大情境教学。课程一定要改革,但不是不加分辨地推倒一切,不能搞“一刀切”,而要在现实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和创新。因此,既要克服那种我行我素、以不变应万变的保守做法,又要避免用同一种教学方式包揽全局。当下,守旧与形式主义都是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改变现状有必要,但要考虑改革的成本与可行性。“多动症”已经让一线教师疲于奔命,“拍脑袋”的措施往往欲速则不达。一些比较理想主义的教学方法,要经过试验田的实践检验,可以提倡、示范,但不宜用行政手段大面积地推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