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测试任务群”式命题

作者: 廖丽萍

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测试任务群”式命题0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学习任务群”这一课程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这对广大语文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了巨大挑战。为了更好地落实“教学评一致”,设计小学语文学业质量测试卷时,要改变传统的构卷结构,对应“学习任务群”,尝试以“测试任务群”的形式命题,体现出“学习任务群”情境性、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命题中要“呈现真实的学习逻辑,推动学生能动建构;展示合理的学科逻辑,引导师生规划教学;强调真切的具身逻辑,促进学生实践应用;依据系统的增值逻辑,发挥评价引领作用”,让语文学业质量测试真正走向素养立意。

【关键词】测试任务群;教学评一致;评价;逻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创新性地提出以“学习任务群”的方式组织与呈现课程内容,并设置了六大学习任务群。这对广大语文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了巨大挑战。为落实《课程标准》的理念要求,引导教师变革教学方式,在日常教学中推进学习任务群教学,科学的评价监测必不可少。它是实现“教学评一致”的重要推手。命题者可以依据学习任务群的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特征,对应各学习任务群在不同学段的目标定位、实施要求,设计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系列任务,形成“测试任务群”,通过“测试任务群”使“学习任务群”在教学中有效落实,切实发挥语文学业质量测试的教学引导作用,彰显素养导向,体现素养立意。

以命制四年级上册语文学业质量测试卷为例,可改变原先按积累与运用、阅读、习作三个板块编排试卷的方式,转而以学习任务群为基础,设计“整本书阅读”“实用性阅读与交流”“跨学科学习”三个测试任务群,将“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融入其中。整张试卷按测试任务群的方式组织与呈现,从学习逻辑、学科逻辑、具身逻辑、增值逻辑等视角进行命题,以便全面科学地评价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呈现真实的学习逻辑,推动学生能动建构

以测试任务群的形式组织的语文学业质量测试,必须以生为本,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逻辑,包括学生的身心特点、心理发展规律、学习内在需求等,通过典型的测试任务,帮助学生唤醒经验,主动与原有知识、技能建立链接,从而拓展、建构新的认知经验,提升学科素养。

(一)评价视角要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

每个测试任务群的评价视角都要和学生的知识背景、理解水平、接受能力、学习目标等相适应,符合年段特征和学生的身心特点。以本测试卷中的“实用性阅读与交流”这一测试任务群为例,该任务群以“科学精神”为主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介绍了科学家的深海探索历程,并据此设计了五道题目。前两道是客观题,以判断、填空等形式考查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和基本的内容理解能力;后三道题相对复杂,例题1要求学生围绕文本内容提出并解决问题,例题2要求学生基于对文本的理解对科学家进行评价,例题3要求学生在主题班会上发表观点。

【例题1】

在阅读过程中,小柯同学产生了如下问题。(6分)<Z:\2021年教师类小学版\2021年小学语文\小学语文2023-6\小学语文2023-6期内芯\Image\1.jpg>

(1)小柯的问题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问题。(1分)

A.针对文章内容     B.针对文章写法

C.联系生活经验

(2)请你帮助小柯解决这个问题。(3分)

第一步:联系第①段,获取信息:海洋是_______________。

第二步:从“阅读链接”中,可以知道_______________。

第三步:结合上面的信息,能够得出,“深海探测”项目的研究有助于_______________。

(3)读文章的过程中,你产生了什么疑问?请写下来。(2分)

我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打算采用_______________的方法来解决。

【例题2】

2020年,中国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刷新了中国载人深潜的新纪录,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实现万米载人深潜的国家。这一突破离不开海洋测深研究员的奉献。请你根据提示,完成下面的颁奖词。(3分)

你们_______________,积极投身祖国海洋建设事业。海洋测深是一个极其困难而又精细的工程,_______________,任何细节都会影响结果的精准度。在探索过程中你们_______________,担重任,用自己的实干和奉献,实现了海洋测深领域的一次次飞跃,为建设海洋强国添砖加瓦。

A.志存高远                   B.英勇无畏

C.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D.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E.栽跟头                         F.挑大梁

【例题3】

2022年6月8日是第十四个“世界海洋日”。四(2)班举行了“关注海洋,守护蔚蓝”主题班会,同学们展开了激烈讨论。请你也来发表自己的看法(可以结合下方资料)。(2分)

无论是阅读材料的选择还是题目的设计,均体现了命题者对学情的重视。四年级学生的感性思维大于理性思维,阅读科普类文本有一定障碍。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阅读材料便于学生理解。三道例题与教科书中的阅读策略单元、口语交际、“词句段运用”等内容紧密结合,体现了“教学评一致”。题目形式新颖活泼,例题1是阶梯式的连续填空,例题2是选择式的颁奖语填写,例题3是伙伴对话式的观点交流,从题目内容到题目形式均易被学生理解、接受。学生答题时处于一种相对自然的状态。这能激发其参与评价的能动性,也赋予其展示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的空间。

(二)题目编排要契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以测试任务群的形式编制语文学业质量测试卷,应努力体现核心素养的综合性、学业质量的整合性与实践性等特征。对于每个测试任务群,题组与题组之间、单组题目下的各小题之间,均要体现有结构地评、有关联地测;所有题目的设计均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契合学生的答题逻辑,贴合学生的思维发展。比如,“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测试任务群的五道题目基本都是围绕阅读能力的五个层级编制的,从提取信息、整体感知到理解文本、解决问题,再到作出评价,五个层级联系紧密,对学生能力的考查也逐级提升。该测试任务群基于文本特点及“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考查要求,先多形式考查内容理解,再多角度联结学生的学习活动、社会生活,最后引导学生分析评价、发表观点、互动交流,体现了思维发展的阶梯性和评价任务的渐进性,符合学生的答题思维。

(三)任务设计要匹配学生的学习路径

“教学评一致”是测试任务群题目命制的内在要求,即设计的题目既要与教学活动关联,又要与学生的学习路径匹配。例题1以学生的视角进行设计。命题者基于主题、情境和语言材料特点,依据学生“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的学习路径,编制了一组结构化的阶梯式填空题。题目既是测试内容,也是答题支架;既考查学生提问并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让学生在测试中再次体验并巩固相关策略。各小题构成了一条有结构的“逻辑链”,既让学生的答题思维得以外显,又真实呈现了师生日常的过程性教学活动。测试任务与日常学习无痕连接,引导学生在评价中将知识与经验加以转化,形成一个正向的学习闭环,培育学生良好的学科素养。

二、展示合理的学科逻辑,引导师生规划教学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1]1以测试任务群的形式组织的语文学业质量测试,在提供语言材料、编制题目等各个维度,均应严格遵循语文学科逻辑,契合课程特点,通过评价引导师生整体统筹规划语文教学活动,真正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提供语言材料:语文性与社会性相结合

统编教材各单元的篇章页往往以简练的话语呈现人文主题。基于此,命题者在命制语文学业质量测试卷时,围绕“成长”主题编写了卷首语,并在每个测试任务群之前设置了引导语,以凸显测试主题。这些语言既提示了测试内容,又在无形中对学生进行语感培养、情感激发和文化渗透,提高了测试卷的语言效度。

【卷首语】

中华文化灿烂如星,照耀古今。古代神话里开天辟地、téng yún jià wù_______________的想象,是先人对世界ào mì_______________的探索。“蛟龙”探海、“天宫”探月……这些令世界zàn tàn_______________的qí guān_______________,是现代人接力探索的脚步。fēi fán_______________的民族精神chuàng zào_______________灿烂的文化。让我们一起仰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星空,找寻gǔ wǔ_______________自己前进的lì liàng_______________。

【远古光辉   “悦”读传承】

跨越千年,穿行远古,在阅读中同古人一道仰望苍穹,看满天神话。

【光华时代   星辰大海】

云天之外,深海之下,在探秘中同科学家一道遨游,看时代神话。

【历史长空   群星闪耀】

历史长空,群星闪耀,和名人志士、英雄俊杰一道成长追梦。

命制测试卷时,各测试任务群选择了不同类型的阅读材料。第一则材料是《鲧窃息壤》,讲述了鲧为人类造福的故事;第二则材料描述了科学家探测深海的历程;第三则材料是《王泰让枣》,体现了王泰的智慧与谦让。语言材料丰富,既具生活性,又具社会性。学生能从中读到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类型故事中人物的精神品质,初步感受整张试卷主题文化的高度及生命的温度。

(二)设计语言运用:知识运用与思维构建相整合

以测试任务群的形式命题,要以促进学生学习为起点,精心设计语言运用任务,将学生卷入其中,引导学生经历虚拟式实践、沉浸式思考,实现知识运用与思维构建相融合,提升学习能力。

【例题4】

(1)理解字词,读懂故事。(2分)

(2)梳理前因后果,理清故事脉络。(1分)

(3)想象品读,走近人物。(4分)

①读文中画线的句子,体会王泰不取枣的想法。(2分)

他会这样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演王泰说话的样子时,可以用_______________的语气。

A.激动          B.满不在乎        C.自信

②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王泰让枣之后其他孩子的反应。(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完故事,小组想再选一个类似的古代儿童故事进行表演。请你根据阅读感受,将小柯和小语的想法补充完整。(2分)

小柯:我想选_______________的故事,因为他们都善于思考、判断。

小语:我建议选《孔融让梨》,我认为孔融和王泰都是_______________的人。

例题4出自测试卷中的“跨学科学习”测试任务群。命题者基于文言文阅读创设了“故事剧场”的答题情境,既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又使后续“想象人物想法、体会人物说话语气、理解人物反应”等题目的设计显得真实合理。命题者通过题干、题型等为学生提供答题支架,引导学生展开联结、想象、对比、分析等思维活动,促使学生建立语言运用、思维发展、能力迁移三者之间的紧密联系,并在这一过程中提升核心素养。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