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项目化构建校本高效课堂,赋能个性化教学

作者: 杨瑞芳

[摘要] 本文以“3D运动场馆空间设计”跨学科课程为例,开发学习项目,实现个性化教学;依托项目学习,实现个性化成长;通过场馆空间设计,实现跨学科育人,以期带动教与学的全方位变革,多方位赋能师生共同成长。

[关键词] 高效课堂;项目化学习;个性化教学;场馆空间设计

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和育人能力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但“教师讲、学生听”的知识灌输和“教师演示、学生照搬操作”的技能训练仍然是一些教师教学的基本方式,此教学方法弱化了对学生探究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无法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教学方式亟待突破。在自治区教研室的引领下,我校于2016年成立“真实的学习——基于项目的校本高效课堂构建”课题研究组,以落实义务教育新课程方案和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与要求,在分科教学背景下树立“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课程意识和课程研究思维,以加强课程实施的综合性与实践性,为教师个性化教学赋能,为学校注入新的活力。

项目化学习是师生为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旨在让学习真正发生。2016年,自治区教研室主办的“真实的学习”系列培训使项目化学习为自治区广大学校所推广。此后,项目化学习渐渐改变了传统教学的面貌,成为我校师生实践探索的共同选择。从最初一个年级语文、数学、英语学科教研组推广至其他年级教研组,然后扩展至各学科普遍参与,最后各学科师生融合新课标要求,普遍开展基于项目研究的跨学科内容学习,师生获得了成长,学校获得了发展。

一、开发学习项目,实现个性化教学

第一,学习赋能,搭建项目研究小组,提供学习支架,开展师资培训,构建学习社区。实施教师培训,充分运用教师研修的资源,全力培养能在项目化学习研究和实践领域起引领作用的“种子教师”。在项目初期,学校组建核心教师团队,把各学科的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吸纳进来,通过专业学习培训,加深教师对项目化学习的理解,让他们产生探索研究的愿望和动力,使课程变革内化成个人的使命。

第二,研究赋能,深化项目研究,研讨教学方案和教学内容,达到“问题即课堂、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目的。学校引入项目化研究专家,为项目组成员提供专业培训,在深入学习项目化学习理论和实践知识的前提下,项目组开展深度的交流和研讨,借助数据分析、案例比较,促使教师深刻理解在我国中小学开展项目化学习的意义,认识到基于项目的学习是将核心素养与有效课堂相融合的一种教学方式。同时,各年级组、备课组根据学科素养和项目化学习内涵,确立项目化学习研究内容,开发各学科项目化学习案例,把课程建设与教师专业成长联系起来。在制度保障上,学校不断融合、完善教师专业成长考核激励机制,细化评价细则,持续提高教师的课程执行力。

第三,实践赋能,采用新课程标准的建构模式,以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为主线索,用大单元、大概念统整学科内容,关注知识技能的建构和迁移。学校尝试探索新型教学实施路径,以“种子教师”为先锋,带动各年级、各学科老师积极开展项目化教学实践。教师在真实情境中以所要解决的问题为核心,设计问题链,参照学段课标,为学生设计符合学情的学习任务群,并在任务群中巧妙地统整大单元、大概念的学科内容,使学生在项目化学习过程中,实现基础知识和技能的高效学习与迁移运用。而且,学校注重为学生提供多样化、适应不同学业水平的个性化学习支架,进行特色学习资源分析、融合利用各类学习资源等。这一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学校则给予教师充分的空间,支持教师进行个性化教学设计,在多轮实践中不断迭代自己的教学设计,提高在项目化教学设计上的认知水平和教研能力。

二、依托项目学习,实现个性化成长

学校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在开展项目化学习的过程中,除了多学科知识与技能的融合运用,还应有机渗透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等德育内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通过对问题的深入剖析和思维碰撞,整合多学科核心知识、概念,并在真实情境中进行综合应用。在此过程中,教师是一位引导者,要将课堂还给学生,将学习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而主要给学生提供学习支架、学习资源,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项目化学习中,我们遵循以生为本的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依托项目学习的任务设计,引导学生重构既有的知识基础、认知经验,并进行深入实践。活动中,学生发挥自己所长,在项目探究中找到合适的角色定位,进行高效合作、积极互动,从而实现个性化的成长。

三、场馆空间设计,实现跨学科育人

项目化学习让教师教学的针对性更强,促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逐步走向综合性学习、体验式学习、个性化学习,为师生之间的双向改造与双向发展开辟新的道路。问题是学习的开端,项目化学习以真实问题为起点,要求设计一个能够贯穿整个学习过程的核心问题。在任务型问题的引领下,驱动学生不断学习、深入反思、积极行动,主动填补各种知识,直至最后完成项目。

以“3D运动场馆空间设计”项目为例,该项目的任务是在学校现有的长114m、宽60m的操场所在位置,建一座体育馆,目的是增加学生的活动空间。对于该项目,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实地测量→实地考察→发明创造场馆设施→设计整体外观”的项目化学习,有机融合数学、物理、信息技术、历史、英语、语文、生物等诸学科知识。活动结束后,学生以参加建筑设计比赛的形式提交小组合作的设计成果,学校则邀请相关专家对这些成果进行专业评价。

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按照任务的要求、个人的兴趣特长,分别加入3D设计组、资料组、技术保障组等,开展分工合作,各学科教师进行针对性指导。例如,为运动场馆设计节能的风力发电设备,在探究过程中资料组需要利用电脑查阅许多关于建筑设计、电路设计的信息,并支持设计组为运动场馆设计出电路图方案;技术保障组需要学习并运用串并联电路、生活用电等知识,学习并运用电生磁、磁生电、发电机等知识,先制作小型的手摇发电机,再研究风力发电的原理,最后从技术角度支持设计组完成电路图设计方案。如此一来,合作过程中每位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

从参赛成果来看,各参赛者都能积极地投入这次活动中,并且都有所收获。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建筑,有的从情感出发来表达内蒙古的地域文脉,有的利用建筑技术来完成功能设计,也有的充分地进行思维发散,从空间、物候、可持续性等多个角度进行构思。这些方面加起来,已经涵盖了建筑学研究的各个方面。可见,整个活动组织相当成功,设计思路的报告、视频的编辑制作、模型的建立等都彰显了学生跨学科综合应用的能力。

杨瑞芳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第三十九中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