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学科融合,创新作业路径

作者: 王若兰

2022年版课标提出了跨学科学习的教学理念,这与语文学科的实用性是一致的,因为现实生活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没有明确的学科边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方面的能力。因此,教师应重视跨学科的教学,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业是课程学习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开展跨学科学习的好时机,传统的抄、背、默等作业形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因此设计跨学科创意作业势在必行。加强各个学科中相关联因素的融合,创新作业路径,不但能有效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巩固所学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综合活动能力,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笔者以四年级上册课文为例,谈谈巧用学科融合创新作业路径的方式。

一、图文并茂式

设计作业的目的主要是巩固已学知识,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随着跨学科学习的有效落实,作业设计也脱离了单一的抄写读背模式,取而代之的是融合多个学科元素的作业模式。四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设计图文并茂式的作业能有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高质量地完成学习任务。

《爬山虎的脚》一文的语言准确、细腻、形象,描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和脚在往上爬的生长过程中的细微变化。对作者来说,因为有了连续细致的观察,才有了生动逼真的文字;对学生来说,只有感受到事物具体的特征,才能体会到作者细致描写的初衷。四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抽象思维还未得到充分发展,如果在理解接受的过程中加入画面感,学生会更容易理解课文内容。在教学这一课后,教师可以布置以下作业:(1)结合课后资料袋介绍的观察记录方法,根据课文第3~5自然段的内容,试着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还原爬山虎“爬”的过程。(2)选择一种植物,用表格记录它的生长变化。

学生阅读课文以后,了解到作者叶圣陶是一个既有耐心又很细心的人,爬山虎一天当中的变化不大,生长速度相对来说比较慢,长满整墙的爬山虎需要很长时间,要写出这样的作品肯定是长期仔细观察的结果。那么他看到的爬山虎叶子呈什么形状?“脚”是什么样的?“爬”的过程又是怎样的?所以教师可以布置这样的作业,若家里或家附近有种植爬山虎的,学生可以仔细地观察爬山虎的叶子、茎、“脚”,通过长期观察画出连续的图画,来还原爬山虎“爬”的过程。找不到实物的学生就上网搜索相关视频,然后画一画。学生在画的过程中,会将自己观察到的情景和书上的句子一一对应起来,如“叶子呈心形,边缘是大齿轮状,叶尖朝下,叶脉纹路非常清晰,看起来有点像梧桐树的叶子。细细的茎不是粘在墙壁上,而是由茎上伸出的细丝紧紧巴住墙壁才爬满整堵墙壁。茎朝外的地方长叶片,茎朝里的方向长细丝。第一天长出来的细丝是弯弯的柔软的,颜色是嫩红的;第二天的细丝就触着墙了,头上就变圆了;第三天,五个小圆片就已经巴住墙了;第四天,小圆片就和墙壁粘得很牢固,而没有触到墙壁的细丝就蔫了”。就这样,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每天画一幅画,再摘录课文中相应的句子写在图画下面,一个星期后,就完成了爬山虎生长的“连载画”,学生对课文内容也真正有了感性认识,体会到作者观察的细致和用词的精确。学生选择观察植物生长变化的时候,也可以借助画图的方式记录它的生长情况,再采用列表格的方式分类别地进行记录,将观察的时间纵向排在第一列,每一行后面分别记录所观察植物外形、颜色、大小、气味等方面的情况。一段时间以后,就能采用对比的方法清楚地掌握植物的生长变化,为完成单元习作练习打下基础。

教师将美术学科的简笔画和数学学科的绘制表格融入到语文作业中,使抽象的知识转化成形象的画面和表格,以画、说、议、写等多种形式带动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热情,增强其创新意识,在兼容并举中提高教学效率。

二、综合实践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作业有兴趣,就会主动去做,高质量去完成。作业需要用一定的形式来呈现,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巧用学科融合,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人人都是活动小主人的氛围中,积极响应作业要求,用“跳一跳,摘果子”的方式呈现出最佳的学习成果。

《王戎不取道旁李》是一篇文言文,内容很短,但描写得十分生动。课后习题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来讲讲这个故事。文言文与现代文的表达形式有很大区别,要想把文言文讲得生动,需要学生在把握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加入许多贴切的内容。为了巩固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教师可以在课后布置以下作业:展开想象,把故事讲生动;小组开展合作学习活动,排练课本剧。

学习这篇文言文可以在哪些地方发挥想象呢?学生经过思考以后,纷纷列出提纲。如:诸小儿在玩什么游戏?枝头李子是什么样子?诸小儿看到“道旁李树多子折枝”时说了什么话?做了什么动作?“唯戎不动”时王戎的心理活动是什么?“取之,信然”时小朋友们的语言和表情又是怎样的?教师让学生根据列出的提纲想象当时的情景,并加入恰当的手势、动作进行辅助,力求把故事讲得有声有色。在学生将故事讲清楚、讲生动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进行集体合作排练课本剧,首先,需要确定剧本。学生有了前面讲故事的经历,对每一个角色所说的话、所表演的动作等都心中有数,就能很快地把剧本内容确定下来。其次,组长进行统筹安排:一名同学扮演王戎,四名同学扮演“诸小儿”。学生在初步排练后,觉得仅用语言来表演很单薄,于是讨论丰富剧本的方法,如增添跳绳、踢毽子、击掌说歌谣等游玩的项目,使剧本内容更加丰富;增添一个路人的角色,用夸赞的语言突出王戎的聪慧睿智,使剧本的主题更加凸显;设计一棵大李子树作为舞台背景,使演出效果更加美观;设计服装、头饰,使剧本的表演更加生活化,选择合适的背景音乐,使剧本的演出效果更加艺术化……

这份创意作业将语文与体育、美术、音乐等学科的内容融合、贯通起来,而唱一唱、跳一跳、动一动、说一说等正是学生最喜欢的活动,因而综合实践活动形式的作业不但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跨界表达式

在学科融合的背景下,作业设计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学科领域,而是打破了传统的学科边界,模糊了学科的界限,这种跨界表达式作业让各学科元素在不断交融中给学生带来全新的体验。通过跨越传统学科的界限,学生能够更全面地理解知识,有创意地表达自己的学习感受,使作业变得有声有色。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讲述了周恩来少年时代在沈阳奉天读书时立下远大志向的故事,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材料,教师可以结合课后习题,布置以下作业:(1)看一看:观看电影《童年周恩来》,了解周恩来从出生到12岁在家乡淮安生活和学习的故事,说一说印象最深的一个场景。(2)查一查:阅读《大江歌罢掉头东》,查阅资料了解周恩来创作这首诗的背景,理解这首诗的意思,理解周恩来立下宏志的原因。(3)拍一拍:请家长给自己拍摄一张我和祖国地图的合影。(4)唱一唱:学一学《我和我的祖国》《歌唱祖国》等歌曲,从中选一首唱一唱,录制一段小视频。(5)做一做:搜集名人热爱祖国的故事,做一枚爱国名言书签或一张爱国人物故事手抄报。(6)访一访:寻访家乡的红色教育基地,了解家乡革命烈士的感人事迹,写一篇寻访感受日记。

这份创意作业,融合了多个学科的知识,用观影、上网查阅资料、拍摄、唱歌、制作、寻访等多种形式表达学习体会,完全打破了传统的语文作业模式,使语文作业内容变得丰富多彩,充满活力,不但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感,而且开阔了学生的学习视野,培养了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巧妙融合之后,多样化的作业模式、多方面的学习媒介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融为一体,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被充分调动了起来,对待作业的态度从被动转变为主动,他们爱做、爱唱、爱画、爱写、爱演,在跨学科创意作业中“动”起来,不仅获得了知识,还锻炼了各种能力,核心素养也得到了快速的提升。可以预见,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推进,跨学科融合的作业形式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作者单位:江苏邳州市解放路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 唐 敏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