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把握思辨性阅读的“点”
作者: 高静思辨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思辨性阅读可以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认真阅读教材,找准学生思辨性阅读的突破口,可以有效改变课堂教学中一些学生不思考或者浅思考的现状,让学生的思维由感性转向理性,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让阅读走向深度。
一、找认知冲突点
教材中有些内容与学生的认知之间存在冲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认知冲突点提出问题。
以四年级下册《猫》为例,作者对猫的描写与学生的认知之间存在冲突。要是我们在写作的时候,猫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这种行为会让人讨厌,就想把猫打一顿,可是作者觉得猫的脚印像小梅花一样可爱,对它还欣赏有加。还有猫的叫声,在我们听来很难听,可是在作者眼中“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当学生的认知与文本内容产生冲突时,教师可以抛出问题:“为什么在我们眼中一点儿也不可爱甚至它的动作让人感到讨厌的猫,在作者的眼里却是那么有趣,可爱?”在教师话题的引领下,学生明白了正是因为作者对猫的喜爱,才使得在我们眼中普通的猫在作者的笔下是那么淘气、可爱。教师引导学生就认知冲突点展开阅读,可以使学生的思辨性阅读能力得到提升。
二、找经验关联点
学生的认知不是一张白纸,而是有自己的一定生活经验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文本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关联点处展开思辨性阅读,可以培养学生敢于挑战权威、质疑教材的勇气。
教学《呼风唤雨的世纪》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现代科学技术带给人类的都是好处吗”,让学生联系文本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从现代科学技术带给人类的好处与坏处等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并举出了具体的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如随着科技的发展,私家车日益增多,汽车尾气排放超标造成了大气污染;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信息的普及及应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好处,以及电子产品对青少年儿童的危害等。学生在养成辩证看待事物的习惯的同时,促进了对教材内容的深刻理解。
三、找内涵体悟点
教材课后练习中编排了不少让学生评判的问题,这些问题也是引领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刻感悟的体会点。
如《父亲、树林和鸟》一文,课后的练习题:
你同意下面这些对父亲的判断吗?说说你的理由。
◇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鸟。
◇父亲对鸟的习性十分了解。
◇父亲很善于观察。
◇父亲热爱自然。
◇父亲曾经是个猎人。
这些问题都蕴含着本文的思维点。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说自己对这些句子的看法,并适时对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追问。为了让自己的表达有理有据,学生会结合课文中对父亲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来体悟父亲的真实想法,并以此得出自己的判断。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有价值的问题来引领学生思辨性阅读,可以促进学生对文本内涵的理解体悟,提升学生的阅读品质。
在教学中,教师要找准能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训练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训练,使学生养成用批判、思辨、质疑的眼光看待事物的习惯,形成对课文中人物或者事物的客观公正评价,从而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安徽阜阳市临泉县城关街道阜临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