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文本细节,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作者: 王国涛

2022年版课标在第三学段的“阅读与鉴赏”中指出:“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能简单描述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这就意味着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要紧扣文本的细节描写,将学生的意识与身心浸润在文本所描述的事情或者场景中,让学生通过细心品味和深入体会,形成自己的情感体验,并获取表达方法。笔者以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腊八粥》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尝试与思考。

一、整体把握:感知一波三折的情节规划

这篇课文以“腊八粥”为题,腊八粥既是作者着力描摹的对象,更是组织串联整个事件的线索,通过主人公八儿长时间“等粥”和“喝粥”的详略描写,展现了腊八节传统的习俗,刻画了八儿的天真、活泼,还有孩童般狡黠的形象特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细致的品读,让学生能够把握人物特点,习得表达的方法。叙事离不开写人,人物所表现出来的言行细节,不仅可以使文本的内容充盈、丰富,而且也是其形象特点的真实写照。教材在四年级上册的习作单元就提出了“写一件事,把事情写清楚”。这里的“清楚”就需要放大人物关键性的言行表现。从这一维度审视作者对人物言行细节的描写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展现其连续性表现,甚至构思出不同的发展阶段,形成一波三折的表达效果。

如《腊八粥》一文中,作者详写了“等粥”的过程,而略写了更为期待的“喝粥”部分,旨在利用八儿“等粥”时的急切、焦虑以及种种表现,以反衬的方式凸显腊八粥的美味,更有助于展现八儿的形象特点。基于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课文整体的篇章布局入手,明晰内在的层级架构,洞察内在的逻辑联系,了解作者谋篇布局的智慧。“等粥”作为整篇文章着力详写的部分,作者需要对八儿的具体表现进行规划与构思。“盼粥”和“分粥”,就是对“等粥”的细化。厘清这一体系定位,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快速走进文本语段,关注这一部分八儿和母亲的对话,结合语段内容相机思考:八儿与母亲的对话,做了哪几次调整?在这一问题的驱动下,学生聚焦八儿在对话中的三次节点内容:一开始,“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话虽未说完,就被早已洞察的妈妈打断了,但联系上下文不难得知,八儿早已经对“益发浓稠了”的腊八粥垂涎三尺。这句话直接展现了八儿想要吃;紧接着,“那我饿了”,重点聚焦“那”字,体会八儿为了提早喝到腊八粥试图用“装饿”的方式博取妈妈的同情;最后,八儿“提早喝粥”的计划落空,又试图在数量上求得满足,以弥补不能“尽早”喝粥的遗憾。作者为了把事情写清楚、写具体,即便是“等粥”过程中的一个节点,作者仍旧将其规划成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凸显主要内容的详写定位。

二、拓展联想:串联角色关系的无缝切换

叙事性文本中很多情节的发展可谓是瞬息万变,所展现出来的人物言行也顺应了这样的变化,展现出“短平快”的行文节奏。人物的言行如此变化蕴藏着丰富而复杂的思维过程,但作者并没有细致而专一地呈现,这就留下了表达的空白。教师要紧扣这些细节留白,引导学生基于理解展开想象补充,锻炼学生的思维意识和表达能力,同时也能通过逆向思维反刍阅读,强化学生对人物形象的体会。

如第一次切换:八儿看到“益发浓稠了”的腊八粥,以为很快就能心满意足地喝粥了,但面对母亲“要到夜里”的回应,八儿“眼睛可急红了”,但她并没有坐等,而是迅速调整方向,以“我饿了”重新切入,这一切换虽然节奏很快,但蕴藏着八儿丰富的心理活动。教师需要联系八儿前后两次不同阶段语言背后的真实用意,指导学生将八儿思维切换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展现出来。如八儿调整了心态,控制自己的欲望,按时等到夜里,但看到还在“叹气”的腊八粥,馋虫再次上脑与妈妈硬碰硬准备来一番死缠烂打,用胡搅蛮缠的方式,要求妈妈尽早开饭,但又迫于内心的惧怕而放弃。最后,只能利用母亲对自己的疼爱,试图用“饿”打破僵局……

第二次切换:“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 母亲如此的决绝,再次封锁了八儿重新“开辟”的第二条路径。八儿没有就此放弃,而是选择了“退而求其次”。这两个层级的转换之间,又藏着八儿怎样的心理活动呢?在与妈妈的两次交锋后,八儿开始认识到权力的效能,自己这个连“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如果继续依照惯有思路,对妈妈提出各种要求,无异于“鸡蛋碰石头”。必须调整“敌我”关系,从一开始的“角逐硬抗”,转化为“同盟”。再次朗读课文就显得顺畅而自然,人物形象的特点就随着这些语言文字,镌刻在学生的意识之中。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可以利用情节转换时的留白,通过想象补充,透视人物的对话,连缀其人物内在的思维逻辑,学习表面“藕断”实则“丝连”的表达手法。

三、朗读品析:洞察语言表达的独具匠心

经过学习学生了解了对话过程中的板块层级,梳理、关联了内在的逻辑体系。这些尚处于对文本语段的整体感知维度,但对文本表达的细节,需要在把握了基本方向后,对细节关键点展开深入的品味与辨析,进一步夯实学生对人物心理状态的体会。

三个阶段中,八儿每次开头的语言都在诉说人物全新的内在心境,值得教师重点关注,引导学生朗读玩味。如第一阶段:“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可以联系上文中“锅里的粥也像是益发浓稠了”,连续喊两声“妈”展现内心的急不可耐,想要妈妈立刻满足其喝粥的兴奋与好奇,同时可以与最后的“才”字联系起来,用内心的焦急,推动学生感受“妈,妈”声音的延长和高亢。第二阶段:“‘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从“要哭”,而非“真哭”,解构语言背后藏着的丰富意蕴:一个“那”字,主要是针对“到了夜里才能喝粥”而言的,八儿其实不饿,只不过是想快点喝粥。如果到夜里才能喝就是“饿了”。一副并不高明、针对性极强的报复式表演感,活脱脱呈现在文字里。指导朗读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那”字后进行声音的延长,以展现八儿试图掩盖说谎的心理,将一个调皮机智而又略带狡黠的孩童形象,通过朗读的声音传递出来。第三阶段:分粥的语言。开头同样也是“妈,妈”,这与第一阶段连喊的两声“妈”,在语气语调上完全不同。此时,八儿已经意识到妈妈在“喝粥”这件事上的绝对权威。妈妈成为他争取拉拢的对象,大哥和父亲才是“敌人”。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可以联系人物内在思维的转换,读得轻柔、绵长,凸显八儿竭力讨好的模样;同时,与后文的分配方案联系起来读,这里的两声“妈”,成为了八儿能够与妈妈结为同盟的“敲门砖”。理解与感知是思维的成果,是学生高质量朗读的支架。成果再现需要通过形象化的朗读呈现,起到巩固和强化的作用,形成教学的闭环。

四、洞察选材:考量典型素材的遴选加工

事件推进过程中的人物对话,应该有所甄别与选择。这是很多学生在描写人物对话时的一大缺失,他们大都习惯于从客观的角度,将过程一股脑儿地呈现出来,一些与中心无关、无法体现人物特点的信息也在其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人物对话的典型性价值,了解文本所呈现的对话信息是经过作者精心考量和筛选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关注点聚焦在八儿的一句话上:“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这是典型的“得寸进尺”。八儿在“尽早喝粥”无望的情况下,及时调整“赛道”,成功拉拢妈妈成为同盟后,一套严重不公的分配方案,居然得到了妈妈的许可。但八儿似乎并没有满足,贪心不足的他仍旧在“半碗”的分量上“斤斤计较”,这对作者要刻画的八儿形象以及对腊八粥的定位而言,都是合乎情理和逻辑的。但毕竟同盟刚刚结成,也比大哥和爸爸多获得两碗,所以八儿的这次“得寸进尺”并不贸然,而是充满试探的,原文中的省略号,就是八儿给自己预留的一条后路。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想象探究:这里的省略号给八儿面对妈妈不同的态度,留下了广阔的回应空间。试想:如果妈妈顺势答应了,八儿会怎么回应?如果妈妈不答应,八儿又会有怎样的表现呢?两个维度的探究和补充,不仅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意识和想象能力,还让学生进一步意识到如此设计人物语言的价值,从而习得对话描写的表达密码。

在教学中,教师既要从大处着眼,也要从小处着手,关注文本细节,洞察人物心理,把握作者用意,从而实现学生与文本之间深度对话,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不断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连云港市连云区连岛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唐 敏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