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教学思考
作者: 周一贯【摘 要】从学生自幼接触文学作品的现实出发,认识“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这一学习任务群的基本内涵,厘清文学的“思想性”“真实性”和“典型性”,并提出“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相关教学策略:充分理解文学作品是教材选文的主旋律;正确认识科普作品中的文学嫁接;深入感受红色经典课文中的文学色彩;在沉浸式审美和文学滋养下学习创意表达;在范文引领下进行多种文学体裁的习作尝试。以此解答教师在这方面的疑问。
【关键词】文学;文学阅读;创意表达
不少一线教师认为,“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看起来似乎比“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教学难度更高。其实不然。对学生和教师来说,接受“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并不会比接受“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困难许多。可以这样说,孩子出生后,就生活在一个文学的环境里。他们最早听到的催眠歌谣就是文学作品,不久后看到的花花绿绿的图画书也是文学作品。他们听惯了的大人们讲的故事,更是不折不扣的文学作品。至于教师,谁都有过接受文学的童稚时代,当时接触的语文教材中有极大部分课文属于文学作品,自然更具有对文学的亲近之情。一句话,大家生活在一个文学的世界里。而且,文学似乎更切合孩子的认知特点和心灵世界。
小学阶段的“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十分切合。对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就明确指出了具体要求与操作方向:“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作品,提高审美品位;观察、感受自然与社会,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思考,尝试创作文学作品。”[1]26这里所涉及的要求与范围,都指向小学生现实存在的学习活动。可以说,“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是儿童生命成长和发展中的应有之义。
一、“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内涵解读
虽然学生自幼接触文学作品,但是接触文学作品与了解文学不完全是一回事。什么是“文学”?现代专指用语言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所以也称“语言艺术”。文学通过作家的想象活动把经过选择的生活经验体现在一定的语言结构之中,以表达人对某种生存方式的发现和体验。[2]如前所述,孩子出生后不仅生存在一个现实世界里,也生活在一个文学世界里。从某种角度说,儿童对文学并不陌生,而且他们的思想和言说,往往更多地会带着文学的色彩。但是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却并不简单,需要基于更多的了解和素养。
从历史来看,“文学”一词的意蕴是有所变化和发展的。先秦时期,“文学”曾泛指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等在内的一切学术和文化方面的书面著作。魏晋南北朝时期,又将文学分为韵文和散文两大类。现代则通常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多种体裁,在各类体裁中又有多种多样的形式。[3]这样,就会出现因文本(通常指应用文、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与文学作品(通常分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类)相互融合而产生中介性的新文体。如果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这一学习任务群的角度分析,并不缺少有关“如何说明”的启示;如果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视角思考,也有相当丰富的教学机遇。所以,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不宜作决然的割裂。对此,2022年版课标在“课程内容”部分,针对“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明确指出:“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1]19这说明各学习任务群之间不是截然分割,而是“相互关联”的,只有“相互关联”,方能“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
根据马克思主义对文学艺术起源的解释,最初的文学艺术是原始人在生产劳动中创造的:或是劳动经验的介绍,如原始洞穴壁画;或是劳动生产的美化,如原始舞蹈;或是组织协调劳动动作的手段,如原始歌谣;或是以幻想征服自然,争取丰收的理想,如神话。当然,受生产发展水平的影响,原始人的文学艺术多为音乐、诗歌、舞蹈这三类,并以劳动的节奏为共同纽带。这说明,文学不是远离生活的尊贵殿堂,而是人们劳动中的产物。当然,对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基本内涵,还应有以下一些方面的认识。
一是文学的思想性。所谓“思想性”是指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所显示出来的全部思想意义和认知价值,通常是指进步的、革命的思想。对于思想错误或反动的作品,一般不用这个概念。作品的思想性,是题材的客观意义和作者的主观思想情感两个方面的有机统一。其中,作者的主观思想情感居于主导地位。它既影响到作品题材的选择,又关系到对题材的评价与开掘。所以,作品的思想性取决于作者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当然,许多具体的、产生于各个历史时期的作品,既不同程度地反映了生活的某些本质,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具有进步性,又或多或少对生活作了某些不正确的甚至是歪曲的描写,流露出一些消极的思想情绪。对于这种瑜瑕共存的状态,我们需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去区别对待,有批判地吸收。
二是文学的真实性。这里指的是文学作品反映生活、揭示生活所达到的真实与深刻的程度。所谓的真实,指符合生活的本质及规律,体现了历史发展的方向,而不是指具体的真人真事。这就与作者的三观、生活经验、艺术修养密切相关。文学因为采用了集中概括的手段表现主旨,所以可以比生活更真实。
三是文学的典型性。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是自然存在的,也往往是粗糙的、分散的,有的只体现了本质的某一方面,有的只体现了本质的非主要方面。但文学作品通过艺术形象所显示的必须是社会生活的某种本质和规律。它以真实生活为基础,又比实际生活更集中,更典型,更具有普遍性。这就是文学作品既源于生活而又能高于生活的关键所在。因此,文学作品的典型性总是与艺术塑造的方法联系在一起,它表现的可以是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也可以是生活中可能有或应该有的人和事。由于各种艺术方法的特点不同,艺术的典型性和真实性往往会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态。如:现实主义要求作品中所表现的生活与客观的实际生活,从外在现象到内在本质都相近,虽不一定是真人真事,但却能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子来表现生活;浪漫主义则可以在合乎情理与生活逻辑的前提下,采用幻想、夸张、拟人化等手法虚构人物和故事,即改变生活的外在形式来表现生活,以揭示生活本质。
在指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时,教师虽然无须把这些文学相关的基本理论直白地告诉学生,但应当在教学过程中相机渗透和点拨,特别是在学生质疑问难时相机诱导,帮助他们提高阅读文学作品和创意表达所需的能力。如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首页配了《鹬蚌相争》的插画,在教师作单元导读时,学生提出:“从画上看,鹬把蚌啄住了,而蚌又把鹬的嘴牢牢钳住,怎么它们还会说话?”教师就让学生反思“如果蚌有嘴,那么它们的眼睛、鼻子又在哪里”,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这只是用拟人的方法讲故事,以便说明某种道理。正如2022年版课标对“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所强调的,本学习任务群不求学生对文学理论进行系统的学习,而是“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并从中“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当然,也要从中“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但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学生要在不断“观察、感受自然与社会”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思考”,甚至“尝试创作文学作品”。显然,这样的过程和要求,无疑能让学生长期受到熏陶和感染,并逐步获得提升。
二、“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实施要则
在教学实践中,针对“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有哪些注意事项?
(一)充分理解文学作品是教材选文的主旋律
应当看到,小学语文教材的选文主体是文学作品。这是因为文学作品的生动形象源于对生活的艺术创造,其形式活泼多样,故事富于想象,语言优美生动,特别适合儿童阅读。
从统编教材看,一年级上册编排了大量的儿歌、童诗和韵文,如起始教育《我上学了》中的《上学歌》,识字单元的《金木水火土》《对韵歌》以及写雪花的诗谜,拼音单元中的《轻轻跳》《说话》《在一起》《绕口令》《剪窗花》《欢迎台湾小朋友》《家》,课文单元中的《小小的船》《青蛙写诗》《雪地里的小画家》……入选的古诗也有好几首,如《江南》。就一年级下册来说,课文多了,歌谣、儿童诗虽然相对少了些,但仍然占着主体位置。课本第一单元是“识字”,第1~4课全部是韵文。《谁和谁好》《一个接一个》《怎么都快乐》等儿童诗和入选的古诗也占了很大的比重,还以专题形式出现了读读童谣和儿歌的“快乐读书吧”。
从二年级上册开始,课文主体由“儿童歌谣”转变为“童话故事”。二年级上册以“儿童故事”为重点,三年级下册则比较多地编排了“寓言”,让儿童感受“小故事大道理”的睿智。接着便是四年级上册的“神话”和四年级下册的“科学小品文”。第三学段(五、六年级)更多涉足小说,不仅有长篇小说的节选,还有白话小说(中国四大古典名著)和小小说(如《桥》)。同时涉及戏剧(如《京剧趣谈》《藏戏》)和外国著名文学作品(如《鲁滨逊漂流记(节选)》《骑鹅旅行记(节选)》和《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
正因为文学作品是教材选文的主旋律,而且从一年级开始就以儿歌、童话吸引学生,自然十分有利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这一学习任务群在教学实践中的落实。
(二)正确认识科普作品中的文学嫁接
作者提笔为文,因其内容和形式特点的不同而呈千姿百态。人们把内容和形式特点相近的作品归为一类。然而,文学作品是历史的产物,有着时代的印记。“世道既变,文亦因之”,文体也与万事万物一样,处在不断的变化中。尽管我们强调作者挥笔为文前要有文体意识,但毕竟写作是作者个性化的表达,驱遣文字时更多的是“跟着感觉走”,写着写着,有时会很自然地超越文体的藩篱,有了客观上的“跨界”之举。这样的跨界多了,就会形成一种介乎两种体裁之间的新文体。
如科普作品是讲科学知识的,本来与文学并不搭界,但为了将抽象枯燥的科学知识讲得生动,就必须借助某些文学的魅力,久而久之,便慢慢形成了一种结合科学知识内容与文学样式的新体裁,名为“科普文艺”,包括科学随笔、科学小品文、科学杂文、科学童话、科学诗等等。又因为小学语文课在落实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的同时,又承担着知识传授的责任,所以,为了有最好的阅读效果,传授知识类的课文应当力避枯燥和单调。科普内容与文学样式的结合,自然成了最理想的方式。于是,课本选编了大量有这类体裁特点的课文。如一年级上册的《小蜗牛》、二年级下册的《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三年级上册的《在牛肚子里旅行》、三年级下册的《花钟》、四年级上册的《夜间飞行的秘密》、四年级下册的《琥珀》、五年级上册的《太阳》、五年级下册的《金字塔》、六年级上册的《宇宙生命之谜》等。由于这些课文均采用了某种文学表现手法来传递科学知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读懂它的知识内核,同时也要接受它的文学样式,获得审美的陶冶,且这两者应该和谐融合、自成一体。
(三)深入感受红色经典课文中的文学色彩
语文教学的根本理念之一在于“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1]2。显然,红色经典课文的教学,无疑是十分重要的部分。红色经典课文的主体是中国革命斗争的光辉史实,叙写的是真人真事,它们是“记人叙事的优秀文本”。同时,这类课文又有很强的文学性。因此,在小学各学段都是“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重要内容。如第一学段要求“阅读并学习讲述革命领袖、革命英雄、爱国志士的童年故事,表达敬仰之情和向他们学习的愿望”。第二学段则提出“阅读并讲述革命故事、爱国故事、历史人物故事,感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革命英雄、仁人志士的崇敬之情”。第三学段的要求更高:“阅读、欣赏革命领袖、革命先烈创作的文学作品,以及表现他们事迹的诗歌、小说、影视作品等,感受革命领袖、革命先烈伟大的精神世界和人格力量,认识生命的价值;运用讲述、评析等方式,交流自己的情感体验。”[1]27所以,在这类课文中真实性与文学性是同时并存的,在教学中应两者兼顾,不可偏废。如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的《八角楼上》,讲述了革命领袖毛主席在艰苦的革命斗争环境中日夜操劳、忘我工作,领导中国革命在艰难困苦中走向胜利的故事。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课件进行补充,使学生对课文反映的背景有所了解,同时让学生以“学讲革命故事”为载体识字学词,厘清课文结构,实行多元整合。“讲故事”的过程就是感受革命领袖伟大精神的过程。可采用“巧设情境”的“三步实践法”,即第一步“初读课文,理解词语,抓住要素,有条理地讲故事”,第二步“抓细节要素,具体地讲故事”,第三步“悟精神要素,生动地讲故事”,真正做到真实性与文学性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