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趣提效:汉语拼音“三化”式复习策略探究

作者: 沈垚焕

增趣提效:汉语拼音“三化”式复习策略探究 0

【摘   要】当前的拼音复习容易陷入趣味性不强、复习效率低下的困境。为此,以“陌生化”策略提高复习的趣味性,以“类别化”策略提高复习的针对性,以“生活化”策略达成知识和能力的统一,通过这三种策略提高复习效率,丰富学生在拼音学习阶段的学习体验。

【关键词】汉语拼音教学;复习;策略

拼音是识字、阅读以及写作的有效工具,也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之路上遇到的第一道坎。熟练掌握拼音及相关知识,对一年级学生而言,能给他们的后续学习提供有效帮助。因此,在汉语拼音新课教学结束后,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复习巩固,是一个保证拼音教学效果的必要环节。然而,当前的拼音复习更多的是让学生机械性地去读、去写、去记。时间一长,他们难免产生厌倦情绪,复习效果并不理想。对此,笔者尝试以“陌生化”策略提高复习的趣味性,以“类别化”策略提高复习的针对性,以“生活化”策略达成知识和能力的统一,通过这三种策略提高复习效率,同时丰富学生在拼音学习阶段的学习体验。

一、整旧如新:复习“陌生化”

“陌生化”理论原本最早出现在文学领域,是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所谓“陌生化”,就是针对人们对外界的刺激有趋新、好奇的特点,力求运用新鲜的语言或新视角作为切入口,给人带来新体验。将这一理论运用到语文课堂上,使复习方式、复习内容、复习载体陌生化,可以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

(一)换角度,复习方式陌生化

以往的复习往往由教师主导,学生被动地接受。如果能转换视角,把复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便能有效地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理念。

学生有表现自我的欲望。运用这一特点来复习拼音,既满足了学生的表达需求,又巩固了他们的拼音知识。比如,在复习完第一课《ɑ o e》后,教师请学生学着老师的样子复习第二课《i u ü》。先让学生在小组内部自主商议、演练,再各小组推选一名小老师上台给全班讲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给每个小组提供不同的“锦囊”,“锦囊”内容包括发音要点、音形联系、书写要领等。在小老师讲解的过程中,设置“我补充”的环节。合理补充的学生可被加分。这样既鼓励学生仔细听,又借此达成生生互动。

在复习过程中,学生为了给他人讲解,就必须主动回顾学习拼音的经历,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唤醒相关记忆,再用讲授的方式巩固知识、强化技能。

(二)探深度,复习内容陌生化

在学习了拼音知识后,随着时间的流逝,学生会有不同程度的遗忘。如果进行机械、枯燥的复习,学生会难以集中注意力,提不起兴趣。因此,教师将复习内容陌生化,即把“复习拼音”转移到“回顾拼音历史”这一陌生领域。教师结合图1,从纵向维度带领学生简要了解中国的注音历史,从横向维度带领学生简要了解每个时期不同的注音特征,通过不同时期的对比,为拼音“旧知”加入“新料”,从而激活学生的求知欲。

在讲解现代汉语拼音时,教师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学习单,并为其提供相关帮助:①集中观看有关现代拼音的视频资料。②用好预学卡(如图2)。③阅读教师提供的文字资料和一年级上册教材。

学习单给予文字支架,分为三个模块:第一模块引导学生简要说说有关拼音的历史知识;第二模块为重点,引导学生聚焦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这三个方面,自主复习;第三模块让学生发现易错点并进行分享。为降低难度,学习单无须写字,学生仅做自己能看懂的标记即可,最后小组上台汇报。通过深挖拼音历史,学生对拼音形成更加全面的认识。

(三)拓宽度,复习载体陌生化

一般情况下,课堂上都是以教材、PPT、视频、音频为主要的复习载体,学生的新鲜感不强。若将复习地点从教室转移到校园,寻找新的教学媒介,那将充分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

以“寻找整体认读音节”为主题,教师可让学生走出教室,分组寻找学校里带有“zhi、chi、shi、ri、zi、ci、si、yi、wu、yu、ye、yue、yuɑn、yin、yun、ying”这16个整体认读音节的事物,在15分钟内找得最多的组获胜。这里的“带有”不仅指事物的发音与整体认读音节相关,还指事物的形状与其相关。比如:有的学生发现音乐教室的椅子是“z”字形的;有的学生找到了飘落的银杏叶,其中“银”和“叶”隐含整体认读音节;有的学生用电话手表录下了广播的“嗞嗞”声;还有的学生在地理教室给“圆圆”的地球仪拍照……在这次活动中,教师摒弃了一些传统媒介,引导学生边思考边寻找,将他们自主发现的实物、绘画,提供的录音、照片等作为复习载体,最后在教室里汇报、总结,达成趣味复习的目的。

二、有的放矢:复习“类别化”

所谓“类别化”,指将事物置于类别中的活动。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类别化的信息加工活动。类别化的结果就是形成有组织的认知结构。将其引入复习环节,尝试将数学学科第一学段目标“经历简单的分类过程,能根据给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与语文学科“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中的“梳理”进行有机整合,锻炼学生的分类编码能力,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

(一)巧梳理,知识类别化

拼音包含的内容众多,对刚入门的学生来说过于抽象和复杂,不太容易理解、掌握。因此,教师用“类别化”这一方法帮助他们梳理、复习知识。

1.梳理显性知识,变零碎为系统

一般拼音会分为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三类。可以借助语文园地四中的三张表进行复习。为达到更好的复习效果,可对其进行重新组合。比如,原来的声母表如图3。

根据发音部位,可将之细化,改成图4中的排列方式。

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在默写时能够根据自己发音时的唇齿变化进行类别化书写,做到不遗漏。比如:从横向看,b、p、m、f是唇音,d、t、n、l是舌尖音,g、k、h是舌面音;从纵向看,第一列是不送气音,第二列是送气音。默写时,学生张嘴默念,感受自己发音部位的变化,从而加深对声母整体的印象。需要注意的是,学生不需要懂相关概念,教师只需要引导学生去感受唇齿的位置变化即可。

2.梳理隐性知识,变模糊为清晰

复习课上,除了上述这些显性的知识,还有一些不那么明显的隐性知识需要梳理,比如标调规则、隔音符号使用方法、书写规范与占格等。

以复习书写规范与占格为例,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进行类别化处理。可以将ɑ、b、p、d、g、q这六个拼音字母放在一起讲解,引导学生发现半圆要写得饱满;将b、f、d、t、l、k、h、zh、ch、sh这十个拼音字母放在一起讲解,让学生关注它们在四线三格中的定位,知道不顶第一线,不占下格;将i、ü、j这三个拼音字母放在一起讲解,引导学生关注点的位置。

(二)巧归纳,偏误类别化

将学生的偏误类别化,旨在找出共性,让拼音复习更有针对性,达成举一反三的效果。

1.归纳易错点

诊断学生的拼音学习质量,是达成针对性复习的题中应有之义。教师可以通过听写和拼读两个环节,对学生的拼音学习情况进行诊断。以笔者班级里的40名学生为例,通过集体听写以及一对一的拼读检查,得到表1中的诊断结果。

根据上述诊断结果,可以发现学生的听写能力远远弱于拼读能力,尤其是韵母和声母的听写,错误的学生接近半数。将所有的错误点集中起来,可以罗列出以下几种易错点。

(1)声母b、p、m、f系列问题

最常出现的问题是镜像书写,如将b写成d,将p写成q。第二大问题是b、p、m、f与eng相拼时,把eng误写成ong,比如在听写词语“风雨”“信封”“梦想”时,把拼音fēng写成fōng,“梦”则标为mòng。第三大问题是b、p、m、f遇到元音o时,会将o误写成ou,比如写“蘑菇”时,把mó误标成móu,“拨”则标为bōu。

(2)韵母iu、ui系列问题

iu、ui的标调拿捏不到位,比如“会”标成hùi,不知道“谁在后面就标谁”的标调规则;iu与声母j、q、x相拼时写成jiou、qiou、xiou,ui与声母d、t、g、k、h、z、c、s、zh、ch、sh相拼时写成duei、tuei等,没有掌握好韵母iu、ui简化的规律。

(3)前后鼻音系列问题

据统计,凡是遇到声母与韵母in和ing相拼的音节,有近40%的学生会产生犹豫、怀疑的心理,比如在遇到常用字“近、进”时,总会怀疑它们是后鼻音。此外,遇到与en和eng相拼的音节,也会如此,如搞不清楚“分”“风”的发音。

(4)平翘舌音系列问题

基本上所有学生都能将z、c、s和zh、ch、sh读准确,但是在由“脑”转入“手”的过程中,会误将平舌音写成翘舌音,或将翘舌音写成平舌音,比如“散步”误标成shàn bù。

将以上问题进行归纳后,教师的复习会更有指向性。学生会觉得“复习的正好是自己经常错的”。这样的课堂教学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比如,在讲解b、p、m、f系列问题时,可直接展示收集的错误案例,让学生自主改错,再通过小纸片摆一摆的方式加深印象,避免镜像书写的问题。

2.归纳易混点

如果学生能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那将有助于他们发展高阶思维能力。为了让学生自主总结拼音中的易混点,教师可以设计“我是小小调查员”的情境,通过“发现拼音易混点”“分析拼音易混点”“解决拼音易混点”三个任务,将拼音易混点类别化。

任务一:收集课堂作业、听写练习中自己容易弄混的地方,做好摘抄、记录。

任务二:根据教师提供的标准,对自己收集的易混内容进行分类,统计每一类的数量,选出自己最易出现的三类错误,小组内对比讨论后,再选出三条。

任务三:想一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错误,想一个好方法去解决它们。小组讨论后,把想到的好办法用拼音写下来。

上述三个任务既能展示学生个人的思考,又能体现团队合作的成果。学生自主收集错误点,再进行归类整合,最后讨论应对策略。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是一个引导者,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架。比如:任务一可以分发一张标有序号的表格,一栏填收集到的错误写法,另一栏填正确写法,这样便于学生摘抄和后续的分类对比;任务二需提供“分类标准”这一支架,让学生直接根据标准进行分类;任务三要提供语言支架,让学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如“要解决                    ,我们可以                    ”。总之,任务旨在让学生自主发现、自主解决问题,避免教师“一言堂”,比起集中复习拼音,更有针对性。

3.归纳易忘点

学生容易忽视、遗忘拼音规则,比如音变时的标调规则、隔音符号的使用方法、书写时的占格规范等。为了帮助学生有条理地记忆这些易忘点,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两个小妙招,用口诀的方式将抽象的标调规则和拼读规则进行整合重组。

妙招一:标调规则要牢记!

先标ɑ、o、e,再标i、u、ü;i、ü并列标在后,i上标调把点抹;轻声不标就空着。

妙招二:拼读规则我知道!

小ü有礼貌,见了j、q、x要摘帽;小ü见大y,去掉两点还读ü;ü拼n和l,两点省不得。

隔音符号虽然不是重点内容,但也是学生应该了解并掌握的内容。教师可以借助一些特殊例词、常见例词连缀成一个句子,加深学生的理解,比如“我的方案不在天安门,而在西安”,让学生在一个较为怪诞的句子中感知隔音符号的作用,从而达到复习的目的。

三、学以致用:复习“生活化”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在日常交际情境中学习汉语拼音和普通话”。因此,要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情境,有利于知识与能力的统一。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