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学”活动:小学英语教学中融入国家安全教育的路径

作者: 李乐乐 郭翔

“演学”活动:小学英语教学中融入国家安全教育的路径0

[摘要] 国家安全教育要融入中小学各学科课程。在小学英语课堂中融入国家安全教育,关乎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和文化自信的培养。依据相关政策文件,研究梳理了国家安全教育知识点中有关小学外语教学的内容,探索出利用“演学”活动开展国家安全教育的路径;在分析了“演学”活动主体性、互动性、情境性的基础上,结合教学案例探讨如何通过“演学”活动潜移默化地融合文化安全、资源安全和海外利益安全等内容。

[关键词] “演学”;小学英语教学;国家安全教育

一、小学英语教学中融入国家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国家安全教育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战略工程,是培育和增强青少年国家安全意识、提高维护国家安全能力的基本路径,也是培养造就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手段。《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大中小三个学段的国家安全教育目标,其中小学阶段的目标是“重点围绕建立国家概念,启蒙国家安全意识。学生初步了解国家安全基本常识,感受个人生活与国家安全息息相关,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小学是国民教育的基础,小学生是国家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开展小学生国家安全教育,对培养小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引导小学生涵养爱国之情、确立报国之志、锻炼报国之才有着重要意义。因此,虽然小学生年龄较小,但是仍有必要初步了解国家安全基础常识,以便为后续中学、大学阶段的国家安全观念建构奠定基础。

《指导纲要》同时指出国家安全教育要“融入各学科专业教育教学”,因此各学科教师都有责任在学科教学中有机融入国家安全教育内容,将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结合。这一点在英语学科上更为凸显。英语学科作为当今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主要语言载体,对中国走向世界、世界了解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学好英语有助于形成国家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增强文化鉴别能力,为日后发出中国声音、贡献中国智慧、维护中国安全打下良好的基础。当今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英语成为国际交流与互动的重要载体,教师要帮助学生在诸多复杂混乱的信息中梳理思路,明辨是非,培养其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传递正确的生命观,当学生有了正确的政治观和价值观,才能在对外交流的过程中培养起民族自信心,才能在未来纷繁复杂的事情中找准本心,才能在国际交流中平等自信地沟通,赢得人心。

作为小学英语教师,应当立足英语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帮助学生在多元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比较、观察、识别中外文化的异同,初步具备文化鉴别能力和国家安全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怀和文化自信。

二、小学英语教学中融入国家安全教育的契合点

小学生国家安全教育要注重学科渗透,挖掘学科知识和国家安全教育的契合点。《指导纲要》在附件部分,分学段列出了国家安全教育知识要点,并标注了涉及的相关学科。结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英语义教课标》)中的主题内容,研究梳理了其中有关小学外语教学的内容(如下表)。

结合上表可以清晰看出,国家安全教育在小学英语课堂中主要涉及文化安全、资源安全和海外利益安全。其中,文化安全涉及得最多,也最重要,这体现了国家安全教育内容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之一的文化意识相互印证的特点。依据《英语义教课标》,在文化知识的学习中,一级、二级内容要求提到了“中外典型文化标志物和传统文化节日的简单信息”“中外重大节日的名称、时间、庆祝方式及其意蕴”等。因此,结合文化安全的知识点不难发现,教师应该以中外主要传统节日为抓手,增强学生对文化多样性的感知与体验,重点关注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典型文化标志物的理解、表达和意蕴分析,探究与传统节日、文化遗产有关的人物事迹(如屈原),从而树立文化自信,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向心力,潜移默化地渗透“文化安全的重要性”这一理念,避免小学生盲目推崇西方节日。此外,在英语课堂中资源安全与主题群“环境保护”密切相关,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下我们需要加强资源节约与利用的国际合作与国家理解,加深对资源安全的认识。教师要从环保理念、环保举措入手,让学生关注中国的环境现状与中国的环保举措。针对海外利益安全的学习,以旅游文化(重点标志物)和风土人情的学习为切入点,创设出境游玩的情境,让学生加强安全意识和规则意识,做文明守纪的中国游客,并养成安全防范意识。

三、利用“演学”活动渗透国家安全教育的依据

小学生因为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的局限性,对抽象的概念如文化安全、资源安全、海外利益安全等难以理解,因而国家安全教育不能依靠照本宣科、机械说教。为此,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尝试开展“演学”活动,以促进国家安全教育更易于学生接受,避免简单添加、生硬联系的问题。“演学”活动是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开展以语言学习、文本阅读、角色扮演、戏剧表演、情节拓展、剧本创编等形式的“表演+学习”活动。“演学”活动可以在小学英语课堂上常态开展,以戏剧元素为抓手体现以生为主的特点。通过“演学”活动,静态的语言变成可演、可做、可表达的活动材料,学生在演学活动中经历情境感受,角色沉浸、语言表达、互动交往、文化浸润。在小学英语课堂中,利用“演学”活动渗透国家安全教育有以下优势与特点:

主体性。教师要让课堂教学在小学国家安全教育中起到实效,必须将课堂的主体地位交还给学生,摆脱学生被动学习与课堂机械呆板,正确认识到小学生才是国家安全教育的主体建构者,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指导纲要》提出:小学阶段侧重考查参与相关活动的情况。因此在小学阶段,要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地位。如果采取常规的讲授法,很难做到让班级全员都能参与其中。表演活动需要小组同学通力合作完成,可以做到覆盖全班同学。“演学”活动不但有利于提升学生英语学习的信心,建立学与用的有效途径,还能够帮助学生参与到国家安全常识的学习理解活动中去,成为课堂的主人。

互动性。“演学”即“表演+学习”的活动,“演学”活动是指向深度交往的、指向交互的、指向文化的、指向情境的课堂教学活动。这样的活动特点有利于小学生就中国传统文化保护、资源节约与利用、海外出游等话题进行较为充分的交流,便于学习彼此的观点和意见,各个“剧组”之间相互学习模仿借鉴,有利于他们逐步将国家安全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表演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表演中的戏剧冲突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鼓励学生大胆讲述自身对学习内容的相关理解和感受,并对涉及跨文化交际、国际理解、讲述中国故事的方法等内容加以指导,形成小演员与观众、观众与观众、演员自己、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思想碰撞。

情境性。考虑到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国家安全基本常识需要在情境中渗透与理解,切不可生搬硬套、机械宣讲。“演学”活动需要教师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感悟个人与国家安全的关系,同时在海外场景中增强自己的身份认同与家国情怀。教师可以通过定格动画等戏剧教学手段,让学生体会角色的感受与体验,如在海外旅游场景中,创设“遇到了困难怎么办,如何通过英语问路找到中国大使馆”的情境。这样真实的情境给了小学生较强的跨文化交际体验,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

四、小学英语教学中利用“演学”活动渗透国家安全教育的实践

(一)寻根溯源,增强爱国情感

文化意识的培育有助于学生增强家国情怀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涵养品格,提升文明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中国传统节日既是文化意识培养的重点抓手,也是小学生了解文化安全、提升文化自信、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增强爱国情感的重要路径。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核感悟,内化语言知识,笔者尝试在班级中开展“演学”活动,以帮助学生了解与节日有关的文化遗产,理解我们民族的根脉所在。例如,译林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下册Unit 7 Chinese festivals 单元中介绍了四个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要想对传统节日有深层次理解,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追根溯源,了解传统文化的“根”与“魂”。因此“演学”活动必须结合情境,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端午节等节日为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教师以节日为主线,设计“演学”活动单,共分四幕。第一幕教师给予完整剧本作为示范,剧本中不仅复习了书本中提到的春节吃饺子的习俗,还补充了“饺子”的寓意。另外,台词中介绍了“红包”和“放鞭炮”的习俗由来,学生通过阅读“剧本”深度感知春节这一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在接下来的三幕中,教师并没有给予学生完整的台词,更多的是提供一些与节日相关的图片和背景信息,由学生自己创编剧本。如在端午节的情境中,教师提供了屈原的英文故事作为补充材料,并设计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五红”看龙舟赛的场景,长辈向孩子介绍这些红色食物的寓意,讲述屈原的故事;在重阳节,教师设计学生向外国小朋友介绍英文版《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情节。利用“演学”活动,让学生深层次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文化知识,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学生在寻根溯源的过程中培养文化品格,树立文化自信,增强爱国主义情感,让国家安全教育与学科教学的融合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与多彩,避免对西方节日的盲目追崇,增强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二)立足实践,践行绿色发展

维护资源安全必须坚持推进绿色发展,这与《义教英语课标》中的子主题“绿色生活的理念和行为”相符。绿色生活的理念要落实到行为表征,需要教师创设校园、家庭等场景,在场景中让学生以情景剧的形式探讨环保举措,加深对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安全的理解。

例如,六年级上册Unit 7 Protect the Earth Story time板块,从水资源、能源、木材和塑料制品四个方面介绍目前人类面临的问题和一些保护地球的建议;Fun time板块是“变废为宝”的手工实践活动,它指导学生如何改造废旧物品,进行循环使用;Culture time板块介绍了地球日和世界环境日的相关信息;Cartoon time板块呈现了主人公以“保护地球”为主题绘制海报的故事。整个单元各板块之间都与《指导纲要》中“资源安全”领域的内容息息相关。因此,教师以“Green life”为“演学”活动的主题,指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剧本和海报设计,以期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剧本以主人公Mike的校园生活展开。尽管Mike的家离学校很近,但Mike爸爸依旧每天开车接送他上下学;Mike在学校里洗手后经常忘记关闭水龙头;体育课后,随手乱丢喝完的塑料瓶,因此同学们决定找他好好聊聊;最后,Mike意识到自己有许多浪费资源的行为,决定改变自身行为并和同学们一起参加倡导“绿色生活”的志愿者活动。学生在剧本中给Mike提出建议:“You should go to school on foot or by bike.”“You should turn off the tap after washing hands.”“If we don’t save water,the last drop of water on the Earth will be our tear.”“You can reuse plastic bottles to make some toys.”“We should do more to protect our Earth and have a green life.”

学生在完成剧本的过程中,通过分析和思辨,对主人公Mike的行为进行评价,运用所学知识技能、方法策略和思想观念,从多角度认识和理解世界。“演学”活动还要求学生制作“Green life”的主题海报,在表演过程中向全班同学展示。表演结束后,教师将学生作品张贴在校园宣传栏中,呼吁全校师生关注生态安全。不仅如此,教师还结合学校“劳动技能学习周”的活动,布置了“变废为宝”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将常见的废旧物品再改造,并就其制作过程录制英语视频,引导学生将所学环保与资源知识迁移创新到生活实际中,加深对资源安全的理解,巩固结构化知识,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三)巧用冲突,体验跨文化交际

对小学生而言,海外利益安全的知识主要涉及突发事件处理与求助、文明海外出行等。小学生需要了解如何用简单的英语指路、问路、求助,以及目的地国家出入境与海关规定、中国使领馆的基本信息。同时,他们要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出游前了解当地风土人情、宗教信仰、风俗禁忌,做到文明出游。教师可以利用“演学”活动激发学生思维,提升文化意识、海外安全意识。结合课本内容,模拟真实场景,基于跨文化交际创设戏剧冲突,让学生感受海外多元文化,丰富学生的跨文化交际体验,同时为“我是中国人”感到自豪。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