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意表达提升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
作者: 李国学 刘元峰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在新时代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而“食”作为人类生活的基本需求,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2022年版课标指出:“引导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体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累深厚的文化底蕴,增强文化自信。”通过学校教育,尤其是小学教育,培养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是传承、保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与创新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因此,以“食”文化的创意表达来提升文化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中的“食”文化,是学生了解和传承家乡文化的一扇窗口,也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笔者以习作“家乡的风俗”中的“食”文化教学为例,探讨以创意表达提升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
一、教师指导下的群文阅读,为创意表达奠定基础
群文阅读通过制订相应的阅读规程,让学生逐步养成群文阅读的习惯,自觉运用群文阅读思维学会有效的阅读方法,学会如何在多文本阅读中辨识提取、比较整合、批判创新,提升常态阅读能力。在本次以“食”文化为主的群文阅读中,教师进行阅读、写法等方面的指导,为学生创意表达奠定基础。
1.例文参照,单篇渗透式
在教学“家乡的风俗”之前、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看或阅读与“食”文化相关的优秀作品,如《舌尖上的中国》《风味人间》等纪录片,以及《红楼梦》《水浒传》等文学作品中关于饮食的描绘。通过这些例文参照,学生可以深入了解“食”文化的丰富内涵,也可通过对比分析,更好地把握家乡“食”文化的独特之处,从而为后续的创意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类文借鉴,互为比照式
在进行“家乡‘食’文化”群文阅读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一些与家乡“食”文化相关的类文,如美食散文、饮食文化研究等。比照式的阅读能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发现不同作品中关于“食”文化的共性和个性,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家乡“食”文化的历史渊源、地域特色和人文内涵,为创意表达提供更多的素材和灵感。
3.作文驱动,项目探究式
在群文阅读的同时,教师可以设置前置性任务,如设计“我是家乡代言人”“家乡故事我来说”等与家乡“食”文化相关的作文任务,引导学生进行项目探究。例如,可以让学生调查家乡的特色美食、制作过程、食用习俗等,然后撰写一篇关于家乡“食”文化的习作。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在实践中深入了解家乡的“食”文化,为创意表达积累丰富的经验。
二、思维模式下的深度阅读,为创意表达提供多维训练
2022年版课标重视思维的培养,指出:“注意引导学生客观、全面、冷静地思考问题,识别文本隐含的情感、观点、立场,体会作者运用的思维方法,如比较、分析、概括、推理等,尝试对文本进行评价。引导学生基于阅读和生活实际,开展研讨等活动,表达要观点鲜明、证据充分、合乎逻辑。”阅读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建立思维模型,用思维模型为创意表达增色。
1.以发散思维为主的“自我感悟式”模型
在学生进行自主深度阅读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即让学生从自己的实际生活出发,结合所学到的“食”文化知识,从不同角度对家乡“食”文化的饮食风俗、饮食习惯等进行思考和感悟。例如,学生可以从食材、烹饪方法、饮食习惯等方面入手,挖掘家乡“食”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自我感悟,为创意表达提供更加丰富和个性化的内容。
2.以对比思维为主的“场景融合式”模型
在学生进行深度阅读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思维的场景融合,即让学生融入具体场景将自己家乡的饮食风俗与其他地区的饮食习惯进行对比,发现其中的异同点,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食”文化的多样性。通过场景融合式的思考,为学生的创意表达提供更加立体和多元的视角。
3.以串联思维为主的“角色融合式”模型
在学生进行深度阅读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串联思维,将家乡“食”文化与其他相关元素进行融合,将自己家乡的饮食风俗与其他地区的饮食习惯进行串联,发现其中的关联性,使自己融入角色。例如,学生可以将家乡的“食”文化与当地的民俗、历史、地理等元素进行串联,形成有机的整体。通过融合式思考,可以为学生的创意表达提供更加丰富和立体的内容。
三、成果创新下的多样形式,为创意表达提供多种样态
2022年版课标倡导创新导向,提出“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增强课程适宜性”“围绕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求,确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主题,注重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中华人文精神”。
1.从形式维度,力求变化
在学生进行创意表达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形式上进行创新和变化,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写作形式,如散文、诗歌、小说等,将自己的“食”文化感悟进行创意表达。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例如,学生可以尝试运用不同的文体、语言风格、结构布局等手法,使作品呈现出独特的艺术效果。通过形式上的创新和变化,学生的创意表达可以更加生动有趣。
2.从内容维度,力求新颖
在学生进行创意表达的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内容上进行创新和突破,让学生尝试挖掘“食”文化的新颖之处,如饮食与地域、饮食与历史、饮食与民俗等方面的联系,这样既可以丰富学生的习作内容,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例如,学生可以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层面、视角对家乡“食”文化进行解读和表现,使作品呈现出独特的思想内涵。通过内容上的创新和突破,学生的创意表达可以更加深刻和有价值。
3.从价值维度,力求深邃
在学生进行创意表达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家乡“食”文化的价值内涵,使学生的作品具有深邃的思想价值,让学生深入思考“食”文化对于个人、家庭、社会等方面的意义和价值,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深度,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例如,学生可以从家乡“食”文化中挖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尊重传统与创新发展、民族团结与文化交流等方面的价值观念,使作品具有更高的思想境界。通过价值维度的创新和深化,学生的创意表达可以更有力量和感染力。
创意表达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通过指导群文阅读、学生探究下的深度阅读以及成果展现下的推陈出新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家乡“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为创意表达提供丰富的素材和灵感。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在形式、内容和价值维度上进行创新和突破,使作品呈现出独特的艺术效果、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深邃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从而为传承和发展家乡“食”文化做出贡献。
(作者单位:安徽怀宁县振宁第二学校)
责任编辑 田 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