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小说阅读专项作业设计
作者: 赵晓震 吕美燕
【作业定位】
小说阅读专项作业设计应体现如下导向:一是发挥作业的诊断、反馈功能,以评促教,以评促学,力求体现“教学评一致性”。本作业不设分值,配有“小贴士”,不仅引领学生的思路,还供教师在批改时分析、记录学生的问题所在。二是基于教材,适当延伸,重点对单元语文要素的落实情况展开评估。三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迁移运用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养成自主阅读的好习惯。
【作业目标】
1.关注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描写,感受人物形象。
2.提取整合信息,把握主要情节,体会情节、环境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3.在“小贴士”的指引下,学会分类整理题目,梳理答题方法,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
4.由课内阅读走向课外阅读,激发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作业内容】
导语:小说大多是虚构的,却又有生活的影子。读小说,要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外小说,感受小说的魅力吧!
一、课内阅读
穷人(一)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 ……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穷人(二)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1.片段一重点通过对桑娜的 ___________描写,片段二重点通过对渔夫的___________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桑娜和渔夫___________的品质。
2.两个片段中,反复用了“……”“!”“?”这三种标点符号。下面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省略号的连续运用,逼真地写出桑娜的矛盾与不安。
B.片段一中用了4个“?”,表现出了桑娜一家生活的贫穷与艰难。
C.省略号的连续运用,是因为桑娜惊慌失措,语无伦次。
D.“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中的两个“!”表达了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收留孤儿的决心。
二、课外阅读
选择
①他本在一家外企供职,一次意外,使他的左眼失明。为此,他失去了工作,到处求职都因“形象问题”连连碰壁。“挣钱养家”的担子落在了妻子的肩上。
②妻子日渐感到他的老父亲是个负担,不止一次跟他商量把老人送到老年公寓去,他都没同意。一天晚上,他们在卧室里吵了起来。妻子嚷道:“不把你爸送走,咱们就离婚!”
③第二天早饭时,父亲说:“有件事我想跟你们商量一下。你们每天上班,孩子又上学,我一个人在家太冷清了。所以,我想住到老年公寓去……”
④他一惊,父亲昨晚果真听到他们争吵的内容了!“可是,爸——”他刚要说些挽留的话,妻子瞪着眼在餐桌下踩了他一脚。他只好又把话咽了回去。
⑤第二天,父亲就住进了老年公寓。
⑥星期天,他去看父亲。父亲问他工作怎么样,身体好不好……他好像被人打了一记耳光,脸上发起烧来。“你别过意不去,我在这里挺好,有吃有住还有得玩……”父亲看上去很满足,可眼睛里却渐渐涌起一层雾。
⑦几天来,他因父亲的事寝食难安。挨到星期天,又去看父亲,刚好碰到市卫生局的同志在向老人们宣传无偿捐献遗体器官的意义,问他们有谁愿意捐,很多老人都摇头。父亲站了起来,问了两个问题:一是捐给自己的儿子行不行,二是趁活着捐可不可以——“我不怕疼!我也老了,捐出一个角膜,生活还能自理,可我儿子还年轻呀,他为这只失明的眼睛,失去了多少工作的机会!要是能将我儿子的眼睛治好,我就是死在手术台上,心里也是甜的……”
⑧所有人都停止了谈笑,把震惊的目光投向老泪纵横的父亲。一股看不见的潮水瞬间将他裹围。他满脸泪水,迈着沉重的步子,一步步走到父亲身边,和父亲紧紧地抱在一起……父亲用手给他捋了捋衬衣上的皱褶,疼爱的目光像一张网,将他兜头罩下。他再次哽咽,感受如灯的父爱在他有限的视力里放射出了无限神圣的亮光。
⑨当天,他不顾父亲的反对,把父亲接回了家。至于妻子,他已做好最坏的打算。
3.这篇小说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请根据小说内容,填写故事情节图。
4.小说写到了父亲和他都做出了选择,请围绕题目,完成下面的表格。
5.找到第④自然段中的画线句。联系上下文可知他的内心一定是矛盾的,请写一写他的心理活动。
三、推荐阅读
童年(一) 批注栏
①那时我病得很重,刚能勉强起身。我清楚地记得,我病着的时候,开始是父亲开开心心地照顾着我,后来他突然不见了,照顾我的人换成了外祖母,一个很奇怪的人。
②“你从哪儿过来啊?”我问她。
③她回答:“从上面来,从下城来,不是过来,是坐船来!人怎么能自己从水上过来呢,真是个小迷糊!”
④这真可笑,又是上又是下的,让人糊涂。上面楼上住的是几个染了大胡子的波斯人,而地下室住了一个卖羊皮的黄皮肤卡尔梅克老头。下楼梯可以从扶手上滑下去,要是摔倒的话就滚下去,这一清二楚。可是这关水什么事?简直都乱套了。
⑤“我怎么就迷糊呢?”
⑥“因为你吵得人迷糊啊。”她说完也笑了起来。
童年(二) 批注栏
①外祖父家里充满了仇恨,大人之间的一切都是以仇恨为纽带的,孩子们也争先恐后地加入了这个行列。
②后来从外祖母那儿我才知道,母亲来的时候,她的两个弟弟正强烈要求外祖父分家。
③母亲带着我突然回到这个大家庭来,这使他们分家的愿望更加迫不及待了。
④他们怕母亲向外祖父讨回她本应该得到的嫁妆。那份嫁妆因为母亲违抗父命而结婚被扣下了。两个舅舅一致认为那份嫁妆应该归他们所有。
⑤除此之外,当然还有些别的琐事,诸如由谁在城里开染坊,又由谁到奥卡河对岸纳维诺村去开染坊,等等等等,他们吵翻了天。
⑥我们刚到几天,在厨房里用餐时就爆发了一场争吵。
⑦唰地一下,两个舅舅都立了起来,俯身向前,指着桌子对面的外祖父狂吼,狗咬般地龇出了牙。
⑧外祖父用饭勺敲着桌子,脸涨得通红,公鸡打鸣一样地叫:
⑨“都给我滚出去要饭去!”
6.请你说说《童年》一书中给你印象最深的一个画面,并说明理由。
7.《童年》这本小说中出现了数十个人物,不容易分清楚,但他们都是围绕主人公阿廖沙塑造的。请照样子,梳理小说的主要人物、发生在这些人物身上的重要事情以及对相应人物的评价。
8.有人说阿廖沙的童年是悲惨的,你是否赞同这种说法?请你从上面两个选段中找找理由。画出句子,并在批注栏内相应句子的旁边写写批注。
【作业设计意图】
1.还原真实情境。本作业努力还原真实、自然的阅读状态,珍视学生阅读中的多元感受。联系阅读和生活经验,从理解内容、揣摩表达到体会人物形象,不断丰富学生的阅读感受,使其在阅读中不断有新的发现,为阅读整本书打下基础。
2.紧扣语文要素。本作业针对阅读复习这一主题进行设计,整合了小学阶段有关小说阅读的各个语文要素,如“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引领学生习得语文能力。
3.体现不同层级。阅读能力的五个层级是相辅相成又循序渐进的。本作业设计了8道题目,体现了不同的阅读能力层级(如表1),通过互补型的组合,增强材料间的关联度。
4.突出导学功能。本作业专门设计了“小贴士”,指出做题的步骤、思考的过程以及注意点,以便学生在其指引下,提升思维能力,习得解题方法,分享思考成果,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热爱阅读。
【作业使用建议】
有效的小说阅读专项作业应努力践行轻负高质的理念,发挥反馈与诊断功能,探寻改进教与学的方法,让学生丰富学习内容,养成自主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达成教、学、评一致。练习时须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练习时机。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小说单元。可在教学完本单元内容,引导学生阅读了“快乐读书吧”推荐的三本小说后(为了有效阅读,教师可上相应的读书指导课、启动课、跟进课、汇报课),完成本作业,这样能更好地明晰本单元的重点,落实语文要素。
2.追求独立完成。作业是课内教学的补充和延续。设计本作业的目的,一方面是便于教师掌握真实的学情,另一方面是引导学生巩固知识,反复实践。因此,要强调练习的独立性,以练促学,促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锻炼和发展。
3.突出诊断功能。“小贴士”不仅给学生看,还给教师用。教师在批改作业时,一旦发现学生在哪一步出现了问题,就在“小贴士”中相应的序号后面做好记号,清楚学生出错的原因。教师不是泛泛地集体讲评,而是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完成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真正达到“以评导教”的目的。
(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