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学 “厚”学 “真”学

作者: 王诗梦 洪高慧

“趣”学 “厚”学 “真”学0

【教材解读】

《古人谈读书》是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为“读书明智”,语文要素是“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

从文本内容看,本文由两则文言文组成,按朝代顺序选编了中国古代孔子、朱熹两位大家的读书之论。孔子告诉我们正确的求学态度,即读书要谦逊好问、努力勤勉、有进取心、持之以恒;朱熹启发我们读书“三到”的方法,即心到、眼到、口到,特别强调了“心到”的重要性。

从语言层面看,与通俗易懂的白话文相对,文言文言简意赅,用语存在古今异义的现象,如“尝”“急”等。理解文言文的句意是教学的重难点,课文中的注释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后第二题就指向这一学习方法的落实。

从编排意图看,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根据句意梳理古代圣贤的读书态度或方法,把握本课内容要点,落实核心语文要素;二是古为今用,让学生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从古文读书论中获得启发。这也是课后第三题的编排意图。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初步掌握学习古文的基本方法——借助注释、看插图、组词等,教学时可由扶到放,组内互学反馈。对于“尝”“急”等古今异义的字词,学生需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来加深理解。关于第二则文言文中“三到”的主次关系,学生理解起来相对有难度。为此,可借助《语文作业本》中的思维导图,提取整合信息,拓展故事,助力理解。学生对文言文存在距离感,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寓教于乐,让学生趣学文言文,内化运用文言文。

【教学目标】

1.借助字理认识“耻、寝、矣、岂”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识”,会写“耻、诲、谓、诵、岂”5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大意。背诵课文。

3.利用关键词句梳理古人读书的态度和方法,并能在生活中积累、运用读书名句,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写出从中受到的启发。

【教学重难点】

重点:借助注释理解大意;利用关键词句梳理古人读书的态度和方法。

难点: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写出从中受到的启发。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板贴、词卡、书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谈话:古文介绍激兴趣

1.用古文做自我介绍。

余姓×,名××,乃龙湾×××五(2)班之师,好读书。

余姓            ,名            ,乃            ,好            。

2.回忆读过的文言文。

3.简单了解读书节目《朗读者》。

(设计意图:用古文做自我介绍,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回忆读过的古文,能唤起学生对古文的认知;了解《朗读者》节目,则为课堂中情境的创设做好铺垫。)

板块一:朗读专场触古文

1.创设《朗读者》节目情境,齐读课题《古人谈读书》。

2.出示文本,说说它与学过的文言文有什么不同。

小结:由两则文言文组成,有个共同的主题——读书。

3.出示初读要求。

(1)大声朗读两则文言文,读准字音。

(2)圈出两则文言文的出处或作者信息。

4.交流反馈。

(1)交流找到的信息。

(2)把两则文言文放入时间轴,说理由。

(3)小结:从古至今,对于读书这件事,大师都有自己的看法。(板贴:孔子、朱熹)

(设计意图:创设《朗读者》节目情境,可串起各个环节。通过圈画作品出处或作者信息,学生发现课文按朝代顺序进行编排,初步感知文本,厘清课文脉络。)

板块二:初学《论语》谈读书

1.阅读信息卡(如图1),了解论语。

2.多种形式朗读文本。

(1)自主练读,同桌互读。

(2)重点读好多音字,链接《语文作业本》,选择正确读音(如图2)。

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区分“知”“识”的读音。

(3)借助停顿符号,再次练读。

(4)同桌互读,全班读。

3.学习活动:读文说意。

(1)读:大声朗读《论语》第1至3句。

(2)说:借助注释,说说大意。

4.汇报交流。

(1)交流句子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①读词卡“是知也”,再次强调“知”的意思及读音。

②借助注释说大意。

③梳理要点:实事求是。(板书)

④齐读句子。

(2)交流句子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①说大意,关注注释中“耻”的意思,了解字理,书写“耻”。

②链接《语文作业本》,判断对错,说明理由(如图3)。

③梳理要点:谦虚好问。(板书)

(3)交流句子三: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①再次强调多音字“识”,读词卡“默而识之”。

②链接《语文作业本》,判断对错(如图4)。

③梳理要点:持之以恒。(板书)

④齐读句子。

5.多种形式读:古今互文读—拍手节奏读—摇头晃脑读。

(设计意图:理解古文意思并提炼读书要点是本课教学重点。在学生充分自读互说的基础上对疑难字词进行集中反馈,并以前三句为例展开助学,可帮助学生初步掌握借关键词句梳理要点的方法,为合学做铺垫。)

板块三:合学《论语》梳要点

1.学习活动:梳理要点。

(1)自学:朗读《论语》第4至6句。

(2)合学:借注释说大意,梳理读书要点。

2.交流汇报要求。

小组朗读→代表汇报: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孔子想告诉我们__________。

3.小组成果交流(如表1),相机板书。

4.联读《论语》中有关读书的成语:诲人不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5.《朗读者》展示:配乐背诵朗读。

知之为知之,               ,是知也。

敏而好学,               。

默而识之,                     ,诲人不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                      ,                     。

学如不及,               。

吾尝终日不食,               ,以思,无益,             。

(设计意图:由“扶”到“放”的小组学习活动充分迁移运用了借注释解大意、理要点的方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和同伴互助作用,进一步提升了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板块四:联系生活用古文

1.创设情境用古文。

当我遇到疑难问题,想糊弄过去时,我忽然想起:                                  。

当姐姐读书有所懈怠时,我想劝她:

当舞蹈大师杨丽萍向傣族妇女请教跳孔雀舞时,我想夸夸她:真是              啊!

2.学习活动:摘抄论语写书签。

(1)摘一摘:选择一句,摘抄到书签上。

(2)说一说:生活中,我想把              (句子)送给              ,因为              。

3.集体交流赠书签。

4.小结,存疑结课。

(设计意图:从具体语境中用古文到联系生活用古文,以“鼓励、劝诫”的形式赠书签,学生对于读书启发经历了从理解到内化的过程,初步攻克课后习题。)

第二课时

板块一:共读朱熹寻“三到”

1.回顾本期《朗读者》主题,借助板书回顾《论语》中的读书之道。

2.阅读名片(如图5),了解朱熹。

3.多种形式朗读文本。

(1)听音频,自己读。

(2)重点读好问句,链接《语文作业本》,判断对错(如图6)。

指导学生读好停顿和疑问语气。

(3)借助停顿符号,再次练读。

(4)四人分句读,全班读。

4.梳理朱熹提出的读书方法。

(1)默读并找出朱熹提出的读书方法,圈出对读书的三个要求。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2)借助注释说意思,思考:两个“谓”的意思一样吗?书写“谓”字。

(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小结。(板贴:心到、眼到、口到)

(设计意图:朗读是学好文言文的前提和基础。学生借助示范,反复练读,攻破难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读中感悟,初步梳理读书要点。)

板块二:厘清关系悟“三到”

1.学习活动:理解要点——“三到”主次关系。

再读文言文,找出“三到之中,心到最急”的原因(如图7)。借注释,和同桌说意思。

(1)反馈交流,相机出示。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联系上下文,说清楚“却、决”等字的意思,把“三到”关系说明白,重点理解“急”的意思。

(2)将古文里的句子,用下面的句式说。

因为                          ,所以                      。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